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學術論文(2)
社會經濟學術論文篇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和諧社會
摘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 經濟建設理論和社會建設理論進行同步研究。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一方面要搞好宏觀調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調節(ji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突出社會公平,使社會安定有序,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地位。
關鍵詞:經濟建設理論,社會建設理論,市場經濟,和諧社會
一、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建設理論和社會建設理論需要同步研究
最近,中央領導同志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指出:特別要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zhàn)略性的重大課題進行研究,“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見解的研究成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這就告訴我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使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同步進行,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由此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理論與社會建設理論同步研究,不能厚此薄彼。這樣,才能既為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理論指導。
實踐歷程也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在客觀上必然會使社會領域一些新的矛盾凸顯起來,要求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妥善處理與正確解決。對于這個問題,胡錦濤同志作了精辟的分析與論證。他說:“目前,我國改革發(fā)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經濟社會發(fā)展就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平穩(wěn)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綜合起來看,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復雜、更突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由于經濟發(fā)展而引起一系列社會領域的矛盾。經濟領域中,由于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行業(yè)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而導致社會成員之間在收入分配上的社會不公的矛盾;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而導致勞動者就業(yè)方式和就業(yè)結構的變化,使我國勞動力供求總量的矛盾和供求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必然影響社會穩(wěn)定;由于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導致社會領域各階層、各群體利益關系的矛盾與沖突日益突出;由于擴大對外開放,信息產業(yè)迅速發(fā)展而導致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相互激蕩;由于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誘發(fā)作用而導致社會領域中消極腐敗現(xiàn)象的蔓延,等等。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定階段上出現(xiàn)的種種社會矛盾就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解決,以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需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
二、努力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駕馭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說到底就是一方面搞好宏觀調控;另一方面搞好市場調節(jié)?;蛘哒f就是要用好“兩只手”,既要用好看得見的手;又要用好看不見的手。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大小集中反映在用好這“兩只手”的能力上。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為用好這“兩只手”提供體制與機制上的保證。到2003年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還不完善”。中央最近確定到2010年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與此同時,中央還確定今年(2005年)為“改革攻堅年”。這是因為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到現(xiàn)在(近兩年時間)對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已經取得“突出成就”。然而,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障礙“仍未消除”。
1.宏觀調控的“突出成就”。宏觀調控有兩條基本任務,一是彌補市場作用的缺陷;二是避免經濟發(fā)展的大起大落。這也是衡量宏觀調控成果的兩個重要尺度。我國近兩年來新一輪宏觀調控的“突出成就”主要有:(1)國內生產總值平穩(wěn)較快增長。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36515億元,全年實際增長9.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元。這就使“十五”計劃原定最后一年,即2005年的目標(國內生產總值計劃達到12500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劃達到9400元)提前一年于2004年完成了。這也就使2001-2004年的4年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6%(高于“十五”計劃原定7%的目標)。200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7422億元,同比增長9.5%。這表明我國近幾年經濟增長沒有出現(xiàn)大起大落,而是平穩(wěn)較快增長的態(tài)勢。(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穩(wěn)回落。2004年一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42%,到2004年底全年增速回落到25.8%,2005年上半年完成32895億元,同比增長25.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爭取2005年全年回落到增長15—20%這個理想?yún)^(qū)間是有可能的。(3)“三農”工作取得新的成就。2004年在宏觀調控中中央加大了“三農”工作的力度:在工作布局上,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發(fā)展階段上,作出“兩個趨向”的論斷,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就已提出,后來又明確指出:“我國現(xiàn)在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的發(fā)展階段,到了“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的發(fā)展階段;在政策措施上,中央實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舉措,這是“反哺”方針的集中體現(xiàn),具體的政策是“兩減免、三補貼、四保障”(“兩減免”是減免農業(yè)稅,取消特產稅;“三補貼”是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四保障”是糧食最低收購價、嚴格保護耕地、嚴控農資價格、加大農業(yè)投入的四個保障)。由于以上政策的貫徹落實,結果出現(xiàn)了可喜的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良好勢頭。2004年糧食總產達到9389億斤,比2003年增產775億斤,增長9%,是建國以來糧食增產最多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夏糧總產2125.4億斤,增產102.4億斤,增長5.1%。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6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最高的一年。2005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xiàn)金收入1586元,同比實際增長12.5%。(4)物價水平呈現(xiàn)溫和上漲態(tài)勢。2004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9%,2005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如果不發(fā)生意外,2005年全年的物價漲幅能夠控制在4%以內。這種物價的溫和上漲對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是非常有利的。(5)就業(yè)問題正在逐步妥善解決。2004年年初,全國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為4.7%,到2004年末下降到4.2%,下降了0.5個百分點。2004年中央確定全國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900萬人,實際完成980萬人,加上彌補當年自然減員200多萬人騰出來的崗位,所以2004年全國城鎮(zhèn)實際新增就業(yè)1200萬人,使多年來失業(yè)率首次下降。
以上幾個方面都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在近兩年的時間內能達到上述情況實屬不易。中央認為新一輪宏觀調控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2.體制改革需要攻堅。中央提出2005年是宏觀調控的關鍵一年,因為在這一年里,既要鞏固和發(fā)展宏觀調控已經取得的成果;又要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即生產力發(fā)展的體制障礙還遠沒有消除。這種體制障礙突出表現(xiàn)在:(1)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到位;(2)宏觀調控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主體多元化新形勢的要求;(3)資本、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發(fā)育還不完善;(4)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5)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還不健全。所以,中央把2005年確定為改革攻堅年,要求2005年的改革在以上一些關鍵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三、堅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
黨的十六大提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使“社會更加和諧”。但對社會和諧沒有作具體闡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的五大執(zhí)政能力之一提出。胡錦濤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的重要講話中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一次系統(tǒng)地、科學地闡明了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國內、國際、黨的歷史任務三方面論證了這個問題);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講話第一次從理論上作出科學界定,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三是怎么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講話提出必須堅持6項重要原則)。
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穩(wěn)定的,現(xiàn)在的任務是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的和諧程度與和諧水平。這里有以下幾個熱點問題:
1.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胡錦濤同志說:“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xié)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xiàn)”??梢?,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而收入分配合理是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在社會公平上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持續(xù)擴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任務之一是努力實現(xiàn)財富增長的最大化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的統(tǒng)一。前者是要把蛋糕做大,后者是要把蛋糕分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否則勢必要影響社會和諧的程度與水平。(1)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以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水平作比較,1978年二者的差距為2.47:1;1984年縮小到1.7:1。這是因為農村實行了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此后,二者的差距逐步擴大,2002年為2.89:1;2003年為3.21:1;2004年為3.2:1。如果把城鎮(zhèn)居民在公費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住房、教育等方面的補貼與福利統(tǒng)計進去,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大約為4.7:1。(2)貧富收入差距的擴大。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是2004年城鎮(zhèn)仍有1200萬的貧困人口,人均年收人為1059元。農村按人均年純收入637元計算,有2900萬的貧困人口。同一期間,據(jù)新華社報導,在我國產生了一個有1.6億人口的富有群體,月收入在2萬元至5萬元之間。有學者估計,中國私人財產超過千萬元的人數(shù)有30萬。另據(jù)報導,個別首富者的私人財產達到15億至16億美元。(3)地區(qū)收人差距的擴大。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2003年上半年全國35個大中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前10名全部在東、中部地區(qū),其中深圳連續(xù)十年為全國之首,2003年上半年人均達12373元。西部地區(qū)一個排在末位的城市同期只有3620元。深圳為末位城市的3.4倍。
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同志的“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的思想,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鄧小平同志還有一個與此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即從20世紀末開始要更多地關注社會公平,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他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又說:“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1993年鄧小平同志又說:“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shù)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
我們?yōu)榻鉀Q分配不公的問題必須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初次分配如果不注重效率,搞平均主義,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和不干一個樣,基尼系數(shù)等于0,完全平均,經濟就不能發(fā)展。再分配如果不注重公平,貧富差距就會拉大,使基尼系數(shù)超過0.4這個警戒線,發(fā)展下去就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社會動蕩。
2.社會的安定有序問題。胡錦濤同志說:“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大局是安定的,但是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也很突出,不可掉以輕心。這些因素主要有:(1)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突出。一段時間以來,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呈高發(fā)態(tài)勢,數(shù)量不斷上升,規(guī)模不斷擴大,涉及面越來越廣,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行為方式越來越激烈,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第一位問題。近年來的群體性事件主要特點,一是事發(fā)突然,演變迅速;二是組織嚴密,行為激烈;三是直接原因一般都與群眾切身利益有關,最近主要是農村征地、城市拆遷、企業(yè)改制重組、移民安置補償、債權債務等問題;四是多種矛盾交織,處理難度大。(2)敵我矛盾引發(fā)的滲透破壞活動。當前主要有西方敵對勢力、資產階級自由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邪教勢力的破壞活動。(3)刑事犯罪突出。刑事犯罪總量在高位徘徊。通過嚴打整治,雖然遏制了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但始終呈上升態(tài)勢。
總之,我們既要充分認識我國社會安定的大好形勢,又要高度重視維護社會安定面臨的形勢的嚴峻性與復雜性。
3.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問題。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思想保證、輿論支持、文化條件。這里至關重要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我們始終要堅持和強化這一指導思想的一元化。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必然使社會思想出現(xiàn)多樣化。這就會給堅持黨的指導思想一元化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與沖擊。在指導思想上搞多元化就會導致人心大亂,天下大亂,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如果執(zhí)政黨對社會思想的多樣化不能采取正確的方針政策,也會引起社會的不穩(wěn)定,甚至嚴重混亂。東歐巨變,蘇聯(lián)解體,與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忽視、放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與西方國家長期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各種敵對勢力把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重點指向我國,搞西化、分化,目的就是要動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指導地位。
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總體形勢是好的,但并不平靜。一個時期以來,境外敵對勢力和西方一些媒體利用某些社會敏感問題,造謠污蔑,惡意炒作,攻擊我國的政治制度,宣揚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人權、新聞自由,散布資產階級自由化言論,企圖從根本上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對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xiàn)的噪音、雜音,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絕不給錯誤的思想觀點提供傳播渠道。敵對勢力利用廣播、衛(wèi)星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形成對我全方位、立體式的包圍網。此外,他們還利用互聯(lián)網等新興媒體與我爭奪思想文化新陣地。這就從反面教育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毫不動搖地堅持與鞏固馬克思主義這個一元化的指導思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黨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不斷地深化、提高。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后來,從“兩手抓”發(fā)展為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現(xiàn)在,從“三位一體”進一步發(fā)展為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胡錦濤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的重要講話中對這“四位一體”的相互關系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tǒng)一的。它們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guī)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條件。”這就啟示我們在(資本論)的研究中,不能孤立地而是應該在“四位一體”相互關系中來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問題和規(guī)律。
看了“社會經濟學術論文”的人還看:
3.經濟學術論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