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心理健康論文>

3到6歲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3到6歲的學前兒童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同時還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于3到6歲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3到6歲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1:《體育游戲對3-6歲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

  摘要:幼兒時期是心理快速發(fā)展階段,而心理發(fā)展又離不開動作。雖然動作本身不是心理,但動作和心理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游戲是幼兒時期的主導活動,而體育游戲在幼兒各種活動中占主導地位,它對幼兒心理發(fā)展具有全面的促進作用。通過實地觀察、問卷調查、邏輯分析、歸納總結等研究方法,對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進行研究。目的是通過研究闡明體育游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結果表明,體育游戲對提高學前兒童認知能力,豐富情感,形成良好意志品質等具有不可替代性。

  關鍵詞:學前兒童;心理發(fā)展;體育游戲

  毛澤東同志在<新體育>的題詞中寫到:“要活動,要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這足以說明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性。而3-6歲學前兒童具有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等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傾向于動的游戲,自然體育游戲最受其青睞,能使他們玩興長久不衰。體育游戲將走、跑、跳、爬越等人類生活最基本動作寓于娛樂性極強的活動之中,激發(fā)了學前兒童對體育游戲的興趣,不僅有利于兒童身體發(fā)育,同時對兒童心理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獨生子女居多時代,在兒童成長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心理問題,如,自閉,怕人,不會與人交流,不合群,孤僻

  等現(xiàn)象,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經常參加體育游戲可以預防和改善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體育游戲為兒童提供了交流、協(xié)商、討論的機會,有助于兒童擴展知識,豐富認識,調動思維,提高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心理過程的影響

  1.1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

  1.1.1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感知能力的影響認識過程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反映過程,它是由感覺、知覺、思維、想像和記憶等不同認識過程組成。感知過程是認識過程的感性認識階段,是其它認識過程的前提。感知覺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最早的和最主要的手段,是兒童發(fā)展高級認知活動的基礎。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考的基礎。對于3-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會刻意的去接觸物體,只有在游戲和玩耍中才會不自覺的去接觸,感知和進一步認識。在體育游戲中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去感知,認識游戲中所需要的和相關的器物。因為兒童參與體育游戲多是自主自愿,積極主動的,沒有外在的壓力和強迫,體育游戲能以其獨有的特點深得兒童喜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體育游戲來提高兒童的感知能力。比如,孩子們未接觸過有關球的游戲,那么他對球的屬性就不了解,更無法全面認識球。一般情況下,兒童對球都比較感興趣,球的種類也很多,我們在兒童專賣店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球,幾乎每個兒童也都會擁有一個或幾個這樣的球。通過球的游戲可以鍛煉孩子手的靈活性,身體的協(xié)調性,動作的敏捷性。對于3-6歲的兒童來說他們已不滿足于自娛自樂了,喜歡找小伙伴們共同玩耍,球的功能和作用在兒童游戲中被充分展現(xiàn)出來,兒童也獲得了關于球的感覺和知覺,對球有了全面的認識。顯然,通過體育游戲可以豐富兒童的感性認識。

  1.1.2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思維能力的影響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xiàn)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1]。從不同的角度,可將思維作不同分類,3-6歲學前兒童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比如,他們憑借具體實物(球、器械等)進行操作或借助表象進行模擬游戲等。具體形象思維是一般形象思維的初級階段,也是個體智慧發(fā)展必須經歷的重要階段。思維在體育游戲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樣,體育游戲對兒童思維的發(fā)展也有重要意義。體育游戲對兒童極具吸引力,這是無可非議的,但任何一種游戲兒童長時間從事總會有厭倦的時候。當意興闌珊時,他們就會創(chuàng)新求異,當原有的體育游戲不能滿足兒童運動的需要時,兒童會對體育游戲的內容、形式及規(guī)則等進行修改,直至滿意為止。兒童游戲不同于成人比賽,他們不局限于規(guī)則范圍內,會根據(jù)自身需要來修改和設計,新穎好玩的體育游戲可讓兒童的玩興大增,大有意猶未盡之感。而兒童們無論是改編還是創(chuàng)造游戲均離不開思維的參與,如果兒童沒有思維的積極參與他便無法對事物進行認識,無法解決疑惑和面臨的問題,更談不上求新求異了。因此說體育游戲的開展有利于學前兒童思維的發(fā)展。

  1.1.3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影響語言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的能力之一,是兒童發(fā)展其他高級認知活動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礎。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后具有區(qū)分語音刺激與其他刺激的能力,而且這種語言能力一生下來或在出生以前就優(yōu)先地在左半球發(fā)展。但是,隨著大腦的發(fā)育,與語言活動相對應的皮層功能區(qū)不斷經歷著專門化的過程。0~5歲是兒童大腦高速發(fā)育的時期,也是兒童語言習得的敏感期[1]。語言的發(fā)展速度與水平與適宜的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在家庭中兒童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話語,同時,兒童語言的發(fā)展與其他認知活動等的相互作用也是分不開的。

  體育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它以其豐富、多彩、有趣等特點被兒童喜愛和依賴。在游戲中兒童不僅能接觸到共同玩耍的伙伴,同時還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物體,在游戲中小伙伴們用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的機會較多,通過體育游戲的嬉戲玩耍能夠鍛煉和提高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體育游戲不是讓兒童被動的默默接受,而是要其主動參與,不僅身體要參與,語言上也要參與,要不斷的交流和表達。體育游戲是提高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鍛煉途徑。

  1.1.4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想象力的影響體育游戲是學前兒童自主參與的,沒有強制和義務。兒童在體育游戲中,可以利用假想的情境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各種活動,又不受真實生活中客觀條件的限制,能“真切”體驗成人的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因而成為學前兒童最喜歡的活動,也是他們的主導活動。

  為了使體育游戲更具吸引力,能夠將伙伴們經常、持續(xù)地聚集在一起,兒童不斷地發(fā)揮著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能與小伙伴共同分享的體育游戲形式并樂此不疲。孩子們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設計游戲,即使沒有正規(guī)的場地、設施,他們也會如同有其存在一樣,憑借靈活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孩子們想踢一場足球賽,盡管他們選擇的空地沒有邊線、底線以及球門這些標記,但并不妨礙一場熱烈的足球比賽,因為他們總可以找到其他象征性物品替代(如,插兩個樹枝,放兩塊石頭或土塊等),或者是履行他們心理已有的“約定”的界限。

  1.2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情感的影響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體育游戲又是兒童游戲中的主導活動。它不僅能促進兒童身體發(fā)育,同時對心理過程的發(fā)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在體育游戲中孩子們?yōu)榱四軌驖M足玩的需要,共同計劃,共同協(xié)商,合理分工,飾演各種角色。在不同的體育游戲中,兒童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能使游戲順利進行并在其中盡興,成功地履行各個角色的義務和責任逐漸成了兒童們的自覺行動。學前兒童與同伴交往時,經常表現(xiàn)出更多、更明顯的愉快、興奮和無拘無束的交流,享受著游戲帶給他們的樂趣,可以滿足兒童歸屬,愛和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交往,還可成為兒童的一種積極情感依賴,對學前兒童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體育游戲中同伴交往為兒童提供了學習他人反應的機會,逐漸學會認識他人觀點,學會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約束自己、改變自己不合理的行為與想法,學會與同伴相處,克服認知上的自我中心狀態(tài)。這是兒童適應社會必須具備的品質,體育游戲對兒童適應社會,遵守社會規(guī)范具有積極意義。

  1.3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意志品質的影響

  兒童具有活潑好動,自制能力不強的特點。他們很難掩飾自己情感、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情緒高漲、興高采烈的情形下,這種現(xiàn)象更為明顯。平日想讓兒童靜站兩分鐘都很困難,但為了能使自己喜愛的游戲順利開展他們愿意遵守體育游戲的各項規(guī)則,這種主動、自愿的遵守無疑加強了兒童在生活中的自我約束力。

  體育游戲是趣味性,刺激性極強的游戲,可長期吸引兒童。如攀爬,蹦床等游戲極具挑戰(zhàn)性,在剛參加這些游戲時多數(shù)兒童都會存在某種程度的膽怯、恐懼心理,想玩又不敢,不玩又心癢,放棄又不愿。這種極其向往心理使得他們嘗試著去接觸,去參與,漸漸的膽子大了,可以和小伙伴一同玩耍這個游戲了。即使在游戲中遇到困難,他們也會學著去克服,去努力,這對兒童意志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在體育游戲中總能體會到新異的刺激,體育游戲進行時的情景經常發(fā)生著變化,游戲的結果又常常是難以預料的。由于結果具有的不確定性,注定了體育游戲帶有競爭性,在體育游戲過程中兒童便形成了競爭心理,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在體育游戲的比賽中可以得到滿足。如追逐游戲,跳猴皮筋,踢球等,失敗與成功讓他們體會到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逐漸學會了自我調整,自我控制。

  2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個性形成的影響

  2.1個性傾向性

  影響個性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先天遺傳因素也有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雖然個性受生物特性制約,但對個性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社會生活條件——環(huán)境和教育。家庭是兒童出生后最先接觸到的環(huán)境,是對兒童影響最早、最直接,時間最長的環(huán)境。但隨著幼兒運動能力和交流技能的發(fā)展,3-6歲這一時期的學前兒童的社會生活領域比嬰兒期擴大許多。此時兒童已經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他們已不滿足呆在家中與父母嬉戲了,而是向往窗外,向往有小伙伴的地方,期待著與他們共同玩耍。這一時期的學前兒童比較喜歡在奔跑追逐中游戲,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動的游戲是他們游戲的主體。在以獨生子女為主時代,核心家庭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模式,三口之家比較普遍。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引起了家長的關注。從游戲中可以了解到兒童的興趣、動機、志向和信念等,體現(xiàn)了人對周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在體育游戲中,孩子們?yōu)榱送娴帽M興,不斷提出各種建議和要求,這就使得兒童的心理活動的獨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長起來。這時,兒童開始能為較遠的目的而行動,能使自己的行動服從于集體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較穩(wěn)定、經常、有傾向性的心理特性。

  2.2個性心理特征

  兒童是家長的期望,是祖國的未來。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是家長對孩子的希望。要想成為活潑開朗,樂于助人,勤于動腦,思維開闊,想象豐富,人格健全的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從兒時培養(yǎng)。于是游戲成了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首選,體育游戲又是兒童最喜歡參與的活動。在游戲中兒童行為的沖動性相對減少,自覺性相對增加。此時,兒童不但能服從于集體要求而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而且也開始能比較自覺控制、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例如,在體育游戲中兒童為了能融入群體,受人喜愛而自覺遵守游戲規(guī)則,并進一步將其轉化為內在行為。為了孩子的茁壯成長,家長會鼓勵兒童參與,甚至是自己也親身參與其中,讓孩子體味快樂,提高認識、判斷和分析等能力。為兒童學習技能、交流經驗、宣泄情緒、融洽關系,習得社會規(guī)范、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機會。體育游戲對兒童良好個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游戲之所以成為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和游戲本身的特點和它在兒童身心發(fā)展上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雖然游戲的種類很多,但無論怎么劃分動作游戲都是游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體育游戲是以動為主,深受這個年齡段兒童的喜愛。在體育游戲中兒童可以通過玩來增長知識,提高生活技能,遵守社會規(guī)范,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在快樂中學習和開發(fā)智力。這種玩中學的游戲是現(xiàn)代家長和兒童共同青睞的對象。

  3結論

  (1)鼓勵兒童參加體育游戲,當兒童膽怯畏懼時,作為兒童最為依賴的家長要正確引導,讓兒童逐漸敢于參與,融入群體。因為在不同體育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適應體育游戲中的角色要求的過程中,將這種體驗移植到社會生活中,有助于兒童成功扮演社會角色。

  (2)兒童在嬉戲玩耍時家長不要過多干預,以免限制兒童的思維,以家長的意識為轉移,束縛兒童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3)當兒童在游戲中與小朋友產生矛盾或問題時,家長盡量不要參與,讓孩子們自己解決??梢藻憻拑和涣?、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其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4)家長應誘導和啟發(fā)兒童積極參與體育游戲的創(chuàng)新和求異,并遵守游戲規(guī)則。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體會,去思考,去總結。提高兒童觀察,認識,判斷,想象和獨立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8).:242,492,499

  [2]周念麗,等.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第一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91-92.

  [3]尖措吉,艾里克森.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與學前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7(5):13-14.

  [4]呂樹庭,劉德佩.體育社會學(第一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9):121-123.

  [5]劉聰,李朔,張洪武,等.論體育游戲在學前兒童教育中的價值及其運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8):56-57.

  [6]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運動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6):23.

  [7]桑標.當代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第一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352;375.

  [8]朱智賢.兒童心理學(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93-194;262-263.

  3到6歲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2:《淺談學前教育階段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摘 要:心理健康是目前現(xiàn)代教育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不穩(wěn)定的表現(xiàn)越來越突出,由此而引發(fā)社會對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特別是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會對他們今后的情感、道德和個性的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學前教育階段是國民素質教育的最基礎階段,是小學的準備階段,也是人生發(fā)展的起始階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不斷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日益增大的競爭壓力,要求下一代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智力條件,還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條件來面對種種挑戰(zhàn)。從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定義出發(fā),談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以及目前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相關對策。

  關鍵詞:學前教育;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在全世界范圍內,目前都沒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測量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但是經過長期研究,可以從一些具體的表現(xiàn)來判斷他們的心理是否健康:(1)智力發(fā)育正常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就是指兒童的智力發(fā)育與年齡相配。智力發(fā)育正常的兒童往往有較強的好奇心,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產生興奮的探究行為,而且記憶力正常;(2)情緒穩(wěn)定。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情緒來反映和表現(xiàn)的,雖然他們有時也會存在一些消極情緒,但是在他們表達出來后能夠很快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他們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樂觀、開朗、愉悅的情緒特點。(3)能夠合群,不孤僻。在同齡人面前,他們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交往興趣,有同情心,待人友善。(4)誠實且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在做錯事時,能夠承認錯誤,在面對批評時會感到羞愧,渴望別人的認可和贊揚等。這些表現(xiàn)都可以作為判斷兒童心理健康的依據(jù),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段特征的。

  一、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1.尊重學前兒童的心理權益,在日常行為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育行為要親切和藹,努力驅散孩子的自卑、膽怯心理,在言語上多多鼓勵,在眼神上要絕對柔和,因為孩子的心理是最為敏感的,他們往往能從老師的言行舉止上,甚至一個眼神中判斷出老師對自己的喜愛與否,渴望獲得老師的贊揚和喜愛。

  2.在校園環(huán)境中滲透教育

  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包括三個方面:學校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社區(qū)環(huán)境,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對學前兒童的教育產生導向作用。在校園環(huán)境中,主要是為兒童營造一個溫馨浪漫的活動空間,從而營造一種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良好氛圍:色彩艷麗的教室、花樣繁多的課外活動設施、和藹可親的老師等。創(chuàng)設出一種友好的伙伴關系、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中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進而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

  3.學前兒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前兒童的生活始終是以游戲來貫穿始終的,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通過對游戲的選擇和角色扮演等情節(jié)活動,學會如何與其他同齡人相處,這對于幼兒性格的個性化發(fā)展無疑是極有幫助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對幼兒心理健康是有積極作用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助于幼兒團結協(xié)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游戲,同時這些游戲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學前幼兒的心理特征和發(fā)展需要,利用教學來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堅決反對說教的辦法對幼兒進行一味的灌輸,或者把各類教學板塊割裂開來。

  二、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基本上分為兩類: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因素

  人類在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很多行為和心理,是在遺傳和生活環(huán)境中共同作用并發(fā)展起來的。人類的很多心理行為都是受到遺傳的影響,如,情緒的波動大小、性格的內向或外向等。不得不說,遺傳因素是心理發(fā)展的前提,對心理健康方面產生的作用在研究中得以被人肯定。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也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生活環(huán)境,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重要場所。近年來,對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比較高,研究證實了,在離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比在完整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要孤僻和冷漠得多,而且特征明顯。這樣的兒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不合群,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說,穩(wěn)定的家庭環(huán)境對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三、目前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觀念陳舊落后,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雖然國家和政府對這方面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認識,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并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作了明確的規(guī)劃,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的運用還有很多缺陷。一般情況下的實際情形是:在主觀認識方面得到了重視,但在實際情況中卻忽視了結合兒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得到切實的結合。造成這種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機構和教師、兒童家長之間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及認識上的缺失導致行動力的不足。其實,心理健康是多個方面的綜合反映,并不是單單指兒童的個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把其混為一談,追求過于片面,沒有從正確的角度進行分析。另外,沒有認識到學前兒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鑒的是中小學方面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在教育上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

  2.學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學前教育缺乏新的師資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論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對于兒童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問題無法通過正確的手段來解決,也無法對兒童的不良心理進行矯正,更不用說對有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見和干預。所以,學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這種不合理的現(xiàn)狀,使幼兒心理問題能夠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四、提高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提高教師的素質

  作為一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學知識和技能,并能夠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靈活、合理運用。另外,作為學前教育教學工作者自身,應該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確保自身心理健康。因為幼兒的模仿能力強,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很容易對周圍教學環(huán)境造成影響,對于處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幼兒來講,當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響。如果教師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或存在心理缺陷,那么就會在教學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被孩子們接收,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傳染給幼兒,從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2.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達到認識層次的統(tǒng)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應多關注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為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應多與幼兒園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狀況,及時對他們的表現(xiàn)進行批評或表揚,只有在學校與家長雙方共同努力的條件下開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如此,只有在雙方達到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高度,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

  心理健康教育是幾年來在現(xiàn)代教育新形勢下產生的新事物,作為學前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必須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了解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積極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并最終實現(xiàn)孩子的全面發(fā)展,這是與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符合的。

  參考文獻:

  [1]徐萍.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小學,2010.

  [2]姚本先,鄧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與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4.

  3到6歲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3:《淺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學習的影響》

  摘 要 本文首先對幼兒學習的特點進行分析,隨后從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兒學習特點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學習的影響,最后對幼兒教師進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幼兒學習能力增長提出了兩點意見。希望本文能夠為幼兒園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性發(fā)展提供幫助,也能夠對幼兒教師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有所助益。

  關鍵詞 學前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學習

  1 幼兒學習的特點

  1.1 學習態(tài)度開始形成

  很多家長常說自己的孩子“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問題也成為和學業(yè)有關的心理問題中的棘手問題,而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實際上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所謂學習態(tài)度就是對“學習”本身的認知以及所產生的情感。如果在幼兒期,兒童與學習之間建立了不良的情感反射機制,那么學習態(tài)度就很難改變了。

  1.2 學習能力以模仿為主

  班杜拉的幼兒侵犯行為實驗充分證明了幼兒的學習實際上是以“模仿成年人”為主的,這也是他們在各種思維能力還不發(fā)達,甚至不具備的時候僅有的學習能力。因此,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重視“榜樣”的樹立,使幼兒通過模仿,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1.3 學習行為以游戲為主

  幼兒的活動是具有游戲性的,無論是與人交往還是接觸新鮮事物,游戲總是圍繞著他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要行為模式,而對知識的掌握和對外界的認知,也是在游戲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學習和幼兒發(fā)展產生有效的互相促進作用,就必須重視“游戲”的使用。

  2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學習的影響

  2.1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態(tài)度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況下是由幼兒教師進行的,雖然有些幼兒園也配備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老師,但幼兒的問題通常都不“嚴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引導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而不是解決問題。因此,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活動的目的都在于幼兒的態(tài)度、認知發(fā)展方面,如教育大班的幼兒幫助小班的幼兒、教育兒童為他人服務、帶領學前兒童參與“城市清潔”的環(huán)保活動等,這些活動實際上都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夠感知到“做了對的事情就獲得好的評價,會快樂”,這種情感機制會被泛化到學習過程中,是幼兒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的基礎。

  2.2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能力

  幼兒的學習能力主要以“模仿為主”,其他高級的學習能力也是從“模仿”發(fā)展而來的,這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過教師、家長和心理健康輔導員的日常行為為幼兒樹立一個健康心靈的榜樣,并且在與幼兒交往的過程中向他們傳輸各種“正能量”,這就要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有積極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心靈,例如,教師在音樂課上假設一個“難題”,設計一個“向學生求助”的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夠使課堂更加活躍,促進兒童的發(fā)散思維的形成,還能夠使他們對“在學習中應不怕挫折,遇到問題可以求助”產生深刻的印象,幼兒在感受到這些正能量之后,通過模仿建立健康的心靈成長之路,同時也是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過程。

  2.3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行為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多以課堂活動的方式進行,而幼兒的學習行為又具有游戲(下轉第237頁)(上接第213頁)性的特點,那么,將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戲”的形式帶入到課堂之中是可行的,這樣不僅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還能夠對幼兒學習行為的模式進行拓展。例如,在活動課上,教師給學生們發(fā)下一些卡片,卡片的內容是成對的“水果、家具、洗漱用品”等,在課堂上設置“我不說謊”的游戲,請同學們按照手中的小卡片的內容互相配對,不僅能夠使兒童在游戲中對“合作”有所理解,還能夠使他們學習到“事物的特征”,兒童們在游戲過程中獲得了快樂,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配對”小游戲很快就在幼兒的群體中“流行”起來,成為他們學習行為的一種。   3 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3.1 認真傾聽幼兒關于學習的訴求

  很多幼兒教師和家長認為幼兒“話多”,在不能兼顧全班小朋友和事務特別繁忙的時候,往往對幼兒學習方面的訴求有所忽視,如孩子說“爸爸陪我玩積木”,或者“老師我想再唱一遍剛才學的歌”,被大多數(shù)家長和教師以“等一會兒”、“我們已經下課了”搪塞過去,這不僅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成長,也阻礙他們學習的發(fā)展。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傾聽并不是簡單的聽,而是全身心投入,專注的聽,也不是幼兒有問題的時候才聽,而是時時都要注意傾聽。例如,當兒童向教師訴說他“認為活動課不夠有趣”的問題時,教師應該與兒童面對面,認真的聽兒童訴說,并不時進行“原來你有這樣的想法”、“老師了解了”、“你覺得怎樣才夠有趣”這樣的反饋,讓兒童知道教師在專心聽自己訴說,這樣能夠使教師與兒童之間的溝通效果更好,并有利于兒童弄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使心理輔導的成功率提升。

  當兒童與教師訴說一個他所遇到的學習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積極傾聽,并不時給予反饋,讓兒童知道你在專心傾聽,以促進良好的溝通。積極傾聽必須持續(xù)于整個交流過程,因為積極傾聽能夠幫助兒童弄清楚自己的問題。當兒童能夠根據(jù)教師的反應了解并確定自己的問題所在時,輔導就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3.2 尊重幼兒對學習意愿的表達

  心理輔導員和幼兒教師以及家長都應該站在維護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對幼兒學習意愿的表達表示尊重,例如,兒童不喜歡練習鋼琴,用發(fā)脾氣、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家長和教師應該對他們這種“反抗”行為予以理解,先想辦法平復兒童情緒,再對他們進行開導,繼續(xù)采用傾聽的方式并使用客觀解釋等方法使幼兒對學習目的和學習行為的意義有所理解。但是,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幼兒表達尊重需要一些技巧,首先,尊重并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而是要以真誠為基礎,即要誘導幼兒在理智的角度上訴說自己的學習意愿;其次,尊重表示信任對方,即要判定幼兒表達的學習意愿是不是基于對自己的信任的,是不是真實的;再次,尊重意味著完整接納一個人,包括他的優(yōu)點和缺點,因此,幼兒教師和輔導老師應該接納兒童的表達意愿的行為,并理解他們的行為;最后,尊重要做到一視同仁,以禮相待,在這個標準上,就要求幼兒教師和心理輔導老師所使用的言語和肢體動作,符合與幼兒交往的特點,能夠使幼兒接受教師并合理的表達出自己對學習的意愿。

  4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的學習和其他行為一樣具有幼兒活動的基本特點,在幼兒發(fā)展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能力培養(yǎng)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促進和規(guī)范幼兒學習發(fā)展的角色。幼兒園的心理健康輔導員和幼兒教師應該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仔細傾聽幼兒與學習有關的需要訴求、尊重幼兒對學習意愿的表達和對學習行為的反饋,以此引導幼兒的學習能力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林坤鳳.淺析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J].啟迪與智慧,2012(10):89-91.

  [2] 蔣武英.淺談學前教育階段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新課程(小學),2013(3):134-136.

  [3] 孫瑩瑩.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討[J].家教世界,2013(11):54-57.

  [4] 李傳英,楊秀青.影響在園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2013(6):124-126.

  [5] 苗秀娟.淺談學前兒童心理輔導技巧[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3(3):74-76.


猜你喜歡:

1.兒童心理健康演講稿

2.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論文

3.3到6歲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4.幼兒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57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