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影響論文
有關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影響論文
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社會全面發(fā)展對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要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影響論文,供大家參考。有關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影響論文范文一: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摘要: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是一個具有很強感染力的地方。學校這個特殊的氛圍可以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起到相應的作用。人的心理狀態(tài)主要是以環(huán)境的好壞來進行制約。
關鍵詞: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環(huán)境適應問題
與漢族大學生相比而言,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一般來自較為偏遠的山區(qū)。所以,當其遠離熟悉的環(huán)境而進入陌生環(huán)境的同時,內心往往會感到孤獨與寂寞。另外,當少數(shù)民族走入校園時,會在心理產生相應的矛盾與沖突,并且容易將思想步入極端化。少數(shù)民族的大學生有時會過分的高估自己,而有時也會將自身進行完全的否定。甚至有些大學生會因為新的陌生環(huán)境而產生焦慮以及神經衰弱等。
二、促進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措施
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未來及希望。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未來的發(fā)展取決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如何。良好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可以使得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未來有良好的發(fā)展,而相對較差的心理素質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未來的發(fā)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
(一)大力開展活動增強人際關系為了大力拓展少數(shù)民族的人際關系,則需要經常開展一些多種形式的社會活動,使得學生們可以在活動中進行相互交流并相互促進,并為學生創(chuàng)造相應的機會使其更多的接觸社會。如此,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能力并在某些方面鍛煉了學生們心理承受能力,也對其心理健康起到了相應的促進作用[2]。
(二)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予以關懷若高校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提升,則需要對其進行了解,并通過解決實際困難使得大學生可以得到自身所需要的東西。同時應及時在校園成立一個心理特別服務中心,為了方便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遭受一些煩悶的事情時可以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并教會其合理的運用科學方式來解決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的來為大學生們解除煩惱以及內心的憂慮。如此,便可以更好的使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們心里狀態(tài)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三)創(chuàng)造良好校園氛圍良好的校園氛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影響。構建和諧的校園氛圍是我國為緩解民族關系的重要條件。因此,校園中應積極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校園氣氛,進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促進作用。只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才可以使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廣闊的空間中盡情的與人交流,并在某些方面培養(yǎng)其自身的性格特點。使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擁有健全的心理,進而提升高校中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3]。
三、結束語
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是一個具有很強感染力的地方。學校這個特殊的氛圍可以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起到相應的作用。人的心理狀態(tài)主要是以環(huán)境的好壞來進行制約。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培養(yǎng)出積極、樂觀的人。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使其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所以,應該讓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廣闊的空間內盡情施展自身的優(yōu)勢,從而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來全面提升高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自身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查與思考劉海燕; 寧淑芬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9-20
2、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李陽模西南師范大學2004-10-01
有關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影響論文范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社會營銷理念推論文
摘要:對心理服務的需求所包括的內容有: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希望從心理健康服務中獲得的益處,需要的心理服務方式,如個別咨詢,心理健康課程,朋輩心理輔導,團體咨詢等。以上調查內容需要結合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心理障礙的特點等展開。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1社會營銷理念應用于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行性
1.1社會營銷理念的提出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Kotler和Zalman首次提出社會營銷的理念,他們試圖將成功的商業(yè)營銷策略用于推廣對社會和公眾有益的觀點、態(tài)度和行為,并將這種理念稱為“社會營銷(socialmarket-ing)”。社會營銷通過使用市場營銷的原理與技術影響目標受眾,讓他們自愿地接受、拒絕、改變或放棄某種行為,從而促進個人、集體或社會整體利益。社會營銷將健康行為、健康服務理念看做“產品”,要想讓目標受眾接受這些產品,就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圍繞他們的需要和想法開展營銷策略。社會營銷通過行為改變策略、營銷組合的運用等,影響受眾群體的觀念和行為,并通過受眾細分等方法,按照不同受眾群體對資源的需求合理配置資源,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最需要的群體。近幾十年來,社會營銷被社會學和心理學工作者成功地運用于一系列社會運動和公共健康活動,如促進母乳喂養(yǎng),減少高脂肪食品的消費,控制吸煙,減少酒后駕車,預防艾滋病等。這些成功案例說明社會營銷是一種改變目標受眾行為的有效工具,也促使我們思考社會營銷理念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能性。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可以看作學校為學生提供的一種心理健康服務。這里我們將心理健康工作看作一個大的范疇,其中不僅包括個體和團體心理咨詢,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朋輩輔導、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等活動,以及其他可能開展的心理健康促進形式。如何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服務條件為學生提供最有幫助的服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問題。
1.2社會營銷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務的共通性社會營銷與傳統(tǒng)的市場營銷的本質區(qū)別在于,社會營銷的價值導向是目標受眾的利益,而非營銷者的利益。所有社會營銷策略都是為了讓受眾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種有益的觀念或行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則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天然的聯(lián)系為社會營銷理念應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機。首先,前者的立足點是目標受眾的利益,而后者以學生的利益作為核心價值和工作導向,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獲得個人成長,達到心理健康。其次,兩者都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心理健康服務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為他們提供服務,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滿足每個個體獨特的需要。同樣,社會營銷要求服務提供者根據(jù)不同受眾對象的需要、價值觀、能力、興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這樣才能激發(fā)受眾接受和保持期望行為的興趣,最終改變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態(tài)度和行為。最后,兩者都遵循自愿原則。一般而言,學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務、接受何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完全出于自愿。對于有必要接受咨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學生,不適于采用強制手段(除按照《精神衛(wèi)生法》需實施非自愿住院醫(yī)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會營銷利用行為改變的原理和技術,通過轉變觀念,提升動機,最終改變行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強制手段,是一種更為溫和、更為人性化的行為改變方式。社會營銷理念與心理健康服務之間的上述共通性,為將其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礎。
2社會營銷的工作原則
社會營銷是傳統(tǒng)的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在一個新領域里的運用。在商業(yè)領域里所采用的市場營銷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運用于社會營銷。概括地說,社會營銷的工作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行為目標(behavioralgoals):社會營銷關注的基本問題是行為改變。為了使營銷計劃切實有效,營銷者要始終關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響目標受眾,以及怎樣影響。對受眾知識和態(tài)度的改變是通往切實的行為改變的手段之一,因此社會營銷可以和教育、宣傳工作相結合,以便發(fā)揮長期作用,使某種觀念、態(tài)度深入人心,但社會營銷更關注如何將觀念、態(tài)度轉化成行為。為了達到行為改變的目標,營銷者可以將最終目標劃分成一些易于實現(xiàn)的行為步驟,并根據(jù)不同的行為目標發(fā)展出相應的營銷策略。受眾細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會營銷不提倡“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據(jù)受眾細分原則實施目標行動,來達到營銷目的,讓社會營銷者能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眾細分的過程是將龐大的異質性群體劃分成同質性相對較強的亞群體,劃分依據(jù)就是那些會影響他們對營銷策略的反應的特質,如年齡、性別等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而更常用的劃分標準是受眾目前的行為、未來的計劃、改變的意愿、產品忠誠度,以及心理統(tǒng)計學特征,如生活方式、價值觀、人格特征等。這種將服務對象細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據(jù)不同亞群體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將資源有效地分配給最需要的群體。競爭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礙受眾群體產生目標行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競爭,具體通常指能滿足受眾群體需求的其他行為選擇或產品。社會營銷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產品面臨哪些競爭,使自己的產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產品更能滿足受眾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面臨的競爭通常是其他解決心理障礙的途徑,比如就心理咨詢而言,其面臨的競爭有求助于親友、自我心理調節(jié)等,每種途徑都能滿足大學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對解決問題也有一定幫助,營銷的關鍵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心理咨詢的特有優(yōu)勢。雖然在直接提供行為指導方面,心理咨詢不如求助親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風險上,心理咨詢不如自我調節(jié),但心理咨詢的優(yōu)勢在于讓求助者獲得人格的成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難以企及的。營銷組合(themarketingmix)的運用:營銷組合是指營銷策略實施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主要包括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和推廣(promotion),因而又被稱為4P營銷理論。從心理健康服務代價與獲益的角度理解4P理論,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獲益(產品策略),降低代價(價格策略),確保服務可以方便的獲得(地點策略),并以有說服力的方式向學生呈現(xiàn)以上信息(推廣策略)。
3社會營銷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體措施
3.1現(xiàn)狀和需求調查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首先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和心理服務需求進行調查。社會營銷者認為,“不要急于向受眾強調意識、接受程度和知識,而是應該先搞清楚人們需要什么服務,想從服務中獲得什么益處,以及我們面對什么樣的障礙[16]。”細致全面的調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宣傳和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礙的狀況如何?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狀況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礙或促進了學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務?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幫助我們了解心理服務的潛在需求和資源配置的側重點,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便于針對學生的需要制定相應的干預形式和措施,對第三個問題則能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提供依據(jù)?,F(xiàn)階段國內心理健康工作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了解主要是憑主觀經驗,實證數(shù)據(jù)大部分來自已經接受咨詢的學生,樣本缺乏代表性,難以了解學生總體情況。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應盡量使調查對象能夠代表某范圍內的學生總體。如果大范圍的調查難以實施,則可以通過嚴格控制抽樣方法的小范圍調查結果推測總體。對心理服務的需求所包括的內容有: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希望從心理健康服務中獲得的益處,需要的心理服務方式,如個別咨詢,心理健康課程,朋輩心理輔導,團體咨詢等。以上調查內容需要結合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心理障礙的特點等展開。綜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將工作范圍內的學生總體拆分成同質性較高的亞群體,然后針對每個群體的特點進行宣傳和干預。
3.2有針對性的宣傳有時候,心理服務的潛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們需要什么服務,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幫助,還可能拒絕幫助,這使得心理健康服務的宣傳工作至關重要。社會營銷理念下的宣傳不僅包括告知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存在以及獲得途徑,更應該告訴學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務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诂F(xiàn)狀和需求調查結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據(jù)亞群體的特點制定宣傳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詢服務的宣傳而言,有些學生并不了解咨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識別心理障礙,這時要重點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狀況的判別,心理咨詢的工作范圍、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學生對咨詢有基本了解,但因為對咨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選擇不求助,這時強調咨詢的專業(yè)性和咨詢效果是宣傳的重點。有些學生本身已經有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對這樣的學生可以通過建構積極的求助網(wǎng)絡,強調平等人文的咨詢關系,嘗試提高他們作為咨詢當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們對咨詢風險的預期,來促進專業(yè)求助行為。
3.3層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預心理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的調查將學生細分為不同的亞群體后,層次化干預即針對這些亞群體的特點,給予不同強度、不同形式的干預。國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礙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為劃分標準實施分級干預,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鑒。例如,美國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分級制度,將學生的心理障礙劃分為不同級別,并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日本大學的心理輔導由三級不同的心理援助構成,一級心理援助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援助的特征是預防性的,其目的是促進發(fā)展和適應環(huán)境;二級心理援助的服務對象是在學習、心理、社會和升學就業(yè)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援助的特征是預防和早期發(fā)現(xiàn);三級援助服務的對象是有特別援助需求的學生,如那些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由于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并非每個學校都要開展相同的活動。鑒于國內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資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總體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預防心理障礙的發(fā)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講座和知識普及解決學生的發(fā)展性問題;用團體輔導、朋輩輔導解決一般心理問題;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提供個體心理咨詢和治療。要適時開展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循證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規(guī)范性,克服當前普遍存在的干預實務工作的隨意性。循證心理咨詢會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學生獲得有關咨詢目標、咨詢過程、咨詢時長等方面更多、更確切的信息,這將促使他們變得更加主動,從而有效增強來訪者的自我改變動機,同時降低阻抗發(fā)生的概率。循證心理咨詢也能幫助初級心理咨詢師更清晰咨詢目標與干預策略間的關系,即使具有豐富從業(yè)經驗的咨詢師,也能通過循證心理咨詢提供跨流派的、更為靈活的專業(yè)技術支持。
3.4層次化的分工和專業(yè)技能訓練針對大學生心理障礙性質和特點的層次化干預,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具備相應水平的專業(yè)技能。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范圍和內容比較廣泛,為了保證服務的質量和專業(yè)性,不同的工作內容之間應該形成層次明確的分工體系。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的很多高校,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多學科整合,形成了專職心理咨詢師、輔導員、專業(yè)輔助人員、教師、學生朋輩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相結合的心理輔導網(wǎng)絡?,F(xiàn)階段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詢師兼任心理健康課程教師、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兼任心理輔導老師的現(xiàn)象。工作內容的雜糅,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很難發(fā)展精深的專業(yè)技能,因此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為了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yè)素質,首先有必要厘清各個崗位主要針對哪個層次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后針對該層次心理健康問題所需的專業(yè)技能,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提供不同的培訓。例如,專職和兼職的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識別各種心理障礙的能力,心理咨詢,包括危機干預的知識和技術;根據(jù)服務對象和形式的不同,團體咨詢師和個體咨詢師,發(fā)展性咨詢和障礙性咨詢的技能培訓也各有側重;心理健康教師主要的工作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心理素質;而對于輔導員兼職心理咨詢工作,本身即存在專業(yè)能力薄弱、針對性減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等弊端,并不適于開展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因此對輔導員的培訓重點可以放在有能力識別心理障礙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并及時轉介。
3.5安排駐校精神科醫(yī)生有一些心理健康服務相關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學校本身很難提供,如精神科醫(yī)生。這時不妨與當?shù)蒯t(yī)院合作,以“駐校”的方式安排精神科醫(yī)生在學校坐診。安排駐校精神科醫(yī)生的好處至少有三個方面,首先,《精神衛(wèi)生法》并未賦予心理咨詢師診斷權,駐校精神科醫(yī)生可以幫助學校心理咨詢師對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進行診斷,使學生準確了解病情并及時治療;第二,這一舉措符合營銷策略的“地點”要素,增加了服務獲取的便捷性,為重癥的心理障礙學生求助提供了便利;第三,精神科醫(yī)生進駐學校,在心理上容易被學生接納為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部分,有助于降低精神疾病的污名和治療恐懼,消除與醫(yī)生的陌生感,提高學生的求助動機。
參考文獻
1、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評估黃希庭; 鄭涌; 羅鳴春; 蘇丹; 陳本友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20
2、高校網(wǎng)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姜巧玲中南大學2012-05-01
有關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