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與政治論文兩篇(2)
時事與政治論文兩篇
時事與政治論文篇二
試論歐債危機
【摘 要】2009年12月份,世界三大評級公司標準普爾公司、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和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紛紛下調希臘主權評級,把希臘主權評級由A-下調至BBB+,國際社會對此反應十分巨大,紛紛拋售希臘國債。自此,希臘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開始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整個歐盟都受到債務危機困擾,伴隨德國等歐元區(qū)的龍頭國都開始感受到危機的影響,歐元開始大幅下跌,加上歐洲股市暴挫,整個歐元區(qū)正面對成立十一年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有評論家更推測歐元區(qū)最終會解體收場?;膺@些由希臘引起的全面的經濟危機成為全球性的問題。
【關鍵字】歐洲 危機 應對方法
一 歐債危機的形成和演化
1.歐債危機的形成
談到歐洲的債務危機原因,首先要想到的是美國,在2007年,美國爆發(fā)了次貸危機,這場危機一開始只是房地產一個行業(yè)的危機,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危機蔓延至銀行,最后演變成為全球的危機。在這種前提下,全球經濟陷入蕭條,怎么解決現(xiàn)在的危機成為他們的主要問題,全球各國普遍采取了貨幣與財政雙寬松的刺激以期提振經濟。經濟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同時,由于許多債務國的財政收支狀況持續(xù)惡化,依靠舉債運作和刺激經濟,
使其債務負擔積重難返并屢破新高。在全球金融危機逐漸擴散、債務風險逐漸升高之際,一些歐洲國家由于實體經濟衰落、人口結構逐漸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債務負擔極其沉重,財政狀況雪上加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希臘乃至歐元區(qū)債務危機既偶然又必然地爆發(fā)了。
2.歐債危機的演化
二 歐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長期過度舉債
由于歐元區(qū)長期實行的低利率政策,各國易于獲得低廉、充足的借貸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各國勞動生產率低但勞動成本高等結構性問題。PIIGS五國在1980~2009年間基本處于負債投資狀態(tài),長期的負債投資導致了巨額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重負。
2.超前的福利政策
經常聽到別人形容歐洲國家的福利,說歐洲國家的人從一出生開始到這人去世,都享受著很好的福利政策。而在希臘加入歐盟開始,自身本來就比法國和德國這樣的國家在生產力水平上有差距,應該加大用工時間,而因為歐盟一體化,在公會的壓力下,希臘這些國家卻享受著和法國�德國這樣國家的福利水平,高福利水平加上低生產力水平導致國家在全球競爭上缺乏競爭力,財政收入少,而在維護高福利下,政府支出增多,這就導致一個惡性循環(huán)。
3.產業(yè)結構的不合理
為了保護本國環(huán)境和提高本國競爭力,歐洲國家紛紛把產業(yè)外移,導致本國產業(yè)空心化。像這次危機的5國,他們的發(fā)展主要依靠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yè)出口和旅游業(yè)。以旅游業(yè)和航運業(yè)為支柱產業(yè)的希臘經濟難以抵御危機的沖擊。以出口加工制造業(yè)和房地產業(yè)拉動經濟的意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意大利經濟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造國內生產總值的70%)。依靠房地產和建筑業(yè)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工業(yè)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yè)推動經濟發(fā)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偨Y這些國家,他們都是產業(yè)單一,導致競爭乏力,在抵御危機上能力很差。
4.歐盟內在的制度缺陷
雖然,歐盟國家在一體化上不斷完善,但是他們在制度上有個致命的缺點。這個缺點早在英國脫離歐盟上已經顯現(xiàn)出來,但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個缺點就是歐盟國家實行統(tǒng)一的貨幣制度。而統(tǒng)一制度是由歐洲中央銀行制定,而歐盟在財政政策上卻采取各自不同的政策。貨幣政策的統(tǒng)一使歐元區(qū)國家在面臨經濟問題時,無法通過本幣貶值來縮小債務規(guī)模和增加本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能使用財政刺激手段,而且有擴大財政赤字的內在傾向,最終造成政府債臺高筑,這使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5.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
美國由于在次貸危機后,不斷加大本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上自身不斷增加的軍費開支導致本國的債務不斷上升,經濟形勢又沒有改善,無法通過財政收入來減少不斷擴大的赤字,這時美國實行了不顧全球經濟的貨幣政策,即實行量化美元的政策,這樣的政策實際上像全球收取通貨膨脹稅收,后果是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各國的生產成本上升,出口減少,本來經濟發(fā)展不好的這五個國家,加上成本上升和出口減少,赤字不斷變大。
6.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于膠著狀態(tài)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于膠著狀態(tài)。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于德國和法國的態(tài)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qū)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德國是歐元區(qū)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fā)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嚴格的成本控制。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現(xiàn)在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yè)出現(xiàn)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由于在是否對歐盟陷入債務危機國提供經濟救助上存在分歧,導致拯救方案遲遲沒有做出,錯過了拯救的最佳時間。
三 歐債危機的應對方法
2011年下半年,歐債危機出現(xiàn)了向法國等核心國家蔓延的勢頭,歐洲銀行業(yè)受到了嚴重威脅。在這一危急時刻,歐盟(EU)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領導人開始著手系統(tǒng)解決歐債危機。2011年10月,第二輪歐盟峰會終于就希臘債務減記、歐洲金融穩(wěn)定基金(EFSF)擴容、銀行業(yè)資本狀況等三個議題達成了全面共識。歐盟相關各方同意,減記私人部門所持希臘債務50%,約為1000億歐元;同意將杠桿化引入EFSF,最高杠桿比例為4~5倍,EFSF規(guī)模將達到1萬億歐元左右;要求銀行資本充足率在2012年年中之前達到9%。與此同時,歐元區(qū)和IMF將向希臘提供1000億歐元(約合1400億美元)的新一筆援助。但是雖然各國已經做出了應對方法,但是歐債危機還在不斷地影響全球,所以,我國在做出一定的應對方法。
1.我國應該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靈活性和應變性
在全球經濟處于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外部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要求我國政府需時刻去觀察危機的進展,不斷根據外面的經濟環(huán)境調整宏觀經濟政策。
2.擴大內需和調整產業(yè)結構
在外需不暢的情況下,擴大內需就成了中國實現(xiàn)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內在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依賴的必然選擇。
我國有占世界20%的人口,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已進入到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提高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加強經濟社會發(fā)展薄弱環(huán)節(jié),都孕育著巨大的國內需求。因此,中國應著力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營造良好消費環(huán)境,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促進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并且在穩(wěn)守國內市場的同時,通過自貿區(qū)形成更大規(guī)模的地區(qū)經濟體,以與動蕩的國際市場形成一定的隔離,使國際的動蕩,不易連鎖作用地波及中國國內經濟,從而可以減輕國際經濟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改變和調整經濟結構,實踐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在這個危機下,調整生產結構,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入,減少房地產方面的投資,這樣做的好處是由提高科學技術,減少生產成本,由減少房地產開發(fā),來降低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降低國家的通貨膨脹和生產成本,可以使我國的產品更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馮永華.歐債危機的演化及應對策略[J].未來與發(fā)展,2012(1)
[2]鄭慧.歐洲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原因及啟示[J].中國金融,2011(17)
[3]張明.新一輪歐債危機的演進與應對[J].中國金融,2011(17)
[4]魯傳穎.中國如何應對歐債危機[N].解放日報,2011.11.10
看了“時事與政治論文兩篇”的人還看:
1.時事政治論文范文
4.時事政治論文模板
5.時事與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