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學術論文
歷史教學學術論文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與政治學科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學術論文,供大家參考。
歷史教學學術論文范文一:信息技術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改革
摘要:歷史教學能讓學生熟悉世界的歷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隨著內容的深入,教學難度也有所增加。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是學校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將信息技術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減弱教師教學難度,幫助學生快速學習。本文將通過分析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來論述如何實施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學;信息技術;教學改革
一、概論
高中時期是一個人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但同時也是學習任務最重的時期。特別是對高中歷史這樣一門文字性內容較多、故事情節(jié)較多的學科,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歷史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快速學習,還能方便教師教學,簡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使教學內容形象豐富。
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下,可以獲得更多網(wǎng)絡信息資源,獲取來自不同階層對同一問題的解讀方式,使教師更透徹的理解歷史知識,從而更準確的傳授知識要點。如:對世界歷史中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古代歐洲貴族華美服飾及歐洲特色建筑風格的文化創(chuàng)作的教學,可以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將這種藝術類的歷史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有利于學生迅速掌握。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教學不再只局限于書本和粉筆,擴大教學知識來源,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來傳授教學內容,更有助于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如:對一些抗戰(zhàn)年代的歷史事件,可以通過播放有意義的歷史正劇來替代枯燥的文字敘述,刺激學生的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提高效率。
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最大的特點便是資料的共享。歷史內容繁多,分外國歷史,中國歷史,中國歷史又分為中國古代史和近現(xiàn)代史。對如此龐大的歷史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單靠基本課本肯定是不能詳盡的敘述清楚,只能范而概之,如此,便會增加教師的教學難度,學生的理解難度。使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搜羅更多的歷史信息,詳盡化課本內容,使之通俗易懂;學生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自發(fā)學習,對不易理解的可以求助網(wǎng)絡,方便快捷,更容易提高效率,節(jié)省時間。
三、高中歷史教學在信息技術下的改革策略
1、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規(guī)律。
了解學生的理解力,對一個高中老師很重要,歷史老師也不例外。若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制造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很重要。例如,在《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中,對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歷史事件,如果只是單純的口述林則徐禁煙焚煙的事跡,恐怕很難讓學生一遍就記住。但如果可以播放一些視頻,讓學生自己從中學習,帶入情境,會更容易記住并引發(fā)反思。
2、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運用信息技術,降低歷史教學的枯燥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常情況下,人對圖片的印象往往比對文字的印象要深刻,文字容易使人犯困,圖片更能帶動人的思維。但高中學生的學習大多都是通過文字來學習,如果改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搭配,更能吸引學生,調動積極性。如:講述唐宋歷史時,對當代的服飾、字畫、人物等的學習介紹,若能通過一些實物的圖片與文字描述想搭配,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運用信息技術,是情境重現(xiàn)。
運用信息技術,將一些無法用言語闡述清楚的事件形象的表達出來,讓其情境重現(xiàn),讓學生自然而然的理解。情境重現(xiàn)是對歷史事件的最直觀表述,是將歷史情景演繹出來,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那個場景,感染歷史的氛圍,同時讓每個學生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歷史,而不能局限在文字的解說上,這樣就不會存在講述的偏差使學生誤解歷史。例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等,都可以用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將當時的情境植入大腦,加大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觸,加深印象。
4、應用信息技術,歸類總結。
高中歷史的教學在于讓學生了解歷史,感悟歷史。從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弘揚歷史文化。對紛繁雜亂的歷史內容,必須懂得歸類總結,才能更快更好的學好高中歷史。通過信息技術,將歷史知識進行歸類總結,用更適合學生學習理解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能縮短教學時間和學習時間。例如,在教授“資本主義世界的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這一內容時,可以將該部分知識歸納總結后通過多媒體直觀快速的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抓住重點,掌握歷史關鍵。
5、發(fā)揮知識的廣泛性。
網(wǎng)絡的普及,使得人們足不出戶也能獲得大量的信息,各種各樣的信息遍布全世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在浩瀚的資源中尋找自己所需的信息。針對自己的不足,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補充。例如,在《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中的《音樂與美術》的教學中,就可以通過網(wǎng)絡尋找到更多形象具體化的歷史信息,幫助學生理解吸收該部分內容。除了通過一些圖片、小視頻的介紹,還可以通過網(wǎng)上的一些相關文獻來幫助理解。老師可以通過對相關資源的整合、細化,將其展現(xiàn)給學生,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四、結語
高中學習的任務繁重,高中歷史的涉及面廣泛,對學生而言,在學好其他學科的同時,還要學好歷史,是很不容易的。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學質量,減少學生學習時間,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高中歷史教學形象化,直觀展現(xiàn)歷史事件,讓學生印象深刻。
參考文獻:
[1]劉長華.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
[2]許微微.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談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與整合[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馬文平.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改變教學觀念[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1).
[4]陳明洪.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J].成功(教育),2010(05)
歷史教學學術論文范文二:高中歷史教學研究
摘要:
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材與以往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有了很大變化,增加了課堂上的教學難度,使得高中歷史教學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不斷深入研究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鉆研教材的編排,深刻理解教材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營造出符合新課標要求,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高中歷史課堂。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1引言
歷史記載和解釋了人類活動進程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記錄、詮釋和研究了人類社會中發(fā)生事件和行動,為我們了解過去,預測未來提供了參考依據(jù)。歷史作為一個橋梁,溝通了千百年來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過去和現(xiàn)在。歷史學從事的的是一門富有社會價值的學科。從社會整體看,學史可以“通古今之變”,幫助人們認識社會發(fā)展的潮流,推動社會進步。因此,學習歷史,對學生,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在形成時期的高中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但遺憾的是,當前高中歷史課程卻沒有受到應該有的重視,沒有提升到這樣的高度。受這些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歷史課在教學上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的對比之下,這些問題就更加突出。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高中開始教學必將進入死胡同。
2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
2.1歷史教師人文素養(yǎng)較低:
課堂上的歷史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思想的啟迪者、道德的引導者,還是學生心靈世界的開拓者和學生情感、信念的塑造師。歷史教師不僅要知道傳授什么知識,還要知道怎樣傳授知識,知道針對不同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新課程的高中歷史教材更加簡約化、抽象化和理論化,再加上高中歷史課程課時較少,教學任務重,考試壓力大,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就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實際情況卻是,高中歷史教師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究其重要原因,與其自身任務素養(yǎng)較低有密切關系。人文素養(yǎng),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學科體現(xiàn)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歷史學的綜合性極強,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及,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教育和民族關系等等。可是很少有高中歷史教師能具備這種深厚的歷史知識素養(yǎng)和歷史思維能力。
2.2課堂教學形式化: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形式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但是其背后卻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的傾向,課堂出現(xiàn)了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現(xiàn)象,以及可安排多次分組討論。課堂討論過于頻繁,課堂看似熱鬧,卻忽視了教學重點,學生容易開小差,對所學知識理解不透。之所以會出現(xiàn)課堂形式化的現(xiàn)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新課程要求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3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對策
3.1提高高中歷史教師綜合素質:
有人說,要給予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這就告訴我們教師要教書育人首先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特別是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其知識面更應寬廣,所以歷史教師一定要及時、定期充電,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從而有助于在課堂上拓寬學生的視野,吸引學生的興趣,充實學生的知識。“學為人師,行為規(guī)范”是北師大的校訓。這八個字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外,教師的品性規(guī)范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做到品行端正、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其實,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一堂課。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首先是先喜歡一位教師,然后才會喜歡他的授課。因此,教師除了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外,還應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3.2將現(xiàn)代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結合。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要想改變當前的教育模式,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授之以魚”的教學方式,走向“授之以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我們教學中要既要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模式,同時也不應全盤舍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應兩者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針對高中歷史,我們可以引進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電影片段或一段樂曲將學生帶入情境,引入課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相關歷史事件的目的、意義和影響。例如,在講授“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專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片或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相關內容,如“皇帝”稱號的由來、中央集權制度、統(tǒng)一鞏固的措施等等。通過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4總結
總之,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應在保證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積極探索與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學習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張軍.新課程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片面形式及改進措施[J].走進新課程,2007(3)
[4]葛龍慶.高中生對歷史及歷史課程的調查報告[J].歷史教學問題,2004(3)
[5]路俊智.對高中歷史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思考[J].歷史教學,2006(3)歷史教學學術論文相關文章:
2.高中歷史論文
3.中文學術論文范文
4.歷史論文范文
5.淺談文學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