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頁碼怎么設置wps
論文頁碼怎么設置wps
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小編整理論文頁碼怎么設置的方法,歡迎閱讀!
論文頁碼設置
1、打開需要編輯的論文,點擊“顯示/隱藏編輯標記”,為了顯示下邊的分頁符標志。
2、將摘要、前言、大標題設置成標題1,小標題依照次序設置成標題2、標題3以此類推。
3、在首頁和摘要中間,目錄和正文中間插入分頁符。
4、雙擊摘要的底端,插入頁碼,設置格式,注意首頁、摘要目錄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別單獨設置頁碼(在設置時取消“鏈接到前一條頁眉”)。
5、回到目錄頁,插入目錄。
6、設置完成后,目錄頁碼就設置好了。
關于未來的論文范文
重演的未來
關鍵詞:彩票 兒童 成人
摘 要:美國作家雪莉・杰克遜的短篇小說《彩票》中人物繁多,其中不乏兒童的出現(xiàn)。筆者認為這些兒童在小說中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雪莉對這些兒童的行為和態(tài)度的描寫預示著小村莊抽彩活動的未來:作為其父母的繼任者,這些孩子會將抽彩的傳統(tǒng)持續(xù)下去。筆者通過對小說中兒童和成人的對比分析,指出兩者之間驚人的相似和微妙的關系。
一、引言
美國當代作家雪莉・杰克遜的《彩票》講述的是美國的一座村莊每年七月都要在廣場舉行抽簽活動,先以父姓為單位抽一家,繼而由家庭成員再抽一次,直到其中一人抽到有黑點的簽。而一旦有人抽到這張簽,意味著他/她將成為被獻祭的“替罪羊”,被其他村民用亂石砸死以保證來年收成。盡管小說中從犧牲者到執(zhí)行者都是成年人,但兒童的形象不容忽視。故事中每個兒童和成年人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像鏡子一樣反映著成年人的各個方面。筆者認為,杰克遜試圖通過種種巧妙的聯(lián)系告訴讀者在每一代人中都有人會保持父輩的傳統(tǒng),他們長大后也會重復舊的習俗,將父輩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杰克遜在小說中對兒童的描寫做了精心的安排。
二、分析和討論
1.兒童與成人的集體一致性
作為集體,兒童與成人在故事中具有一致性。在小說第二段中孩子們在陽光明媚的夏日早晨、在鮮花綠草的簇擁下首次出場,乍一看去是非常美好的場景。杰克遜寫道:“當然,是孩子們先聚在一起”,“他們在玩鬧之前總喜歡小聚一會”,杰克遜用“當然”來強調孩子們集會的熱情,在目擊了多年的血腥場面以后,這些孩子還把殘忍的抽彩當成平日的“玩鬧”。孩子們不但不打算從抽彩中逃出來,反而把它當成日常游戲并樂在其中,而正是這種“平常心”增添了小說的恐怖色彩――連孩子都對殺戮麻木了。成年人聚在一塊時,男人們“談論作物和雨水,拖拉機和稅收”,女人們則閑話家常。在第三段中,杰克遜寫到“抽彩就像廣場舞會、青少年俱樂部或萬圣節(jié)一樣”,意在寫出成年人也把抽彩當作普通的活動。孩子和成年人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把血腥的抽彩當作尋?;顒?且是娛樂活動。當孩子們長大,也將毫不懷疑地將抽彩執(zhí)行下去。
對于孩子,“閑暇的感覺讓他們坐立不安”,“話題還是老師和課本”,他們對假期的反應在我們看來有點不正常。孩子放假本應是歡天喜地,而他們似乎都承受著無形的壓力,以至于不習慣閑暇的時光。事實上,他們的反映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小說接下來的情節(jié)告訴我們,懶惰的人或者勞動力低的人更有可能被抽中。例如,頓巴(Dunbar)家和華生(Watson)家勞動力不足,頓巴先生斷了一條腿,華生先生已去世,家里只剩下華生太太和十六歲的兒子。在所有家庭都抽了簽以后,人們的猜測都集中在這兩家身上:“是頓巴家嗎?”“是華生家嗎?”人們潛意識里都認為勞動少的人將成為下一個替罪羊,而這種觀點也影響著孩子們,讓他們閑暇的時候都“坐立不安”。彼得・可薩可(Peter Kosenko)認為孩子們像他們的家長一樣,覺得休閑和玩樂都是不可靠的,而為了減輕這種焦慮感,男孩們都積極地為抽彩撿石頭,讓自己忙碌起來(Kosenko, 1985)。
2.兒童和成人的個體對應關系
《彩票》中的兒童作為個體也極具代表性,他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成人。先看幾個男孩:鮑比・馬丁、哈里・鐘斯和迪奇・迪拉克爾斯,他們將成為未來抽彩的統(tǒng)治階級。
鮑比是第一個出場的,也是杰克遜在小說中第一個具體提到的男孩。“鮑比・馬丁已經(jīng)在口袋里塞滿了石頭,其他男孩子很快也紛紛效仿,開始搜集最圓最滑的石塊。”鮑比的父親馬丁先生正是抽彩的負責人之一,另外兩個負責人夏曼斯先生和格雷斯先生都沒有孩子,鮑比便成了孩子們追隨的榜樣,他深知抽彩的規(guī)則并積極參與其中。
隨后,另外兩個男孩緊接著鮑比出場了。“鮑比、哈里和迪奇終于在廣場一角圍好了一圈石頭,在那兒守著防止其他孩子偷他們的石塊。”這三個男孩撿石頭動作比別的孩子快,石頭也符合標準,而且他們很清楚自己要守衛(wèi)這些石塊。事實上,鮑比、哈里和迪奇分別是馬丁先生、格雷斯先生和夏曼斯先生在兒童世界對應的原型。這三個成年人是提倡和控制抽彩的人,他們負責保管黑箱子(抽彩箱)、制作簽子和舉辦整場活動等事物。作為統(tǒng)治階級,他們當然不允許有人挑戰(zhàn)他們的權威。鮑比、哈里和迪奇只是以孩子的方式做著同樣的事情:撿石塊為抽彩活動做準備,保衛(wèi)它們不被別的孩子搶走。
馬丁先生在抽彩活動中負責舉著黑箱子,而鮑比在撿石頭活動中則是他父親的翻版。他和父親的關系非常密切,小說特別做了這樣的描寫:鮑比不聽母親的話,但當父親一發(fā)話,他便立刻跑回去規(guī)規(guī)矩矩的。當馬丁先生被點到名字抽簽的時候,鮑比也一直看著他向前。不論是在行動上還是思想上他都與父親保持一致。盡管哈里的父親鐘斯先生只是普通的村民,但哈里的名字卻和抽彩的另一個統(tǒng)治者格雷斯先生――哈里・格雷斯是一樣的。兩者重名并非巧合,格雷斯先生沒有孩子,所以杰克遜刻意給他安排了一個繼任者。夏曼斯先生也沒有孩子,迪奇似乎和他沒什么聯(lián)系,但我們應該注意迪奇的母親迪拉克爾斯夫人。能說會道的夏曼斯先生是抽彩活動的主持人,當他與別人不停聊天的時候,長輩老華納還抱怨:“年輕的夏曼斯到處和人聊天打趣可真不好。”作為主持人,夏曼斯先生最重要的職責便是向大家講解活動規(guī)則。而迪拉克爾斯夫人和夏曼斯先生有許多共同之處:她也將人際關系處理得很好,當哈金森夫人到來時只有她主動打招呼,哈金森夫人離開的時候也只和她道別;她擔當著和夏曼斯先生一樣的角色――講解規(guī)則,哈金森夫人質疑抽彩不公時她馬上跳出來說“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我們的機會都是均等的”。在維持秩序時,她甚至比夏曼斯先生還積極。鑒于迪拉克爾斯夫人和夏曼斯先生的諸多相似,迪奇作為迪拉克爾斯夫人的兒子,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夏曼斯先生成為未來的繼任者。
至于普通村民,則應由哈金森家的孩子們所代表。哈金森家在第一輪抽簽中抽中,要進行第二輪家庭成員之間的抽簽。南希、比爾和戴夫也得參加,但幸運地沒被抽中,而他們的母親哈金森夫人則被抽中了。我們來看孩子們的反應:南希和比爾同時打開他們的小紙條,兩人都笑了起來,隨后高舉著紙條轉向大家。孩子們沒有被抽中,高興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明知自己的母親將要死去卻沒有表露出任何的難過和傷心。村里的成年人同樣不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眼里,盡管犧牲者都是他們熟悉的人,但他們對其沒有任何的同情。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只關心個人利益,根據(jù)吉利甘(Gilligan. C)對人性的劃分,他們出于最原始的階段――只關心自己的生存(Nicholas,1994)。如果鮑比、哈里和迪奇是未來的統(tǒng)治階級,那么哈金森一家的孩子們則將成為未來冷血自私的普通村民。
鮑比、哈里、迪奇和哈金森一家的孩子們將是未來抽彩的重要成員,但還有一個小女孩――她也許代表著某種例外,或是對抽彩活動的挑戰(zhàn)。當哈金森家開始第二輪抽簽時,肅靜中傳來一個女孩的私語:“希望別是南希。”聲音雖低卻傳遍了各個角落,讓讀者不由得有一絲欣慰――尚有人性未泯之人???#12539;羅杰斯(Carl Rogers)認為人類只有在成為受害者時才會行善(Goldberg, 1996),這個小女孩并沒有被抽中成為犧牲品,故她的人性彌足珍貴,她的話已經(jīng)是對抽彩的挑戰(zhàn),因為活動不容許任何同情存在。老華納因此抱怨道:“人們不應該是這副模樣。”他的潛在之意應是以前從來沒有人敢挑戰(zhàn)抽彩的無上權威。而在本次抽彩中,兩名女性也對該傳統(tǒng)提出了質疑。亞當斯夫人在一開始便試探著說:“有的地方已經(jīng)不抽彩了。”哈金森夫人開始也沒把抽彩當回事,她甚至遲到了,她家被抽中時她憤然提出:“這不公平!”因此,她們也許代表了對本次抽彩活動提出挑戰(zhàn)的女性。
三、結論
作為集體,孩子和成人都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認為血腥的抽簽是一項尋?;顒?但在潛意識里都存在恐懼:不努力就可能被亂石砸死。而作為個體,兒童都和成年人有著一一對應的關系,在孩子身上可以找到大人的影子,或是看到若干年后抽彩的未來。是什么導致了兩者驚人的相似呢?成年人如何對孩子施加影響?在故事里同樣能找到答案。
“戴維,從箱子里挑一張紙。”夏曼斯先生說道。戴維把手伸進箱子里,笑了起來。“比爾。”夏曼斯先生點到比爾的名字。比利臉紅紅的,抽簽的時候差點把箱子撞倒。隨后有人給了小戴維幾塊小石塊。
孩子們的稱呼都變成了昵稱。當戴夫和比爾要抽簽時,夏曼斯先生用昵稱來稱呼孩子們:戴維和比利。在故事的結尾,有人給戴夫石塊引導他參與殺戮時,杰克遜再次用了“戴維”的稱謂。在整篇小說中,昵稱只出現(xiàn)在這兩個場景中。成年人在執(zhí)行殺人活動時裝作友好善良,為的是向孩子們灌輸這樣的思想:血腥的抽彩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反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僅有思想灌輸還不夠,他們手把手地教這些孩子,例如“格雷斯先生牽著小男孩的手,孩子心甘情愿地跟著他來到箱子前”;接下來,“他抓起孩子的手,從緊攥的小拳頭里拿出折好的小紙條,這時小戴夫正充滿好奇地抬頭看著他。”是格雷斯先生引導了小戴夫完成了整個抽彩過程。小戴夫根本不知道將要發(fā)生什么。更糟的是,殺戮開始后還有不知名的人“給了小戴維幾塊小石塊”。彼得・可薩可相信村民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在小戴維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之前,要讓他先學會怎么做(Kosenko, 1985)。
在孩子們形成判斷力以前,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場沒有人性的游戲。這便是為什么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能反映出大人的影子。新的夏曼斯先生們、迪拉克爾斯夫人們,還有更多麻木的村民,會將殘忍血腥的抽彩代代相傳。但是,從那個小女孩身上反映出來的人性,讓我們對新一代有了一些希望,也許她會被同化,但也許她會成為敢于反抗的人。杰克遜通過建立兩者的種種聯(lián)系來揭示抽彩的未來,但也給讀者留下了懸疑――沒有人知道這些孩子長大后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打破傳統(tǒng)。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林書舟,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凌海衡,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 Goldberg,C.SpeakingwiththeDevil: Exploring Senseless Acts of Evil, Penguin Books, 1996.
[2] 陳玉涓.論“替罪羊”原型在《抽彩》中的意義[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
[3] 龔心愿.集體無意識下的替罪羊――析雪莉・杰克遜的《彩票》[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
[4] 雷紅珍.《抽彩》中體現(xiàn)的原始集體無意識[J].時代文學,2008,(2).
[5] 王群.畸形的抽彩人:人性的淪喪與希望的渺茫――小說《抽彩》人物解讀[J].中州大學學報,2006,(4).
看了“論文頁碼怎么設置wps”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