社會學學術論文參考(2)
社會學學術論文參考
社會學學術論文參考篇2
淺析民族地區(qū)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學術界對群眾文化的概念各抒己見,均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時期的群眾文化進行了定義闡述。但經(jīng)過筆者調(diào)研認為其含義可歸納為:第一,人民群眾是群眾文化的主體。群眾文化是群眾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自籌自辦,基本上屬于民間文化。其目的就在于活躍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廣大群眾自身精神生活需求和對知識的追求,宗旨就是始終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當然也要受國家、政府的管理和指導。第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nèi)容和手段是很廣泛的,以文學藝術為中心,涉及宣傳、教育、科普、體育、游藝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機動靈活,通俗淺顯,并符合群眾欣賞的心理和民族習慣,易為他們喜聞樂見,故能使廣大群眾自愿參加。
二、奇臺縣群眾文化的現(xiàn)狀
奇臺縣現(xiàn)有人口24.2萬,其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到了6.56萬,包括蒙古族、錫伯族、俄羅斯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滿族等18個民族。目前在奇臺縣政府的領導下,群眾文化逐漸發(fā)展起來,日趨于繁榮的局面。
(一)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如體育館、體育場、文體廣場、文化站、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等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空間平臺。
(二)群眾文化活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
(1)文學創(chuàng)作中以縣文聯(lián)和古城文學社為主要陣地,以“古城文學”為平臺,文學精品均收錄于“走進奇臺”、“奇臺民間文學叢書”、“神奇古城”、“古城文學社”和“金奇臺”等刊物,還有部分稿件收錄于“奇臺方言”、“奇臺歌謠”、“奇臺故事”、“奇臺諺語”、“奇臺民歌”和“奇臺詩聯(lián)集錦”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史資料中。
(2)文藝表演包括戲曲和舞蹈。A、戲曲包括木偶戲、皮影戲、牌子曲類、時調(diào)小曲類等,主要作品有黃梅戲《夫妻觀燈》,京、平調(diào)二簧(花鼓戲)、河北梆子、陜甘的桄桄子亂彈(即秦腔)、新疆曲子等,其風格詼諧,語言豐富,富有表現(xiàn)力。在奇臺縣最有影響的文娛班“催家戲班子”,該班主要演唱新疆的傳統(tǒng)曲子、眉戶等,作品有如《歌唱新農(nóng)村》、《尕日子越過越美》、《梁秋燕》、《夫妻識字》等。B、作為民族地區(qū)的奇臺,比較流行的群眾舞蹈有廣場舞、民族舞、交誼舞和健身舞。民族舞有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刀郎舞、納孜爾庫姆舞,塔塔爾族舞蹈、哈薩克族舞蹈、蒙古族族舞蹈等,其動作活潑優(yōu)美、步伐矯健、靈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有著濃郁的西域民族風格特色。
(3)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如每至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伴隨著歡快的鑼鼓聲,各民族群眾身著艷麗的服裝,爭先恐后地耍“社火”、扭秧歌、舞龍、舞獅、劃旱船、踩高蹺,還有大頭娃娃、西游記人物、濟公等各種裝扮新穎、形態(tài)各異的表演。另外,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節(jié)慶文化活動內(nèi)容和組織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如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 塔塔爾族的“撒班節(jié)”, 在田邊舉行群眾性集體慶祝活動有摔跤、對唱、跳舞、賽跑等,哈薩克族同胞的“納吾爾孜節(jié)”, 也都要舉行祭禮儀式,并舉行慶祝活動如“阿肯彈唱”、姑娘追和叼羊等。
(4)以自我娛樂、健身為主要目的的群眾體育活動也是文娛活動的一部分,先后組建了籃球、乒乓球、太極拳、象棋和武術等群眾團體組織,都達到各民族文化互動的良好趨勢。
三、群眾文化社會功能解讀
“功能”一詞首先來源于由馬林諾夫斯基和布朗為代表的英國功能主義文化學派,其強調(diào)的是一種價值、作用。而本文中的文化功能則強調(diào)是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和作用,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和社會進步發(fā)展的需求。本文在筆者的調(diào)研下對民族地區(qū)群眾文化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對其社會功能進行解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娛樂健身功能
“群眾文化的娛樂健身功能是其文化形式的顯著標志,是區(qū)別于政治、法律、哲學等其它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顯著標志,也是區(qū)別于教育、科普、專業(yè)文化等其它文化形式的顯著標志。如果失去了娛樂健身的作用,也就不能稱其為群眾文化。” [1]原因是娛樂健身是人們在勞動之余為了滿足自身娛樂和健身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產(chǎn)生的。
筆者在調(diào)研中問及“您參與群眾文化最直接的目的是什么?”的時候,有69.5%的人認為參加群眾文化活動是為了娛樂和鍛煉身體,還有30.5%的人認為參加群眾文化活動是為了消除疲勞、陶冶情操和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可見,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步,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高度發(fā)展,帶來了生產(chǎn)勞動時的機械重復,干擾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調(diào),因此,為了陶冶情操,調(diào)節(jié)勞動節(jié)奏,人們在業(yè)余時間參加各種文化活動,首先為了娛樂健身,從中得到愉快的享受,以消除疲勞,舒緩緊張的情緒,調(diào)劑精神,重新投入到勞動中去。一切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能為人們解除心中的煩悶,帶來愉快和歡樂,還有助于怡養(yǎng)性情,增強體魄,達到健身延壽的作用。
(二)宣傳教育功能
民族地區(qū)的群眾文化能夠達到宣傳教育的作用與一般的宣傳教育不同,它更多的不是以理性的認識折服人,不以辯論的方式向人說教,而是建立在娛樂健身基礎上,伴隨著較強的娛樂性,通過民族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上的生動活潑,內(nèi)容上的健康向上、通俗易懂、催人奮發(fā),能起到教育人和鼓舞人的作用,也只有大眾化、通俗化、民俗化、民族化的文化活動,才可能被群眾所樂意接受,才可能吸引更多的群眾參加活動,才可能潛移默化地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教育,以此達到宣傳和教育的效果。
另外,群眾文化的宣傳教育作用還體現(xiàn)在認識美育上,如觀賞活動,看戲、看電影、參觀各種展覽等;如實踐活動,參加文藝表演、游戲、智力競賽以及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等;如閱讀活動,開放圖書館,組織群眾學習、看報等,都是在無形中產(chǎn)生的,是人民群眾對真、善、美,假、惡、丑有欣賞,有鑒別,有抵制的能力。正如周恩來所說“文藝的教育作用和娛樂作用是否是統(tǒng)一的?是辯證統(tǒng)一。通過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娛樂之中。” [2]所以,群眾文化通過各種鮮明、生動的文化藝術活動去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從而使人們的思想、感情、性格及品德非常自然地接受感染和熏陶,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三)交流、團結功能
文化具有一種認同的特性,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認可或贊同,包括在其自身整體統(tǒng)一性中的所有的內(nèi)部變化。因此認為,該事物就被視為保持相同或者具有相似性。換句話說,對于相同或者相似事物的文化認同,往往是通過語言、外表和習俗等外在條件來獲得的。也正是在這種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民族地區(qū)群眾互相學習、交流,增強社會團結,這種凝聚力就是來自于文化認同中的相同的思維模式、相同的道德規(guī)范、相同的價值觀念和相同的語言及風俗習慣所產(chǎn)生的巨大的認同抗異力量,這就印證了馬林諾夫斯基的“在原始社會里,當舉行大規(guī)模的游藝和公開表演的時候,社會關系常因而得到重新調(diào)整的機會。此種公共游藝需要眾多的參加者參加,都可促成新的社會團結。氏族體系或因而轉為重要,家族和地方團體的分野或反趨消滅,而且非地域性的情操亦可得到發(fā)展的機會。” [3]因此,多民族地區(qū)的群眾文化的凝聚力是對民族文化的趨同過程中,形成相同的價值觀念和相同的價值取向,這樣才使其群眾文化更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特色,具有藝術氣質(zhì),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如在賽龍舟、舞獅、賽馬等群眾民俗活動中,群眾文化的交流、團結功能在于對每一個群體成員之間進行調(diào)控,不僅使群體間趨于和諧,也能使人與人之間具有更強的認同感和巨大的凝聚力,從而達到團結就是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