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逆反心理相關論文
淺談逆反心理相關論文
逆反心理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它常常導致大學生偏離社會主流思想,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逆反心理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逆反心理相關論文范文一:小學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摘要】本文從心理感應抗拒理論出發(fā)談逆反心理,運用它們的相似之處,對現(xiàn)今小學生逆反心理進行分析,從而提出引導方法。
【關鍵詞】逆反心理 心理感應抗拒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8 -0210-02
一、研究逆反心理的理論依據(jù)
近年來,國內對“逆反心理”問題議論不少,也有人試圖從心理角度,特別是社會心理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但是,在傳統(tǒng)的心理學理論和研究中并不存在“逆反心理”這個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出這個概念是我國學者的首創(chuàng)。那么,是不是只有在今天,只有在中國才有這種“逆反心理”現(xiàn)象存在呢?翻開心理學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西方心理學者們關于“心理感應抗拒”現(xiàn)象的描述與我們對“逆反心理”的理解很接近,可以說,他們的理論和研究與我們進一步探討“逆反心理”問題不無啟迪。
(一)心理感應抗拒理論
心理感應抗拒理論是美國肯薩斯大學心理學家布林1966年在他的著作《心理感應抗拒理論》中首次提出的。
根據(jù)布林的理論,假設某人有一套自由行為,如果其中任何一種行為被取消或有可能被取消,他就會體驗到“心理感應抗拒”。
布林認為,當心理感應抗拒發(fā)生之時,人會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發(fā)生改變。
1.如果某項自由行為被取消或威脅取消,則該項自由行為的吸引力反而增加。
2.直接從事被禁止或可能被禁止的行為。
3.通過暗示行為來恢復自由。
4.敵意和攻擊性情感。
(二)從心理感應抗拒理論出發(fā)談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有可能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本特點之一,是普遍存在的。
2.逆反的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二、對當前小學生逆反心理的分析
小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種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長期積淀的結果。
(一)主觀因素
1.年齡與生理條件。
當人進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xiàn)了第二性征,他們意識自己長大了,獨立自主意識大大增強,要求成年人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而很多家長、老師的觀念還來不及或不愿轉變,對于少年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積極引導,于是,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2.個性特征
部分學生由于自負、獨立、偏激等個性特征而造成逆反心理。
3.好奇心
小學生對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往往事情越是有阻擋,對學生就越有誘惑力。有些老師、家長禁止孩子做某事,卻不說明為什么不能那樣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
4.心理受挫
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總希望被教師、同學重視、賞識。長期得不到這種滿足,心理受挫,就可能發(fā)牢騷、鬧情緒,甚至轉而用“非常方式”尋求關注。
(二)客觀因素
1.家庭因素
(1)父母管教不當。在這方面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又包括:期望不實際;管教隨情緒而變化;管教太嚴厲。
(2)家長的素質
如果家長自身的品行不良也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2.學校因素
(1)教學內容的單一化。
(2)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不端正。
(3)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
3.社會因素
(1)不良大眾傳播的影響。
(2)錯綜復雜的社會文化的影響。
三、小學生逆反心理的引導和教育
1.加強教育者的可信度??尚哦劝▋煞N類型:一是教師無威無信,這類教育者很易誘發(fā)學生顯性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會轉化為明顯的逆反行為,學生會公開與教師作對。二是教師有威無信,這類教育者用威嚴壓制學生,很易誘發(fā)學生的隱性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不會轉化為明顯的逆反行為。因此,一名教師要有自信的心理素質,豐富的知識和才華多方面展示,對課堂的控制與對學生的吸引對其樹立威信是很重要的。
2.加強教育者指導思想的轉變,充分尊重學生。教師只有在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yè),尊重學生,進而才會減少學生的心理反感,削弱逆反心理。
3.加強感情投入。教育者應在感情上與學生多些相容、多些親近,那么在學生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了。
4.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在此,教師可加強學生群體中合作學習的教育。同時,教師必須對這些小團體加強正確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不良風氣并做到盡早扭轉,這是防范逆反心理滋生、擴大的有效手段。
5.加強教育方式的改進。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呆板、重復、武斷的教育方式是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出現(xiàn)逆反心理的。故教師要不斷學習,開拓視野,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可在適當?shù)臅r機里給予學生們一些贊美。
6.爭取社會家庭的配合。引發(fā)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糾正和防治也應該是綜合性的。學校除應該盡力做了自身的工作外,還應該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努力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
四、小結
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由于小學生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還缺乏社會經驗,所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對特定的認知對象、特定的問題才會懷有逆反心理。只要引導得法,疏導及時,其積極作用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發(fā)展,其消極作用也是可以防止和克服的。
參考文獻:
[1]四君山,蔣鼎新,謝巖松.21世紀創(chuàng)新學生、心理障礙咨詢、診斷與防治新概念.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
[2]《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逆反心理相關論文范文二:論幼兒逆反心理的引
摘 要 三歲是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本文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論述了幼兒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并提出了相應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 幼兒 逆反心理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逆反心理是指個體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或滿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幼兒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幼兒認識上的逆反以及情緒和行為上的對抗。三歲左右幼兒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孩子喜歡和成人對著干、拒絕他人。幼兒教師和家長作為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其對孩子逆反心理的引導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獨立自制能力的形成。為此,本文對幼兒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及其引導進行了探討,為幼兒教師和家長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以期幫助幼兒順利度過第一個逆反期。
1 幼兒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
隨著孩子思維的發(fā)展,他們逐漸學會了自己思考問題,按自己的方式來行事,抵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進入第一個逆反期。這時的孩子不再對成人的話言聽計從,有時會和大人犟嘴等等。所以,成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孩子越來越有主意、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管。
1.1 拒絕成人的要求
幼兒逆反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喜歡拒絕成人的要求,甚至會故意和教師、父母唱反調、頂嘴。這時,他們有了自己的主見和觀點,對成人的一些做法和看法往往不認可,不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做。比如,在幼兒園里,一個小朋友因搶位子,總是掐別的小朋友,老師不讓傷害其他的小朋友,但依然照做,并辯解自己沒掐紅;又如,在家里不讓他看電視,他偏要看,不讓他亂跑,他偏亂跑等等。這些行為如果強行制止,幼兒會不服,甚至為此而大發(fā)脾氣,哭鬧不止。
1.2 不理睬
幼兒逆反的另一個主要表現(xiàn)就是不理睬教師或父母。無論教師和父母說什么,他就是“我行我素”,自顧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睡覺的時間到了,教師提示幼兒,將自己的衣服褲子疊好再上床睡覺,有些幼兒還是像沒聽見一樣,扔下衣服、褲子,上床睡覺。再如,吃飯時間到了,媽媽說寶寶別玩了,過來吃飯,他會和沒聽見一樣,不理睬媽媽的話。這些行為也很是讓老師和家長頭疼,感覺這是一種“軟抵抗”。
2 幼兒逆反心理的引導
面對孩子的逆反,教師和家長要么利用權威,實施高壓政策讓孩子屈服,其結果是孩子不服、被動屈服或哭鬧,家長情緒不佳,教師精神疲勞;要么直接順從孩子,其結果是孩子越發(fā)任性,難以管教??梢?,對逆反心理的引導應該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針對孩子逆反心理,有下面的一些技巧可以嘗試。
2.1 冷處理
當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有時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對成人的反抗,這時冷處理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也就是,幼兒教師和父母要忽視孩子的哭鬧行為,不要理睬他。通過冷處理,孩子覺得無趣,情緒也慢慢平靜,之后成人再嘗試和孩子溝通。比如,有的幼兒看書的時候撕書,老師管他不聽,之后老師讓他從圖書角出來,他情緒比較激動。這時,教師不妨讓他在空地方冷靜一下,之后就撕書對不對、為什么不能撕書等問題和孩子溝通。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可以避開孩子的激情狀態(tài),同時可以使孩子知道哭鬧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2.2 選擇法
在孩子與成人對抗沖突的時候,可以假設孩子已經同意了,之后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比如,孩子不愿意穿衣服,可以假設孩子喜歡穿,之后跟孩子說“是自己穿衣服,還是媽媽給穿衣服”,或是“穿裙子還是短褲”等等。這種選擇法的好處在于成人沒有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避免了和孩子的正向沖突,同時,孩子也享受了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快樂感受。
2.3 替代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勢必引起孩子的逆反。這時,不妨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和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老師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在戶外活動時亂跑亂撞,告訴他別亂跑,他不聽,這時不妨這樣說 “你到處亂跑會碰到別人,不安全,你來幫老師撿地上的葉子吧。”這時孩子會容易接受。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孩子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知道行動的方向,就不會迷茫和灰心。這比單純的制止要好很多。
2.4 幽默法
當孩子逆反時,成人換一種表達的方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在幼兒園,有的孩子吃飯很難,這時老師可以說,“別的孩子都是大口吃飯,他們啊就會長成‘高朋友’,你如果不吃飯的話,就會變成故事里的‘矮朋友’,天天仰著脖子看別人,多累啊,咱們快大口吃飯!”在家里,有的孩子不肯洗臉,如果強行讓他洗臉,或者訓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會變得很糟糕。這時,不妨給孩子來點小幽默:“咱們照鏡子看看小花貓吧。”“小花貓臟了,洗洗小臟臉吧”。這樣與平時不同的語言會帶給孩子一種新鮮感,因此他會樂于接受成人的建議。這種方法把要做的事情用游戲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孩子,孩子在玩中行動,比較有效。
2.5 參與法
當孩子對成人的話不理睬時,我們要觀察一下是不是孩子正在忙著做某些事情。如果孩子正在專心的搭積木或玩游戲,要孩子分心來聽成人的話是很困難的。這時孩子不是有意地忽視成人,只不過是他很忙。要想讓孩子知道教師和家長想和他交流,就是加入孩子的活動,和孩子進行生動、富有想象力的對話。成人的參與會使孩子感受到親切和尊重,更容易接受建議。在使用這種方法時,配上“肩并肩、蹲下來”的體態(tài),效果更好。
2.6 設置底線法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為不涉及安全,而是自主獨立的愿望表達時,要給予理解和鼓勵,讓孩子做主。比如,要鼓勵孩子自己穿鞋、收拾小碗、洗碗等行為,并給予方向性的指導。但是,當孩子的“叛逆”危及安全時,必須加以制止,并向孩子講清道理。比如,不讓他動插座,他偏要動;不讓他打小朋友,他偏要打。這時,教師和父母必須在第一時間強硬阻止,“不能碰,危險”、“不能打同學”,并向孩子講清道理。這樣的規(guī)范有助于孩子正常的社會化。
總之,基于不同情境下幼兒的不同行為,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只有能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孩子最終才能學會承擔責任,順利度過人生第一個逆反期。
淺談逆反心理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3.有關心理護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