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政治論文(2)
民族精神政治論文篇二
漢字的民族精神
摘 要: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基礎和載體,它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它的形體結構特點鮮明的體現出中華民族求真務實、和諧自然、團結重群的美好精神和品質。作為世界遺產的中國書法,蘊含于其中的雄厚筆力和高尚的書法修養(yǎng)鮮明的折射出中華民族剛健有為的寶貴精神和品質。
關鍵詞:漢字 民族精神 和諧 重群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2008年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華民族是一個圓,周長可大可小,圓心無處不在,而半徑就是中文,漢字就是中華民族的向心力。”這段話鮮明形象的說明了漢字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一種從遠古一直使用到今天的文字,可以說,它就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和載體。所以,漢字被稱為“中華文明之母”“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在漢字的身上充分的體現和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和民族的文化內涵。
一、漢字的產生與求真務實的民族精神
1.漢字的產生
漢字作為一種典型的圖形文字,它是中國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祖先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描繪和記載,是對中國祖先生產、生活方式的記錄和鮮明反應。比如,“秀”,它的形體和創(chuàng)造之初就是表現人們在采摘飽滿的稻穗;山、水、日等文字是中國祖先對客觀事物特征的鮮明描繪??傊?,漢字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它集人類智慧與客觀事物特征于一身,它是主客觀完美結合的產物,它的創(chuàng)造過程充分鮮明的反映出中國祖先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即將主客體合二為一,從認真的實踐和的觀察中得出結論。
2.求真務實的民族精神
漢字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將主客體合二為一的創(chuàng)造過程鮮明的體現了中國祖先上下求索、刻苦鉆研的求知過程。他們不對事物妄加猜測,而是通過認真的思考和精細的推測來得出有據可依的結論。這種求索的精神深刻的說明了中國祖先求真務實的美好精神和品質。因此,中國自古就提倡誠信為本、知行合一,正所謂“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同樣,儒家精神也以關注現世、有所作為的為核心,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不是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寄托于飄渺的來世。這些思想都鮮明的體現出求真務實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早在中華文明的開端也就是漢字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發(fā)揚。
因此,漢字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現實的創(chuàng)造過程鮮明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客觀、求真務實的美好精神和品質。
二、“天人合一”與和諧自然的民族精神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它包孕著深刻終極的人類生存繁衍之道。天,就是大自然,代表了宇宙萬物;合,就是融合、合二為一。因此,“天人合一”深刻的表達了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應與自身和諧相處的深刻內涵。而這種深刻的內涵早在中華文明之初,也就是漢字形成的伊始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發(fā)揚。
2.和諧自然的民族精神
漢字,作為人類思維對客觀世界進行抽象反映的一種符號,它本身就體現出中華祖先與自然萬物和諧相生的思想和理念。比如,“天”就是一個站立的人頭頂一片藍天的形象;“旦”就是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美麗畫面。
再比如“黃”,這個字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色,它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它經常象征著神圣、皇權、尊貴、國土;而這些文化內涵從“黃”字的形體結構上都能找到答案。“黃”字上部分表示滔天的大水;中間表示耕種的田地;下部分表示辛勤耕種的人類,——這種形體構造充分說明中國祖先生活在黃河流域,耕種著黃土地,飲著黃河水,生成黃皮膚的遠古歷史。因此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我們則被稱為炎黃子孫,而“黃”字的形體結構表達的正是中國祖先在黃河的滋養(yǎng)下一代代繁衍的文化內涵;而一旦擁有了養(yǎng)育生命的黃河水和黃土地就等于擁有了整個華夏,因此“黃”字又引申出了神圣、皇權、尊貴等意思。僅此一字就讓人們了解到豐厚的中華歷史和文明,所以有人說一部漢字就是一部中華文明史;了解了漢字,也就懂得了整個中華文化。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漢字是人類智慧與自然萬物和諧相生的產物,它們與自然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漢字的身上鮮明的反映出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的思想內涵。因此在中國舉辦的2008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和”這個字反復出現并停留了一段時間,它的目的就是向世界鮮明的宣告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和諧”??傊?,漢字身上鮮明的體現出了和諧自然的民族精神與氣息。
三、中國書法與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
1.中國書法的典型特征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字如其人”,這句話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唐代韓愈(《送高閑上人序》)在評價草圣張旭的書法作品時曾說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意思是說張旭的書法作品之所以充滿了生命力、感染力,就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種種情感融入到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用書法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韓愈的這段話深刻的說明書法是人情志趣的描摹,是書法家情感的宣泄和心靈的獨白,因此清代劉熙載也說:“寫字者,寫志也”“筆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這些話說的就是“字如其人”的道理。同樣,中國歷史上一部部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也深刻的反映和折射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它們是對中華文化的又一種解讀方式。
中國書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就是“筆力”。張旭的《肚痛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些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筆力遒勁,筆墨酣暢,洋洋灑灑,姿態(tài)萬千,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勢不可擋的氣勢。即使是秀雅、雋永的書法作品,如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清代劉熙載的書法作品,它們的字里行間同樣涌動著一種顧盼相生、靈秀意動的鮮活氣韻。而這些充滿風骨的書法作品卻恰恰是用一桿柔軟的毛筆寫出來的,不言而喻中國書法所蘊藏的雄厚的筆力是多么令人驚訝和震撼。
2.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
中國書法作為解讀民族文化的又一種方式,它身上凝聚的這種力量感、陽剛美鮮明的反映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寶貴精神,因此,在中國書法界有“身正、心正,才能筆正”“欲寫書法先散懷抱” 的說法(意思是說要想寫出好的書法,就必須有寬闊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還有“非人磨墨,墨磨人”(書法能夠磨練人的心志)的至理名言。這些話說的雖然是書法修養(yǎng)的問題,但卻鮮明的折射和反映出中華民族具有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卓爾不群,綿延不衰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而正是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史中乘風破浪,繼往開來。 四、完整緊湊的字體結構與團結重群的民族精神
1. 完整緊湊的字體結構
漢字作為一種圖形文字,它身上體現出的圖畫美就是由無數的點和線形成的。這些點和線協(xié)調有序、完整緊湊的排列著,脫離整個字體的一筆一畫都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同樣,任何一個漢字缺了其中的任何一筆都使其難以成為對稱和諧的字體,它也都難以表情達意,因此漢字又被稱為方塊字。越是早期產生、越是常用(使用頻率高)的漢字,不可分解的特點就越明顯;而西方拼音文字的詞則是由若干個字母組成,每個字母要分別獨立書寫,把它們連綴起來,才構成一個詞,表達一個觀念。因此,漢字的形體結構鮮明的體現出完整、緊湊、和諧、對稱的特點。
2.團結重群的民族精神
漢字作為中國祖先智慧的結晶,作為人情志趣的描摹,它這種完整緊湊、和諧對稱的結構特點,鮮明的體現出中華民族重視整體、團結和諧的民族精神。所以,中國人重視整體(群),把部分(個人)看成是不能脫離整體的而獨立存在的分子,集體觀念、家國意識濃厚;同時,中國人喜聚不喜散,團圓、和諧、團結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代名詞。而這種重群的觀念反映在中國人的思維上,那就是習慣從整體上把握對象,強調的是“合二為一”,不是“一分為二”。相反,西方更為重視個體(個人),遵從個人主義,講究個性和我行我素,集體、國家、民族觀念都比較淡薄;反映在思維上,那就是“一分為二”,細致、精密的分解、推理和剖析。
總之,漢字身上體現出的這種完整緊湊、對稱和諧的結構特點鮮明的折射出中華民族團結重群的民族精神。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它是中華祖先智慧的結晶,在漢字的身上鮮明的體現出中華民族求真務實、和諧自然、剛健有為、團結重群的民族精神。難怪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前尼赫魯曾對他女兒深情的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今天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作為漢字的繼承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理解它、繼承它、發(fā)揚它,相信這些美麗神奇的圖案會帶給人類海闊天空般的遐想和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
作者簡介:王宇宏(1977-),女,吉林長春人,空軍航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人文教研室,講師,吉林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研究生;張春玲,女,吉林長春人,空軍航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人文教研室,副教授。
看了“民族精神政治論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