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對古建筑加固設計需解決的問題論文
加固,指對可靠性不足或業(yè)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承重結構、構件及其相關部分采取增強、局部更換或調整其內力等措施,使其具有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及業(yè)主所要求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適用性。工業(yè)上主要進行的加固有粘鋼加固、碳纖維加固、壓力注漿加固、植筋加固、錨栓加固、鋼管樁加固、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議對古建筑加固設計需解決的問題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議對古建筑加固設計需解決的問題全文如下:
論文摘要:成都郵政通信指揮調度中心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均對古建筑外墻進行了妥善保護。將其總結介紹出來,無論是對于專業(yè)教學還是對將來進行有關古建筑保護工程的施工,都不失為一個值得借鑒的典型工程實例。
論文關鍵詞:古外墻保護;設計;施工
1 前言
成都郵政通信指揮調度中心工程座落于成都署襪北街與興隆街的交匯處,它是在首先拆除原成都郵政辦公樓并保留此建筑兩臨街外墻(以下簡稱古外墻)的基礎上而建造的集郵政、通信、管理于一體的智能化綜合大樓,如圖1所示。其拆除工程為原成都郵政辦公樓,始建于上個世紀30年代,是由荷蘭人設計的二層局部三層磚木結構。該工程基礎為磚砌條形基礎,埋深約500 mm,寬1500 mm,其基礎以下4·3 m范圍為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和沖積粘土層,4·3~17.2m為全新統(tǒng)沖洪積和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冰水沉積砂卵石層。主體工程墻體是用青磚與石灰加糯米粥砌筑的清水墻,外墻勾縫,內墻石灰漿抹面。室內采用木制天棚和木樓地板。粘土勾瓦屋面。
2 古外墻的加固設計
由于古外墻砌筑材料的局限,且已有近70余年的歷史,其加固設計需解決的問題有:(1)墻體自身的強度;(2)外墻的整體穩(wěn)定;(3)與新建筑大變形差的適應。
2.1 對古外墻地基作固化處理,確保地基基礎穩(wěn)定
為確保古外墻在土方開挖、作新工程地下室及主體施工降水時不被破壞(發(fā)生沉降和建筑物傾斜),設計要求根據該外墻的地基土層情況選用適當方法對地基作固化處理。
2.2 多道墻身加固防線,確保墻體自身強度和整體穩(wěn)定
由于古外墻立面不能破壞,故只能在內面進行加固。在整個墻體內面設?6@200的鋼筋網片,采用梅花形布置筋(?6@600)與原墻拉結;外噴40厚M10水泥砂漿面層;從基礎頂面至墻頂范圍于窗間墻和樓層位置均分別設置C30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和圈梁,在墻面加固的同時加強其平面外穩(wěn)定。
2.3 保證古外墻豎向自由,平面外穩(wěn)定,以適應與新建筑非常大的沉降差
采用彈性鋼板作古外墻與新建筑的鉸接連接,使其豎向自由,平面外穩(wěn)定。古外墻頂新做壓頂(壓頂與屋頂?shù)闹亓繛樾聵窍鄳恢锰舭宄袚?即古外墻除自重外不承擔任何荷載),靠錨筋及壓頂混凝土與墻頂?shù)哪Σ?作為古外墻平面外的一種有效支撐。
3 古外墻的加固與保護施工順序和主要施工方法
3.1 施工順序
3.2 主要施工方法
3.2.1 古外墻內側墻基支護樁、梁施工
為保證新建筑基坑開挖過程中,古外墻基的穩(wěn)定和安全,于新建筑進行基坑開挖之前,在墻基外挖深5.4 m,澆筑護壁、底板后,在底板上設置支護樁、梁(梁的兩端支承在護壁樁和支護樁的頂端,然后在護壁與支護樁之間、梁與底板的范圍內加設型鋼斜撐)。
淺議對古建筑加固設計需解決的問題
3.2.2 古外墻墻基加固施工
按設計要求對地基作固化處理。地基處理分室內與室外兩步進行。古外墻基埋深為500 mm,基礎下4.3 m主要是粘土,4.3~17.2 m為砂夾卵石。因此,地基加固方式采用壓力灌漿。灌漿點距為0.8 m沿古外墻基兩側布置,壓力灌漿處理深度為5 m,其壓漿工藝為:打入?48壓力灌漿鋼管→用C20厚20 cm混凝土封閉地表面→洗井(用清水通過壓漿機對古外墻基進行沖洗)→壓漿(泵送壓漿,由稀至濃適時調整漿液濃度)→封孔(孔口用干硬性水泥砂漿進行人工封頂)。
3.2.3 古外墻防護架及外側支撐架搭設
由于該工程為臨街面施工,在拆除施工之前必須作垂直防護架。為了保證墻體在拆除時的穩(wěn)定性,在拆除施工之前做墻體外側臨時支撐架,為避免因增加保留墻體的重量而傾覆(架子的自重與水平荷重不得傳遞給古外墻),支撐架力求脫離墻體搭設,因而外側支撐架均通過窗洞固定,內外搭設4排鋼管架并設置雙向剪刀撐,間距7 m。墻身加固的同時,搭設古外墻內側支撐架。護架作一道安全網及密目網。
3.2.4 古外墻墻身加固搭設古外墻內側支撐架
墻身加固除按設計要求進行施工外,還采取了切實的施工措施:(1)剔除墻體內面抹灰后,用鏨子將墻體灰縫剔10mm以上;(2)除設計采用的?6@600 mm的梅花形布置拉結筋外,還間隔增用化學螺栓(植筋)加強連接;(3)噴漿時,邊刷801水泥漿邊噴漿;(4)混凝土在設計要求C30的基礎上提高一個等級,采用C35。
3.2.5 拆除古外墻以外部分
由于規(guī)劃部門的文物保護要求,針對被拆部分的拆除原則是保護性拆除。它包括為古外墻砌體外觀的恢復創(chuàng)造最好的條件,為屋蓋和門窗的恢復提供最完整的原始配件(門、窗、瓦片、天溝、落水管等)。具體的施工措施有:(1)以內外墻臨時支撐保證墻身的穩(wěn)定;(2)拆除順序為:門窗———屋蓋———墻體———樓板;(3)首先拆除較獨立又不保留的部分(以便總結經驗供后面的拆除任務使用);(4)木屋架拆除時,宜先用架子將其固定,與墻相交處鋸斷(拆除樓板楞木也按此方法);(5)有關原始配件須及時移出現(xiàn)場并妥善保存;(6)磚墻體拆除應用手工剔除拆除部分與保留部分交接處的磚縫,然后整片推倒,切忌重錘擊打所拆墻體。
3.2.6 設置墻體補充支撐
整個拆除完工后,為了不阻礙新建工程的施工,應全面拆除古外墻內側支撐架,但必須繼續(xù)保持古外墻的穩(wěn)定性直至屋蓋恢復。于是,結合護壁樁和墻體的新增構造柱,利用二者的預埋鋼管對墻體作補充支撐。
3.2.7 古外墻沉降觀測
出于文物保護的要求,從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至屋蓋恢復施工的全過程中,必須對古外墻的沉降作不間斷的監(jiān)測。充分考慮觀測點和基準水準點以及基準線面的設置,按五不變原則進行,即使用儀器始終不變、施測人員始終不變、施測順序始終不變、觀測基準始終不變、填寫記錄表格不變。作好原始數(shù)據記錄。
3.3 古外墻的保護效果
在對均勻布設在古外墻的12個觀測點為期10個月的30次觀測過程中,所有的觀測結果均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其每月平均沉降量均在3~6 mm之間。沉降觀測的數(shù)據記錄表明,古外墻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很好地達到規(guī)劃部門關于此工程的文物保護要求。
4 施工總結
古建筑的保護無疑給施工帶來了非常大的難度,但只要是在下面幾個方面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是能夠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的。
(1)多做古建筑保護意義的宣傳,加強施工人員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自覺積累有用的施工經驗。
(2)組織高素質人員進行施工,樹立精品意識。
(3)充分考慮施工中的不利因素,精心編制實施性施工方案。
(4)切實做好施工方案的階段性交底和施工監(jiān)督。
(5)采取切實可行的應急措施,確保各生產要素的供應,保證工程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