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探析論文(2)
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探析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探析論文篇二
《語文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芻議》
摘要:語文教學是一門重要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具備了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本文試從語文教學與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融合點加以探討,提出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舉措,運用語文這個平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大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的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
一、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提出
愛德華茲認為:“教育的偉大目標不只是裝飾而是訓練心靈,使具備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經(jīng)驗的累積。”心理健康指的是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協(xié)調(diào)好自身的知、情、行,乃至充分發(fā)掘自身的潛能。自從2002年教育部頒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以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引起各方重視,并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重點?,F(xiàn)代教育應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識、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對待生活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強,有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以及關愛和尊重他人的意識和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環(huán)境意識。
二、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功能
語文學科可以說是一門關乎著人的心靈的學問,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最為密切,語文教學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學科,我國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得天獨厚的心理教育功能。例如,從魯迅先生寫的《社戲》可以教會學生適應環(huán)境、改變自我的人際關系教育,《皇帝的新裝》則能夠進行與誠信相關的人格教育。隨著教育的專業(yè)化及市場化發(fā)展,我們更應深刻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語文這個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轉(zhuǎn)變教師的教育理念,運用語文教學特有的以情感人等教育方式,發(fā)掘語文作品中的情感力量及道德力量,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及心理因素,給予學生充分的心理上的關懷,幫助學生妥善處理學習、生活、愛情、求職等領域上出現(xiàn)的困難及挫折,以促進大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的發(fā)展。
三、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舉措
(一)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隨著大學生自殺及殺人案例的不斷涌現(xiàn),無不體現(xiàn)了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被各大高校提上了日程。語文教材及各種文學作品中,不乏有相當豐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其字里行間都流淌著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無不映射著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精神,可以成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載體,能充分培養(yǎng)大學生的生命意識,使其感悟到生命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首先,教師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生命教育的情境,使生命這一課題形成一直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不斷地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言傳身教即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教師以耐心、分享、寬容、合作、創(chuàng)新等精神面貌傳遞生命教育的重要內(nèi)涵,以自身的言行給予學生最直接的生命的尊重體驗,將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及熱愛傳遞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愛及信任,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個契機,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并理解生命。同時教師還需挖掘語文中的生命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深刻地領悟生命的內(nèi)涵。許多文學作品的作者是命運多舛、百折不撓,從而造就了崇高的人格,教師可在講授這些作者的相關作品及篇目時,相應地對學生介紹作者翔實的生平經(jīng)歷,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到這些作者面對命運的挑戰(zhàn),諸如貧窮、疾病、流離失所等挫折時以何等堅強的意志去面對挫折、磨難,以對生命執(zhí)著的眷戀和對社會的強烈關注支撐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最終寫出不朽的傳世之作,例如,學習蘇軾的著名詩詞《水調(diào)歌頭》以及《惠州一絕》,教師可分別叫學生朗誦,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言辭,對學生闡述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中引導學生領悟蘇軾的那份灑脫,隨即可進行背景知識介紹,講解蘇軾一生坎坷的經(jīng)歷,他生活中遇到的種種艱難與不幸,令學生深刻體會到歷盡坎坷的蘇軾尚且保持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尚且能用別出心裁的角度品味人生,給學生樹立生命教育的正面典范。教師還可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身及他人的經(jīng)歷,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面對挫折的勇氣。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教育,是在尊重學生個體什么的基礎上,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使學生對生命有一個正確地認知,引導他們熱愛生命、維護生命、品味人生。語文教師可通過循循善誘的引導,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與學生共同收集、編寫蘊涵豐富生命意識的語文作品,諸如楊沫的《青春之歌》、路遙的《人生》等,引領學生欣賞經(jīng)典的作品,細細體會古今圣賢的生命情感,激發(fā)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zhì)、探求生命的意義,使學生體驗“死而不朽”“死而不亡”的真實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敢于拼搏的精神,選擇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實現(xiàn)生命質(zhì)量的全面提升。
(二)語文教學中的抗挫折教育
古語道:“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人生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語文學科的每篇作品都是精心選用,以給大學生提供真實的人生模式,每篇文章都能給學生以啟迪,是學生優(yōu)秀的人生向?qū)АO鄬τ谥行W生來說,大學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知識及經(jīng)驗,然而他們畢竟還沒有走上社會,思想還較為單純,情緒波動較大,抗挫折的能力較弱,加之許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物質(zhì)生活優(yōu)裕,備受呵護寵愛,受不了一點點苦,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大學生來自較為貧苦的家庭,其心理又多了一份自卑感。隨著社會競爭的白熱化,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學習、升學、就業(yè)等多方面的壓力,若是學生的心理受挫能力較弱,得不到及時疏導,很容易走上極端,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分析課文中的典型人物,給予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及意志品質(zhì),教會學生正確地認知挫折,并在遇到挫折后能盡快調(diào)整好心態(tài),重新振奮并快速成長起來。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培養(yǎng)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當作持之以恒、細水長流的任務來抓,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講授語文作品時,教師可引領學生感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曠達,蘇軾被遠貶海南時“九死南方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胸襟,魯迅先生面對白色恐怖及國民黨的通緝時“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的不屈精神,感悟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樂觀及拼搏精神,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慨,這些先賢們的舉重若輕會使學生茅塞頓開,增加了面對挫折的信心及勇氣。在語文教學中要實現(xiàn)抗挫折教育的目的,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教師以及作者的主體地位,確保在充分理解教學內(nèi)容及作者思路的條件下,教師做出充分的闡釋和發(fā)揮,由學生進行主體感悟及評價,以達到教育的效果。例如,學習司馬遷的《史記》,教師可從司馬遷的生平入手,引領學生了解是司馬遷為創(chuàng)造這本歷史巨著《史記》所遭受的挫折,他被扣上“誣上”的罪名而下獄,并遭受了殘酷的宮刑,苦難面前司馬遷并未放棄著書,而是強忍著奇恥大辱,發(fā)奮圖強,最終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巨著,司馬遷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是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然而他依然頑強地堅持,與困難斗爭,終于成就輝煌的成果,其個人事跡就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題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可聯(lián)系當前社會現(xiàn)實,及學生思想實際,讓抗挫折教育具備更為現(xiàn)實的意義。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人際關系教育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其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容易感覺陌生,難以溝通,進而產(chǎn)生孤獨感,許多大學生在與人交際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心理障礙,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防備心理過重、多疑多慮,或者個性孤僻,盲目自卑等,這些障礙不僅不利于大學生應對多樣化的人際關系,諸如師生關系、朋友關系、戀人關系等,阻礙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抑止了學生個人能力的發(fā)揮。面對大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各種心理問題,語文教學也可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師可在語文教學中,營造和諧融洽良好積極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與關愛,進行師生、生生情感交流,幫助學生打破交際障礙,開創(chuàng)交際的局面。教師還可打破封閉式的課堂教學,將教師的課堂講授和學生的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將教學空間延伸到圖書館、閱覽室、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會之中,例如通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資源共享,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方主體平等,使師生都成為交流雙方的主體,使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借助網(wǎng)絡交流工具,可使師生、生生之間在較為虛擬的空間里進行交流,使學生能更為真實地釋放及表達情感,有助于學生的情感交流,促進人際關系的融合。教師可組織一些文學沙龍,給學生一個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的平臺,在思想的碰撞中,學生會獲得平時生活中沒有過的感受,并真正悟出聽課中無法領會的人生真諦。語文教師還可挖掘教材中的人際關系的相關題材,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從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了解王維對友人真摯的感情,及其依依惜別的心情,從“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領會王昌齡對對洛陽親朋好友的深深思念,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中了解兩位友人經(jīng)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動亂,見證了時代滄桑巨變之后,在飄流顛沛中重逢的深深感慨,從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中領悟詩人對知己充滿信息與力量的慰藉,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的那份樸質(zhì)及豪爽。從《王貴與李香香》《孔雀東南飛》《牛郎織女》《孟姜女》等文章與典故中,謳歌堅貞的愛情關系,從《傲慢與偏見》中探索真正理想的愛情及婚姻,即建立在真正愛情的基礎之上,且能共同經(jīng)歷人生磨礪的婚姻才是最理想的婚姻。從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倡導平等的愛情婚姻觀,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見證安娜敢于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那份執(zhí)著。
四、結語
總之,作為一門重要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教育具備了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教師應充分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意義,轉(zhuǎn)變自身觀念,利用語文這個平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加強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及體驗,全面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對抗挫折的能力,幫助學生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以促進大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萍 何敬雙 淺議“大學語文”的重要作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0,01
[2]張玲等著 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教育科學出版社。
[3]王希永 論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5
[4]韓忠治 解麗君 大學語文與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提高,《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 2009,04
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探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