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寫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后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大學生如何寫學術論文的方法,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大學生寫學術論文的步驟
(一)題名(Title,Topic)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于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 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 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對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準確得體
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2.簡短精煉
力求題目的字數(shù)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無統(tǒng)一的“硬性”規(guī)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數(shù)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
3.外延和內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內涵”屬于形式邏輯中的概念。所謂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而所謂內涵,則是指對每一個概念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 命題時,若不考慮邏輯上有關外延和內涵的恰當運用,則有可能出現(xiàn)謬誤,至少是不當。
4.醒目
論文題目雖然居于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題目是否醒目的問題,因為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xiàn)的內容是否醒目,其產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于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lián)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后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注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lián)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購氖逻@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谘芯康闹饕獌热荩该魍瓿闪四男┕ぷ?
?、郢@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
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芙Y論或結果的意義。
論文摘要雖然要反映以上內容,但文字必須十分簡煉,內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數(shù)不超過論文字數(shù)的5%。例如,對于6000字的一篇論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論文摘要不要列舉例證,不講研究過程,不用圖表,不給化學結構式,也不要作自我評價。 撰寫論文摘要的常見毛病,一是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二是內容不濃縮、不概括,文字篇幅過長。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屬于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匯,正是由于它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 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qū)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并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準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tài)性的詞或詞組。
關鍵詞是標示文獻關建主題內容,但未經規(guī)范處理的主題詞。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
(五)引言(Intorduction)
引言又稱前言,屬于整篇論文的引論部分。其寫作內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預期的結果及其在相關領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長,內容選擇不必過于分散、瑣碎,措詞要精煉,要吸引讀者讀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無硬性的統(tǒng)一規(guī)定,需視整篇論文篇幅的大小及論文內容的需要來確定,長的可達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6(六)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一篇論文的本論,屬于論文的主體,它占據論文的最大篇幅。論文所體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結果,都將在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這一部分內容充實,論據充分、可靠,論證有力,主題明確。為了滿足這一系列要求,同時也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人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自然段。每一邏輯段落可冠以適當標題(分標題或小標題)。
大學生學術論范文
學術與世變之間
摘要: 一般認為,對古文《尚書》之偽的認定經幾代學者考辨,由清初閻若璩基本完成。但在古文《尚書》之偽已成學界主流觀點時,仍然存在著一股雖然微弱卻不絕如縷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呈現(xiàn)出特有高峰,集中出現(xiàn)一批辨真著作。學者們之所以寫作這些在學理上可能并不成立的著作,乃與他們對晚清 中國 衰敗原因實于“世道人心”之淪喪的認識有關。學術 研究 受到了 社會 變化的 影響 。
關鍵詞: 晚清;古文《尚書》;辨?zhèn)?辨真
一、 問題 的提出
作為一部經歷了秦火劫難、命運多舛的典籍,《尚書》為后來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空間和話題。“《尚書》一經,漢以來所聚訟者,莫過于《洪范》之五行;宋以來所聚訟者,莫過于《禹貢》之山川;明以來所聚訟者,莫過于今文、古文之真?zhèn)巍?rdquo;[1]其中古文《尚書》真?zhèn)螁栴}是學者關注的焦點。一般認為,宋代吳棫最早展開疑辨,其后朱熹、吳澄皆有懷疑,明梅鷟提出二十五篇古文及孔安國《序》是后人“蒐括群書,掇拾嘉言,裝綴編排,日鍛月煉,會粹成書。”[2]清初閻若璩認為孔壁中有16篇真古文,馬融、鄭玄皆見并作注,然此本永嘉之亂時亡佚,東晉梅賾所上25篇為偽書。此結論受到后來學者高度評價,視為定論。
既然閻氏已做出如此不刊之論,在他之后的考辨,就應呈現(xiàn)出一邊倒情景。然而通過對《尚書著述考》[3]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xù)修四庫全書》和《四庫未收書輯刊》等幾部主要叢書中的檢索,我發(fā)現(xiàn)有清一代,與轟轟烈烈名家輩出的辨?zhèn)位顒尤缬半S形的,是一股不絕如縷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出現(xiàn)高峰,集中出現(xiàn)了如洪良品《龍岡山人古文尚書四種》(包括《古文尚書辨惑》、《古文尚書釋難》、《古文尚書析疑》和《古文尚書商是》)、《古文尚書賸言》,王劼《尚書后案駁正》,張崇蘭《古文尚書私議》,謝庭蘭《古文尚書辨》,吳光耀《古文尚書正辭》,張諧之《尚書古文辨惑》等一批辨真著作。但是,因對“古文《尚書》非偽”結論的不屑,學界雖注意到這一時期辨真諸說的存在,如梁啟超說“當時毛奇齡著《古文尚書冤詞》以難閻,自比于抑洪水驅猛獸。光緒間有洪良品者,尤著書數(shù)十萬言,欲翻閻案,意亦同此。”[4]蔣善國對清代的辨真 文獻 作了更詳細的列舉[5]。隨后劉起釪在《尚書學史》中專辟一節(jié),將這些辨真文獻分為“堅持偽古文非偽的”和“知其為偽書仍要維持其經典地位的”兩種。[6]卻對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與特質少有研究,或僅簡單歸為“為搖搖欲墜的后期封建統(tǒng)治者效命”或“迷戀骸骨”。[7] 目前 學界的研究取向有兩種。一種延續(xù)傳統(tǒng)觀點。如楊緒敏仍稱辨真著作為“迷戀骸骨”[8]。另一種則重新審視真?zhèn)螁栴}的討論。如劉人鵬對閻若璩辨?zhèn)握摀岢鲑|疑。[9]葛兆光先生也認為“不必特意把‘史料’看成是‘真’與‘偽’,更不必把‘真’與‘偽’分出價值的高下,無論真?zhèn)?,它都包含著思想?歷史 。”[10]
總體來說,學界對辨真文獻似重視不夠,或許是認為這些“迷戀骸骨”的著作不值一提,但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學者要寫作這些可能在學理上并不成立的著作?我們以往的研究主要將視野集中于辨?zhèn)挝墨I上,是不是將歷史簡單化了?在這些辨真文獻的背后,究竟展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世界?“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術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11]
二、晚清古文《尚書》辨真的非學術性動機
學術研究的主體是人,思想主張的提出是思想者與其身處社會互動的結果。晚清在古文《尚書》為偽的結論已為學界主流的情況下,突現(xiàn)一股辨真的高潮,也和社會變化息息相關。自乾隆中后期清代內部已經出現(xiàn)危機,道光后期英人來侵,從此清朝內憂外患不斷。社會的急劇變化引發(fā)學人思考,他們將學術研究與自身對國家前途的擔憂結合起來并試圖通過這方面的努力找尋挽救危亡之路,這一時期,有學者出于對國家軍事情況的擔憂,集中力量研究邊疆史地,已被學界視為鴉片戰(zhàn)爭后社會變化在學界的投影。與此類似,晚清以來的辨真活動同樣也是“學人”對“世變”的回應。他們看來,道咸以來中國在內政外交上的節(jié)節(jié)失敗根源乃在“人心”淪喪。光緒二十一年洪良品在給美國傳教士李佳白的信中說:“中日之戰(zhàn),非兵不強,非餉不足,實由人心邪佞,比黨誤國之所至。”“核實之道,在于先正人心,人心不正,雖以一人精西學,不過如洋報所斥行私各弊,仍無補于國家,人心茍正,舉中國圣賢之法度,循而為之,修攘亦有余。”[12]而作為“世道人心”立論基礎的古文《尚書》,成為這些學者維護的首選。
以洪良品為例,洪良品(1827—1896),同治七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戶科掌印給事中等職[13],他為古文《尚書》辯護之因,體現(xiàn)在其《古文尚書辨惑》的著作原委上。據該書《跋》,此書和某“上疏欲廢古文者”有關。民國初學者倫明認為此人即王懿榮,其上疏在光緒十年:“其后懿榮疏被駁,良品疏亦不果上,遂發(fā)奮撰成此書”。該《跋》落款為光緒十二年,是該書至少當年已經成形。如洪氏光緒十年著作,至十二年正好三年,而十年恰是王上疏年[14]。洪良品稱:“古文為圣道圣學之所寄也久矣,自漢魏六朝以至隋唐……是綱維乎,是無從稍有訾議其間者,乃更數(shù)千百年忽以末學膚受,自作聰明,以孔子手定之書妄被以偽孔之名,誣圣毀經,莫此為極,此固有心世道者所必起而發(fā)憤與爭,固不獨駑質下材為之矻矻力辨也歟?”[15]這樣的著作動機,也是歷來辨真學者的共有特征,且言辭之激烈,隨時間推移,與社會動蕩和國力下降的速度成正比。
乾隆間曾有廢古文之議。當時莊存與提出:“昔者《大禹謨》廢,‘人心道心’之旨、‘殺不辜寧失不經’之戒亡矣;《太甲》廢,‘儉勤永圖’之訓墜矣;……今數(shù)言幸而存,皆圣人之真言,言尤疴癢關后世,宜貶須臾之道,以授肄業(yè)者。”[16]尚能較心平氣和。而道咸以來的古文《尚書》辨真,則由于這些學者身處的環(huán)境,不再是四海升平的“盛世”而是國力急劇下降的 時代 ,故體現(xiàn)在這時的是對“世道人心”更為焦慮的思考。
咸豐六年王劼寫道:“使謨無大禹,則惟精惟一之心法不著,不分盆稷,則盆稷之功用不彰,失此宏綱,經義晦矣。況《仲虺之誥》、《大甲》、《說命》,皆君臣之所以相須,若以微子之賓賢,蔡仲之嘉德周官之大明黜陟以及《君陳》、《畢命》、《君牙》惟爾惟公,予一人膺收多福者概變置焉,將使君道日就昏亂,人心世道日就詭隨,而曰以復古學,復古學何為哉!”[17]與洪良品同時的吳光耀在《古文尚書正辭》中則說:“奚是乎《正辭》?以好異甚則心術壞,世變可悲也。”[18]民國初王小航在所組織的衛(wèi)經社中強調:“請觀乾隆以來百數(shù)十年,世風日降,人心日肆,以至無可收拾,此一代人之獨智者,于人心世道果何如耶?則知詡小慧以毀諸經,昧心害世,不過互相倚傍以惑浮名,遂至貽害天下而不顧也,今我同人有志衛(wèi)經,原不限于一經,而毀經諸說,尤以毀古文尚書為最烈,故衛(wèi)經應以是為先。”[19]
三、以對“虞廷十六字”的考辨為例
所謂“虞廷十六字”是指《尚書·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微之幾,允執(zhí)厥中。”這十六字是程朱 理學 理論 體系的源泉,對將理學作為功令的清代國家來說,更是進行統(tǒng)治、維系世道人心的重要根據。閻若璩認為此出于《荀子》所引《道經》:“《荀子·解蔽篇》: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云云,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此篇前又有精于道一于道之語,遂隱括為四字,復讀論語‘允執(zhí)厥中’以成十六字偽古文蓋如此。”而洪良品則說十六字精妙絕倫非荀子所能道:“虞廷十六字,古相傳為授受心法,道之所寄也。……荀子之學醇疵參半,豈能體驗及此而造語如是之精密哉?”[20]
關于這個 問題 ,辨?zhèn)螌W者多認為晚出古文成于后人湊集,“搜尋晚出二十五篇之文詞之來源,并指出其湊集之破綻。此實占攻晚《書》者之 工作之大部分。”[21]而今天學者大多在肯定辨?zhèn)闻?ldquo;晚出古文《尚書》為偽”這一結論的基礎上,贊賞他們的 研究 。但是也有不同聲音,如楊善群認為同舊籍引語相比,古文“完整、全面”、“連貫、流暢、 自然 貼切”。“古文《尚書》決不是‘搜集’引語編造出來的,而是別有來源的真古 文獻 。”姑且不論古文《尚書》是否別有來源,僅就“同舊籍引語相比,古文‘連貫、流暢、自然貼切’”[22]而論,實際上恰好支持了古文《尚書》乃后人蒐括群書會粹成書的假說。值得注意的是,廖名春利用郭店楚簡和馬王堆帛書提出“簡文所引出于《大禹謨》而不見于‘晚書’《大禹謨》篇。這一事實,對于討論‘晚書’的真?zhèn)魏苡袉l(fā)。”[23]這一利用地下材料作出的論斷,基本可以證實晚出“古文”成于后人,非先秦舊本。
但在閻若璩著作已廣泛流行的晚清,為何學者還要維護這個在學理上并不成立的“道統(tǒng)”?這主要是和晚清特定的 時代 有關。辨?zhèn)闻蓪W者大都生活在清前中期,和道咸時代相比,這一特殊的 歷史 環(huán)境雖然也有維護世道人心的要求,但遠不如后者強烈,造成考辨雙方在出發(fā)點之不同。辨?zhèn)螌W者雖也承認古文《尚書》至高無上的地位,但主要是將其視為一部可供研究的先秦典籍。在他們看來,對這部典籍進行甄別,以考究其真?zhèn)蔚膶W術活動,其意義遠大于維護所謂偽孔學道統(tǒng)。閻若璩一方面承認自己“得罪于圣經而莫可逭也”,另一方面仍堅持“荀子因有言矣,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余之疑偽古文也,正以其信真圣經也。”這種“以經學 方法 重新審視理學系統(tǒng)的主張,無異于把程朱理學推到文獻考證的學術法庭。”[24]而與辨?zhèn)闻汕笳?、求實的純學術興味不同,在辨真學者筆下對古文《尚書》的學術研究,不再是一人一時書齋中的考證功夫,它關乎與整個國家的命運相關。
所以,辨真派首先強調這十六字乃是二帝三王統(tǒng)治之大法,不可能為偽,其次才進行學術上的論證。洪良品說:“虞廷十六字古相傳,為授受心法,道之所寄也。……荀子之學醇疵參半,豈能體驗及此?”[25]張諧之則認定:“夫圣賢之道統(tǒng),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者也,道統(tǒng)若滅,則生民將近于禽獸,即天地亦無所恃以立也,閻氏縱不為生民計,獨不懼近于禽獸乎?……非病狂喪心者耶?”[26]不僅辨真派,還有一些學者,雖未參加對古文的考辨,也積極從維護世道人心的角度認為古文不可廢。如夏炯認為,閻若璩攻擊古文太過:“以為無一字不從繳襲而來,則肆妄未免太甚。……古文之真?zhèn)挝幢啬苠岜?,即使真系偽撰,其文辭古樸、義蘊宏深,古先圣王之遺訓微言亦賴以不墜,歷代以來朝廷頒置學官,儒者奉為佳臬,閻氏試自問所學能窺見此中之萬一乎?”(《夏仲子集》卷三,《書閻百詩尚書古文疏證后》)。
在今人看來這樣的一種應對方案,無論是和“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戊戌時期變革 政治 制度的嘗試相比,都顯得不合時宜。甚至也不能和“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頑固主張相提并論。因為辨真學者再三致意的“道統(tǒng)”的基礎——“虞廷十六字”乃是偽造的。這也就是現(xiàn)今清學史在論及清代《尚書》學時,往往視域集中在辨?zhèn)螌W者及著作上,而對辨真則多一筆帶過的原因。但對史家而言,歷史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歷史上的客觀存在,探討原因說明意義,而不是用“后見之明”預先褒貶史實。具體到本文,對今日的研究者來說,否定辨真諸說可以理解。但同時也要看到,歷史的 發(fā)展 充滿了歧出性和復雜性,特別當我們回首整個晚清史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無論是在洋務運動時、戊戌維新中,還是辛亥革命后,都有一股強大的、主張從 中國 文化自身尋找救亡圖存的手段的主張。晚清古文《尚書》辨真的努力,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歸入其中。
參考 文獻:
[1] 《四庫全書總目》卷十二《〈日講書經解義〉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第1版。
[2] (明)梅鷟:《尚書考異·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
[3] 許錟輝:《尚書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版第1版。
[4]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梁啟超論清史學二種》本,第12頁。
[5] 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300頁。
[6][7]劉起釪:《尚書學史》,中華書局1989年第1版,第361-370、366頁。
[8] 楊緒敏:《中國辨?zhèn)螌W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9] 劉人鵬:《詮釋與考證——閻若璩辨?zhèn)握摀?分析 》,載《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 臺灣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第1版。
看了“大學生如何寫學術論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