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論文3000字
根據(jù)心理學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狹義的教師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面對教育問題的自我調控、自我協(xié)調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教師心理健康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教師心理健康論文3000字篇一
《教師心理健康之探析》
摘 要:本文闡述了狹義的教師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學對沖突的解釋以及沖突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還探析造成教師心理健康的八大“沖突”:社會期望與常人屬性的沖突;勞動強度與自身價值的沖突;教育變革與個人能力的沖突;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的沖突;職業(yè)性質與職業(yè)價值的沖突;教育評價與教育理念的沖突;工作獨立與集體協(xié)調的沖突;角色適應與個人調適的沖突。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 沖突 原因
根據(jù)心理學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狹義的教師心理健康,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面對教育問題的自我調控、自我協(xié)調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當教育要求與個人需要相矛盾時個體的自我協(xié)調機能;當個人愿望與教育能力相沖突時個體的自我平衡機能。“沖突”是幾種動機同時存在并相互斗爭的心理狀態(tài)。[1]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指出,沖突是指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動機時所產生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最常見的心理沖突有三種:一是雙趨式?jīng)_突,是指一個人同時為兩個目標所吸引,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狀態(tài)。二是雙避式?jīng)_突,是指一個人同時為兩個沒有吸引力的目標所排斥,是一種左右為難的心理困境。三是趨避式?jīng)_突,是指一個人既為一個目標所吸引,又為這個目標所排斥,是一種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個體面臨的沖突要復雜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輕易獲得解決。能力愈高條件愈好的人,在精神上愈可能感受到更多的心理沖突困擾。沖突容易給人造成心理壓力,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健康。以下就根據(jù)“沖突”這一心理學概念來探析造成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社會期望與個人能力的沖突
社會給好教師設立了一個標準,除了傳道、授業(yè)、解惑外,教師既要博學多才,更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作為教師,社會責任重。上對國家、社會、學校和所有學生的家庭負責,下對幾十上百名學生負責。隨著中國獨生子女的增多,社會對教育行業(yè)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家長在獨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輸不起,對教師的教育有著強烈的期待。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但我們也知道,教師本身也是普通的人,他們也存在個體差異,在多種努力后仍然不能達到社會預期目標的狀況下,教師就會產生焦慮、煩躁、逃避等消極情緒,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二、勞動強度與自身價值的沖突[2]
教師工作時間長,任務重,壓力大。初高中教師周課時大多在12―14節(ji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是教師的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再加上政治學習、業(yè)務學習、輔導、個別訪談,教師從早到晚沒有多少閑暇時間。在一些高職院校,因為要根據(jù)社會需要新開專業(yè),造成某些專業(yè)課的師資短缺,很多老師都在超負荷授課,不少教師周授課量在16節(jié)左右,有的竟達20節(jié)以上。普通高校擴大招生,使在崗教師的工作量增大,同時還要承擔相當?shù)目蒲腥蝿铡T谶@種情形下,教師不得不超負荷工作。教師的勞動性質又決定了教師的工作不能以8小時來計算。“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是教師生活的真實寫照。但教師職業(yè)的高付出和無法與之匹配的低回報造成強烈的心理落差卻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教師的自身價值和付出的勞動不總是成正比,就會產生明顯的抱怨情緒,心理失衡。
三、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的沖突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的勞動成果難以在近期得以真正的體現(xiàn)。社會無法及時認同教師的勞動,教師的成就感難以得到及時的滿足,教師勞動的付出與回報在短時間內是不平衡的,成就感的欠缺使教師工作態(tài)度消極、冷淡、過敏易怒、自尊心降低、工作退縮等,這樣就比較容易形成教師對職業(yè)的倦怠。
四、職業(yè)性質與職業(yè)價值的沖突
當前社會職業(yè)評價的標準向金錢靠攏,特別是近期公務員工資的漲幅增大,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卻“不盡如人意”,直接的后果是教師對自己的職業(yè)價值產生了懷疑和價值感的混亂。但教師的職業(yè)性質又要求教師無私奉獻,社會往往要求教師是模范公民,要求教師恪守職業(yè)道德,只求奉獻,不講享受。這就使教師的職業(yè)性質與職業(yè)價值趨向發(fā)生沖突,增加了教師適應的難度。[3]
五、教育評價與教育理念的沖突[2]
我們知道教育的目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做人。但在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中,客觀上存在著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與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的矛盾;教育本身的評價標準與家長、學校管理的評價標準的矛盾。大多數(shù)學校以學生成績對教師的業(yè)績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看重最終結果,忽略了教師改變學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師在學生學習成績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而用學生成績來評價教師業(yè)績,致使一些教師產生不公平感與挫敗感。
現(xiàn)階段,職稱幾乎是對教師個人最重要的教育評價的外在表現(xiàn)內容,因此評職稱受阻也是引起教師心理波動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教師的職稱評定越來越與學歷掛鉤,并要求有一定的論文和科研成果,外語、計算機考試合格等都成為評職稱的必要條件。這也導致教師“疲于奔命”,難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學中。
六、工作獨立與集體協(xié)調的沖突
教師勞動的方式?jīng)Q定其工作具有個體性與集體性相結合的特點。教師備課、上課、輔導和學生談話以及家訪等,都是個人單獨進行的,特別是上課,不可能由兩個人同時在一個教室里講同一堂課。雖然國家有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但每個教師執(zhí)行起來卻各不相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方式方法各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但教師工作的個體性,并不意味著憑某一位教師的工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教學任務,相反,要依靠全體教師協(xié)調一致的努力。[4]這種工作方式使得教師所面臨的人際關系多重性,教師與學生、其他教師、學生家長、學校領導及其他行政人員的關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良好、平等、愉快、互助的心理氣氛,對教師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七、教師角色與常人角色的沖突
教師的工作性質和對象決定了教師職業(yè)角色的復雜多樣,教師不僅是學生的老師,還是學生的朋友并經(jīng)常擔當學生父母的角色;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人格的塑造者、學生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者、心理問題的輔導者;就社會而言,教師是社會文化的傳承者和變革者,還是社會準則的良好實踐者和示范者;同時教師還得承擔家庭的常人角色職能。教師職業(yè)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師在認同和履行職業(yè)角色時充滿困惑和沖突。諸多嚴格的角色功能使個人難以及時調適,極易造成教師的角色混亂和沖突,成為威脅教師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3]
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業(yè)績,而且更關系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索羅門教授說:“在個體人格發(fā)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教師的心理健康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健康和諧發(fā)展,其重要性決不亞于社會其它現(xiàn)實問題。全社會應高度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必要呼吁全社會,在贊美教師的蠟燭精神、強調教師的奉獻與責任的同時,多給教師一些實際的鼓勵和待遇,少給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多給一些體諒和寬容,少給一些指責和批評;多給一些理解和尊重,少給一些不公和壓力。形成一個全社會善待教師、教師善待學生的良性循環(huán),使教師用健全的身心支撐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事業(yè),從而確保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穩(wěn)定與持續(xù)發(fā)展,進而建造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舒新城,陳望道.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444.
[2]蘭建祥,陳惠.誘發(fā)教師心理問題的六種“沖突”[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7年第9期,39-40.
[3]李正云.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4年第4期,28-31.
[4]王文.教師心理健康讀本[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8月,56-58.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教師心理健康論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