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律師的核心職稱論文發(fā)表
關于律師的核心職稱論文發(fā)表
在近現(xiàn)代 ,律師發(fā)展成為一種高度專業(yè)化的職業(yè),并由一個從業(yè)群體演進為一個社會階層,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關于律師的核心職稱論文,謝謝你的閱讀。
關于律師的核心職稱論文篇一
淺析偵查階段律師的在場權
摘 要 隨著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進行了審議,如何加強對人權的保護意識,如何更有效的在偵查階段實現(xiàn)對犯罪嫌疑人人權的保障成為了本次刑訴修正案的亮點。而在偵查階段加強辯護律師的作用,設立偵查階段的律師在場權就是一項可以借鑒的方式。為此,本文以律師在場權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該權利的內涵、含義及存在的法理基礎進行論述,以期正確處理好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
關鍵詞 偵查階段 律師在場權 人權保護
作者簡介:韓志鵬,桐鄉(xiāng)市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張躍華,桐鄉(xiāng)市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2)02-116-02
在我國的刑訴法中,偵查階段的律師在場權作為辯護律師訴訟權利的擴充,雖然尚未被適用,但其在平衡控訴雙方權利的平等對抗、進一步規(guī)范訴訟中各方權利的有效實現(xiàn)都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即律師能夠真正開始進入刑事訴訟的時間是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而新《律師法》中規(guī)定,從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起,律師可憑“三證”直接會見犯罪嫌疑人。上述沖突導致偵查機關和律師在實際工作中認識不一、意見不一,從而在實務工作中給公、檢以及律師方造成了困惑。刑事案件辯護難,尤其是在偵查階段律師“會見難”是我國刑事犯罪案件的實踐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因此需要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綜合觀察,深入研究偵查階段律師在場權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才能讓律師在場權的設立與適用成為可能。
一、律師在場權的含義
對于什么是律師在場權,有學者根據律師出現(xiàn)的訴訟階段,或者根據律師在場權的內容將律師的在場權定為狹義的在場權及廣義的在場權。①筆者認為定義律師在場權必須有幾個關鍵問題予以明確:
(一)刑事訴訟的歷史是擴大被追訴人權利的歷史,律師在場權不僅是在審判階段的在場權,更應當包括審前偵查階段的在場權
在學理上,一般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偵查歸之于同一類型,稱之為:審問式偵查,而英美法系國家的偵查類型稱之為:彈劾式偵查。中國的刑事偵查類型在總體上趨向于大陸法系的審問式偵查。隨著刑事訴訟權利發(fā)展,律師從古羅馬時代由當事人授權其作為“代理人”來維護個人利益和自由,向由國家法律規(guī)定律師各項訴訟權利并對國家的刑罰懲罰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在這種趨勢的作用過程中,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實際上成為了被追訴人辯護權的延伸。但把律師的辯護權利僅僅設定在訴訟案件審理階段,并不能充分、有效的維護好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而伴隨著審前程序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可以認識到:首先,審前階段,尤其是偵查階段的取證,在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實的過程中越來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國基本上將偵查作為審判程序的奠基性活動,審判活動能否順暢進行并圓滿結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偵查活動開展的成效。其次,隨著人權保障意識的不斷加強,尤其是為防止國家通過行使強權力來抑制個人的權利自由,使得偵查階段律師在場權的設立成為保護被追訴人人身、財產等方面權利以及在監(jiān)督偵查人員的偵查行為方面較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二戰(zhàn)后,法治國家日益重視人權保障。追訴機關進行控訴以保護被害人和國家利益的同時,也開始注意對被追訴人的合法權利保護。在美國,刑事案件中,被指控人有權獲得律師的幫助是憲法性的權利,而律師在場權是對犯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幫助如在日本,司法警察逮捕或收到被疑人時,應立即告知犯罪事實要旨和可以選任辯護人,并給予辯護機會。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37條也規(guī)定被指控人可以在程序的任何階段委托辯護人為自己辯護。我國臺灣地區(qū)“刑訴法”第27條規(guī)定也規(guī)定偵查中的辯護人,其主要功能是在于犯罪嫌疑人被司法警察官詢問時在場,或是當被檢察官訊問時在場。②
(二)形式意義上的律師在場權
對于偵查階段的律師在場權,有學者認為可以分為形式意義上的律師在場權和實質意義上的律師在場權。實質上的律師在場權以美國的法律規(guī)定為代表。律師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對偵查人員的訊問及筆錄提出意見;形式意義上的律師在場權以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律師在場權為代表。律師在場只起見證、監(jiān)督作用。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在我國現(xiàn)階段實現(xiàn)形式意義上的律師在場權更為合理。第一,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6條第二款以及六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的司法解釋第12條規(guī)定:“在偵查階段,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和需要可以派員在場。”這明顯使公共權力和個人權利的對抗發(fā)生了不對等的情況。若偵查機關可以在律師在場時派員到場限制律師對犯罪嫌疑人的幫助,那么相應的,在偵查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第一次訊問的過程中,也應當有為維護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律師在場。第二,若為實體上的律師在場權,則在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進行保護的同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侵犯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采取實質意義的律師在場權勢必助長不法分子同公安、司法人員較量的心理,成為真正的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防彈衣”。同時降低偵查機關對重大、惡性案件的偵破能力,使被害人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救濟,還會造成受害人及家屬、親友對法律的不滿,上訪和信訪也可能會增多。
二、偵查階段律師在場權制度的含義
考慮到我國目前的司法現(xiàn)狀以及律師的職業(yè)定位,即律師既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者,也是國家法律的捍衛(wèi)者。所以,從律師的角度來定義偵查階段的律師在場權,它應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偵查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對偵查人員的偵查行為進行見證和監(jiān)督的權利。
三、偵查階段律師在場權制度的法理基礎
(一)無罪推定原則
一般認為無罪推定原則起源于古羅馬的“有疑,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而最早比較完整地闡述疑罪從無原則的是18世紀中葉的意大利著名古典刑事法學家貝卡利亞。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根據該條規(guī)定,我們可以明確:首先,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其次,在人民法院確定被告人有罪的判決、裁定發(fā)生法律效力之前,不能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當作罪犯看待。
(二)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2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guī)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刑事訴訟法》為了貫徹實行好這一憲法性原則,不僅在《憲法》第11條明確規(guī)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而且規(guī)定“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些規(guī)定,都是犯罪嫌疑人有權獲得辯護的法律依據。而犯罪嫌疑人獲得偵查階段的律師在場權是維護其辯護權的基本權利之一。
(三)人權意識加強
偵查階段的主要功能是查獲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收集證據。因而也是運用強制力最多的階段。但隨著我國日益重視人權保障,把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相結合,開始認識到:懲罰犯罪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權,保障人權須以懲罰犯罪來實現(xiàn)。因此,在我國司法改革中發(fā)揮律師在偵查活動中的作用,允許律師參加偵查活動并對其是否合法進行監(jiān)督,可以降低偵查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個人壓制,從而保護被追訴人的基本人權。
(四)維護訴訟的程序公正
律師在場權的目的是通過律師對偵查階段訊問過程的監(jiān)督,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侵害被告人的合法權利。狄驥在他的《憲法論》中說道:“法律規(guī)則一方面強迫全體人尊重每個人的個人權利,另一方面又對每個人的個人權利加以限制,以便確保個人的權利受到全體人的保護。”③
律師在場權首先就是對國家權力的監(jiān)督。這一權利最初由英美法系國家確立,其思想根源是洛克的市民社會先于國家的國家觀認識,即國家是應市民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并服務于市民社會。為了更有效地制約權力,國家權力的行使應以保障公民權利為終極目標,而不能成為當權者維護其特權的工具。④在有相關法律規(guī)定律師和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的同時,律師在場權的設立就是為實現(xiàn)訴訟權利對國家強制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在權利和權力發(fā)生沖突的過程中,國家權力機關實施由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力可以通過律師行使律師在場權,保證其權力行為的合理、公正、合法,從而能夠找到雙方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平衡點。
四、結語
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重要性是由其本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正如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所言:“程序法如同桅桿頂尖,對船身最輕微的運動也會作出強烈的擺動。刑事訴訟的歷史清楚地反映出國家觀念從封建國家經過專制國家,直到憲政國家的發(fā)展轉變過程。”作為“國家基本法之測震器”(德國刑訴法學家克勞斯・羅科信語),刑事訴訟法對于偵查階段律師在場權利的修改對貫徹落實《憲法》中“尊重與保障人權條款”、以及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
注釋:
?、俜秸袢A.淺析辯護律師在場權.司法公正與律師辯護.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370;白淑卿,宋志軍.辯護律師在場權的若干問題研究.2003年中國法協(xié)會訴訟法學研究會論文集.2003.52.
②程滔.論律師的在場權;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十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08-109.
?、踇法]狄驥.憲法論.第一卷第五章;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634.
?、茳S士元.論偵查的訴訟化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關于律師的核心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