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心理學探討論文(2)
音樂心理學探討論文篇二
《基于音樂心理學的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初探》
【摘 要】鋼琴彈奏者的心理活動貫穿彈奏的始終,對彈奏效果起著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高校鋼琴專業(yè)教學大多忽略或沒有足夠重視音樂與心理的內(nèi)在關系。本文以視覺注意和音樂記憶為切入點探討音樂心理學對鋼琴教學的助益。
【關鍵詞】音樂心理 視覺注意 音樂記憶
本文系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yè)鋼琴教學法探究”(項目號:11XSYK121)階段性成果。
問題的提出
教學改革旨在提高教學效果和質(zhì)量,注意吸收、借鑒學科前沿的有益方法,無疑有助于改革目標的實現(xiàn)。當前,國內(nèi)對鋼琴教育越來越重視。然而在高校鋼琴專業(yè)教學中,仍注重“彈奏技術”和“音樂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音樂心理學視域中,這種忽略音樂與心理的內(nèi)在關系的教學模式易導致學生興趣下降,產(chǎn)生叛逆心理;也使教師事倍功半,教學質(zhì)量不高??梢哉f高校鋼琴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鋼琴彈奏者的心理活動貫穿彈奏始終,對彈奏效果起著重要作用。筆者從引入音樂心理學相關原理和方法的教學實踐中注意到,近年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解決上述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音樂心理學對鋼琴教學的啟示
音樂心理學是“研究音樂與人的行為、心理過程的互動關系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近代以來西方在音樂心理學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值得鋼琴教學借鑒。19世紀,赫爾姆霍茨、馮特、施圖姆夫等通過實驗探索音樂信息學,極大促進了音樂心理學發(fā)展。20世紀以來,西方音樂心理學形成了幾個重要流派:構造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完形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皮亞杰發(fā)展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等。近年來,我國音樂心理學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周海宏(1993)、羅小平(2001、2004、2005)、楊和平(2006)、劉沛(2006)、趙冬梅(2006)等作了一系列探討。其中,周海宏通過典型活動的分析初步確立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系統(tǒng)的認知模型,提出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概念,將心理學的科學方法與鋼琴演奏及教學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進行理論研究,并提出訓練方法[1]。音樂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對鋼琴教學的明顯促進作用主要有:音樂能力與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包括對音樂各種要素及其整合的感知、記憶、理解以及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水平在內(nèi)的“音樂能力”,在教學中常被用來判定學生的演奏技巧和審美水平。演出狀態(tài)與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演奏者臨場最擔心的“緊張”心理狀態(tài)可從心理學中獲得解決。彈奏各環(huán)節(jié)與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鋼琴彈奏是視覺、聽覺、觸覺、記憶、想象、理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協(xié)作的過程,對其規(guī)律的研究有助于演奏時更準確有效地表達。下文以視覺注意和音樂記憶為切入點探討音樂心理學對鋼琴教學的具體助益作用。
基于音樂心理學的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建議
1.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
鋼琴彈奏是一系列心理活動有機結合的過程。學習者的識譜能力、聽覺能力、背譜能力、記憶能力、眼耳手腳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對作品的理解能力、舞臺表演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無不與其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一直以來,教師多將重點放在手指技巧突破等具體演奏技巧方面,未充分重視彈奏者的心理狀態(tài)。
2.教學中的視覺注意
視奏能力是鋼琴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從心理學角度可將其描述為:譜面信息被學習者的感覺系統(tǒng)(眼睛)接收,并被轉(zhuǎn)換成為神經(jīng)能量后在感覺存儲機制中短暫存儲,然后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進行加工和編碼(可能進入記憶系統(tǒng)),接著引起行為反應(彈奏),彈出的樂音進入聽覺系統(tǒng),給予彈奏者反饋,這部分信息又將進行另一番加工。Treisman 和Julesz假定:在視覺注意中有兩個不同的過程在發(fā)揮作用。在第一個階段,存在一個初級的前注意加工,該過程對視野進行掃描,迅速地檢測客體的主要特征,如大小、顏色、方向和運動等……。此后,位于大腦皮層不同區(qū)域的特定的特征地圖對客體的不同屬性進行編碼。[2]學生在練習時,譜面上的旋律走向、節(jié)奏特點、和聲構成、曲式結構等所有信息同時被編碼,生成該作品的“特征地圖”,這些圖譜被整合成為映像,接著“焦點注意”從這些映像中抽取一部分信息進行細節(jié)分析。可見,最后真正被分析的只是最初學習者視野中所有信息中的一小部分。顯然,如何有效提高譜面信息的提取量至關重要。將譜面信息按照類別、先后次序按部就班練習是初學者常用的練習方法,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這樣過于耗時,亦不利視奏能力的發(fā)展。根據(jù)視覺注意的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視奏能力。
特征搜索。視覺具有積極搜索目標能力,這里搜索指“掃描環(huán)境的特定特點。”[3]孤立看待樂譜中的每個音符,它們是散落的、隨意的,將其前后聯(lián)系起來,或能發(fā)現(xiàn)音符排列的某種規(guī)律(例如和弦轉(zhuǎn)位、半音階)。當然,特征搜索的前提是相應的知識儲備。如搜索出“和弦轉(zhuǎn)位”這個音符排列特征的前提是了解“和弦轉(zhuǎn)位”的含義。由此彈奏前一定要研究曲譜,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樂曲的特點,提高學習效率。
選擇性注意與分配性注意。教學中,經(jīng)常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師不斷重復一些重、難點后,學生仍不得要領,這可從心理學有關“注意”的研究中找到解決途徑。心理學認為注意是簡單的“一種表現(xiàn)為專心的心理活動”[4]。常見的注意有兩種:選擇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前者指聽者可以在豐富的聲音輸出中,捕捉到自己所選擇的聲源,如在幾個人同時談話的環(huán)境中“揪”出想要聽的那個人的談話;后者指在不斷改變注意的焦點基礎上,同時注意幾個聲源。
有關“注意”的心理分析及教學設計。鋼琴彈奏是眼、耳、手、腳等身體部位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的復雜過程。樂譜的每個段落有音準、節(jié)奏、力度、音色、情感等各個方面要求。若要學生在同一時間注意到所有方面的要求,對學生尤其初學者,常會顧此失彼。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先讓學生執(zhí)行簡單任務,如單手彈奏,且只要求音符和節(jié)奏的準確性,這樣能夠減輕心理資源的負擔,使學生自如且較高質(zhì)量地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忽略其他因素,集中注意力在所要求的任務上。當這個任務能夠被輕松完成,相當于完成了將這個任務“自動化”的過程,之后進行復雜任務時,之前的簡單任務消耗的注意資源變少,因而使復雜任務的完成變得較為容易。
3.教學中的音樂記憶
音樂記憶。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是指我們存儲、提取過去的經(jīng)驗,并將這些信息用于當前情景,其中包括三個常見的記憶加工過程:編碼、存儲和提取。這種記憶行為包括在不具備物理聲音的刺激下,大腦給予音樂音響的聆聽和理解以及對記憶對象即音符回憶的外在表現(xiàn)。不同的音樂行為(作曲、表演等)側重于不同的記憶行為。舞臺演奏中突然的記憶中斷,是困擾學生的一個常見問題,這不能簡單地解釋為沒有背熟曲譜或者心理素質(zhì)不好。研究表明,不同個體的記憶能力存在差異;不同的聲音刺激對個體的注意力影響不同;不同個體對記憶任務注意的保持時間不同。對表演者來說,“儲存的檢索任務與內(nèi)部產(chǎn)生的刺激之間就構成了一種抗衡,結果是,在表演壓力下,這種不隨意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通常表現(xiàn)為無法正常合作的狀態(tài)。”[5]音樂記憶的過程如下圖:
音樂記憶的心理分析及教學設計
編碼形式。信息進行短時存儲時,對信息的語音、語義及視覺編碼最為重要,而對鋼琴學習者而言,“長時存儲”對“背譜”至為重要。研究表明:大部分存儲在長時記憶里的信息主要都是語義編碼――即用詞義編碼[6]。Miller(1956)認為:“欲增強信息加工的能力,有必要使用某種技術,將信息的碎片組織為較為熟悉的單元或組塊。”[7]彈奏是眼、耳、腦、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的過程,對譜面信息的視覺記憶、樂音的聽覺記憶、鍵盤的手指記憶,以及對全曲結構的深刻理解等結合起來的記憶更為牢固??梢?,充分理解分析譜面信息,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充分調(diào)動、相互促進,是提高背譜能力的有效方式。
記憶轉(zhuǎn)移。剛存入腦的信息會衰減和被干擾,需及時將相應信息從短時記憶轉(zhuǎn)移至長時記憶中。完成這一轉(zhuǎn)化最為有效的方式是理解,與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或聯(lián)想,重復練習或多次條件反射。教師可從創(chuàng)作背景、手法、技術要點等方面指導學生全面理解作品,避免死記硬背樂譜。
記憶“間隔效應”。為使記憶的音樂信息保持激活狀態(tài),需要定時練習。研究表明,將記憶內(nèi)容分配在不同時間進行分散練習,信息記憶量更大,記憶時間更長,心理學稱為“間隔效應”,其產(chǎn)生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學習時間段內(nèi)使用了不同的編碼策略,從而使記憶得到加強。由此,鋼琴學習中時間分配非常重要,教師可利用這一點對學生進行不定時復查,以鞏固學生的信息記憶。
有關遺忘。心理學上著名的干擾理論認為互為競爭的信息導致了遺忘,而“系列位置曲線”推論認為,在對一系列信息進行記憶后,最后記憶的一部分信息記得最清楚(近因效應),其次是開始的部分(首因效應),中間部分的信息回憶最差。據(jù)此,鋼琴教學設計應注意:課程重點難點安排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和結尾處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每次教授知識點不宜過多,并在知識點當中穿插及時的復習時間;將難點內(nèi)容與較容易的內(nèi)容交替講授;合理分配學生的練習時間。
結語
在鋼琴教學中引入音樂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和方法,對解決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引入音樂心理學不失為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一劑良藥。
參考文獻:
[1]周海宏:《對部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
[2]羅伯特・L・索爾所、M・金伯利・麥克林、奧托・H・麥克林:《知心理學》(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6]Robert J・Sternberg:《知心理學》(第三版),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4][5][7]Donald.A.Hodges:《樂心理學手冊》(第二版),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陜西咸陽
音樂心理學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音樂心理學探討論文(2)
上一篇:音樂與心理健康淺談論文2000字
下一篇:嬰幼兒心理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