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保護貿易政策的形勢論文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國面臨的貿易環(huán)境逐步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中國對貿易政策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論保護貿易政策的形勢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論保護貿易政策的形勢論文篇一
《金融危機下中國貿易保護政策分析》
【摘要】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引出的全球金融危機彌漫全球,使各國經濟陷入大幅減速和深入調整時期,紛紛掀起貿易保護的高潮,中國也不例外。作為一個貿易大國,面對日益惡化的國際經貿環(huán)境,如何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增長,已是政府和學者迫切關心的問題。文章從當前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政策入手,探析其實施原因,特點及對我國各國貿易保護政策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挑戰(zhàn),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應對的措施。
【關鍵詞】金融危機;貿易保護政策;對外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10)05-0065-01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導致了一場全球金融風暴,將全世界拖進了1929~1933年大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給世界各國經濟與貿易帶來了巨大影響,同時引發(fā)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奧巴馬政府經濟刺激計劃中“購買美國貨”條款的出臺,更使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升溫并迅速蔓延。作為一個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必須采取適度的貿易保護才能維護國民利益,保護國內經濟不受重挫。因此必須客觀分析形勢,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危機,并適時抓住契機,促進我國經濟持續(xù)平穩(wěn)發(fā)展。
1 當前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
貿易保護主義是相對于自由貿易主義而言的,是一種為了保護本國產業(yè)免受國外競爭壓力而對進口產品設定極高關稅、限定進口配額或對國內出口產品進行補貼或其它減少進口額的經濟政策,在一定條件的基礎上它是一個中性的概念。當前,由于金融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掀起了救市熱潮。這樣大規(guī)模的政府干預行動,很快引發(fā)了貿易保護主義風潮,不少國家紛紛筑起貿易壁壘以保護國內產業(yè)。WTO報告顯示,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已有20多個世貿成員采取了提高關稅、支持國內產業(yè)發(fā)展政策等貿易保護措施。印度提高部分種類豆油進口關稅之后,又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玩具實行長達6個月的禁令;法國也推出60億歐元的救助汽車產業(yè)計劃,提出不裁員,不轉產,外資持有法國公司股份不得超過50%的方案等。金融危機引爆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新潮,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尤其在西方發(fā)達經濟體有愈演愈烈之勢。佐利克稱,2009年前半年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將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時期;如果金融市場的信貸流量得不到恢復,那么則有可能會出現多重收縮。這種過度的貿易保護如果不及時緩解,將使各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的地步。而適度的貿易保護卻能保護發(fā)展中國家免受發(fā)達國家戰(zhàn)略性的經濟入侵。
2 中國應對危機采取的貿易保護政策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不利影響,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面對過于放任的美國次貸的經驗教訓,我國積極采取適度保護政策保護國民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
我國經濟長期以來外貿依存度過高,產業(yè)結構不合理,分配結構不合理,保障體系不健全,在金融危機肆虐的情況下成為經濟被沖擊的重要對象。尤其是中國沿海地區(qū)經濟長期依賴出口型經濟增長,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出現蕭條失業(yè)景象。作為發(fā)展中國家,貿易保護是為扶植本國幼稚產業(yè)等而采取的正當政策措施,而對發(fā)達國家,貿易保護是其為爭奪世界市場而采取的損人利己的貿易政策。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采取適度的貿易保護在正當合理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限制進口,鼓勵出口。對影響國內幼稚產業(yè)發(fā)展的進口品采取限制措施,以及對中西部出口進行貿易補貼,以保護中西部產業(yè)發(fā)展,縮小國內貧富差距。另外,對進口品還有進口許可與進口檢驗規(guī)定,配額規(guī)定,海關進境報關手續(xù)等。
(2) 提高關稅。對影響國內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的主要進口品征收較高關稅,提高國內生產者的利潤和福利,保護本國就業(yè),減少弱勢群體承擔的貿易損失。
(3) 反傾銷。針對國外對中國出口品的反傾銷措施,中國政府應采取適當“報復”,給予那些中國制造進口國一定的政治抑制,從政府方面保護本國出口工業(yè)品的發(fā)展。
3 對現階段我國貿易保護政策分析及建議
中國在應對危機過程中最主要應對的是進口品的沖擊,以及外國對我國出口品的反傾銷措施。從政治經濟角度出發(fā),對保護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yè)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使得中國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損失在國際上相對較小,國民經濟仍有較大發(fā)展。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東部沿海地區(qū)經濟受到的巨大影響,許多生產出口公司倒閉并伴隨著大量農民工的失業(yè),不僅沖擊了國內經濟發(fā)展速度,而且影響到消費水平的提高。
所以,在著力提高經濟發(fā)展速度的同時,政府和企業(yè)應更加和諧,共同努力,以維持我國經濟的增長潛力。
(1)提高政府各部門的獨立自主性。在我國,貿易政策的主要制定機構是中央政府,那么,中央政府在制定貿易政策的時候應該進行廣泛的政策決策咨詢,構建健全的利益表達機制,提供開放的利益表達渠道,使己經多元化了的社會各方利益都能夠得到表達的機會,從而使貿易政策制定的基礎更加科學合理。
(2) 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首先是如何確保市場和資源供給的安全。這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近30年來,市場、能源和原料的供給一直是許多國際糾紛、民族沖突甚至戰(zhàn)爭的起因。其次是如何保持一國經濟上的相對優(yōu)勢。最后是如何處理好國家經濟與全球經濟的關系。全球化的邏輯是無邊界化,它必然向國家主權和其控制力提出無情的挑戰(zhàn),對于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的發(fā)展中國家,西方跨國公司占領和沖擊其市場是必然的。
(3) 建立更加具體的補償機制。對因貿易政策而受損的弱勢地方和弱勢集團要進行補償。我國對加工貿易實施優(yōu)惠的進口政策,而中部和西部地區(qū)是這一政策的受損者。近年來東中西部地區(qū)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東部地區(qū)所擁有的國際貿易的“天然”的比較優(yōu)勢和中央給予的優(yōu)惠政策。中央政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于是明確提出了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舉辦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等政策,來彌補作為西部、中部地區(qū)因貿易政策所受損失的補償。
現實的貿易政策是保護貿易和自由貿易博弈均衡的產物,從貿易政策的決策出發(fā),把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結合起來,實行適度保護貿易在當前來說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盛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曲如曉.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3]張鴻.關于中國對外貿易戰(zhàn)略調整的思考.國際貿易,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