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離不開記憶。記憶,就是知識的存貯。學過的知識只有記住了才能發(fā)揮作用。離開了記憶,一切學習活動都失去了意義。
有些中學生常常抱怨自己的記性不好。其實,除了癡呆者之外,普通人大腦的記憶功能是相差不大的。實際記憶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各人對大腦記憶的規(guī)律和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掌握多少不同的緣故。
本章介紹的幾種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同學們可以試一試。
★理解、復述記憶法
理解法。理解了的東西是最容易記住的。
例如:對于代數(shù)公式(a+b)2=a2+2ab+b2,有的同學就是死記,一項一項,三項硬背下來。有的人就從理解的角度,了解(a+b)2的實質,這樣就自然記住了公式的各項。還有的人,也從理解的角度,了解(a+b)2展開后,反正要有a和b的二次項,也就不用記了,只要記住有一個一次項“2ab”就可以了。
再如:關于萬有引力公式,有的同學在復習的時候一遍又一遍地寫。其實只要理解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內(nèi)容,公式就自然記住了。萬有引力定律說:“萬有引力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和物體質心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根據(jù)這個定律,兩個物體的質量符號寫在分數(shù)線的上方,距離的平方寫在分數(shù)線的下方,得出公式:
F=Gm1m2/r2
G是比例常數(shù),這里是萬有引力常數(shù)。
學習語文、外語時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一首古詩,理解了詩的含義,背起來就快多了。
復述法。對知識理解之后,是容易記了,但并不等于全記住了。因此,還應當緊接著采取措施,鞏固這時形成的記憶。復述法是鞏固理解記憶的最好辦法之一。這種方法就是,合上課本,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把要記憶的知識說一遍。注意,一定要說出聲來。最好是由一位同學看著課本,你大聲說給他聽。經(jīng)過自己的嘴,再有意識地說過一遍的內(nèi)容,記得是很清晰的。有的同學在幫助一位生病缺課的同學補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補課的那幾課記得特別牢,就是因為他在理解的基礎上又復述了一遍。所以,中學時期,交上幾個好朋友,課后在一起采取互相考課文,逼著自己復述剛上過的課程,對記憶所學的知識是很有好處的。
★數(shù)字特征記憶法
在我們學習的課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全靠機械式的記憶。比如:年代、常數(shù)、字母、元素符號、地名等。普希金生于1799年,辛亥革命發(fā)生在1911年等,這些內(nèi)容是極易理解的,但卻是極難記憶的。我們可以尋找這些內(nèi)容的特征,這些特征有多半與事物的本質并無內(nèi)在的必然性聯(lián)系,僅僅是記憶者從自己的經(jīng)歷出發(fā),給它一個特征,和記憶內(nèi)容有某種聯(lián)系,利用這種聯(lián)系的提示來幫助自己聯(lián)想或記起要記的內(nèi)容。
數(shù)字特征記憶法可分為幾種:
(1)諧音法
如圓周率的數(shù)值為3.14159,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6,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獅一鹿”。再如,3的算術平方根是1.732050,如果把2讀成斤兩的“兩”,0讀成“洞”,那么這個數(shù)依諧音可讀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記住圓周率的分數(shù)表達式,似乎比較難。但一琢磨就發(fā)現(xiàn),這里只有自然數(shù)最前面的三個數(shù)1、3、5,每個重復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攔腰截斷,就是113、355了。那么把后面的放到分數(shù)線之上不就成了嘛。
再如,地理課講到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其面積總共為35981平方公里。要記這個數(shù)也容易。前面“359 ”,可記成“三五九旅”:“81”可記成“八一建軍節(jié)”;那么,“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誕生”。
。3)運算法
李時珍在1578年寫成了《本草綱目》,這1578年可用加法運算,記為15=7+8;萬有引力常數(shù)1/15000000,后面究竟幾個零,常常容易錯,可是無巧不成書,用加法運算1+5=6,正好是6個零。
三國時期魏、蜀、吳建國時間分別為220、221、222年,記住了魏是220年,用迭加法,加一年為蜀、再加一年為吳;記住了吳是222年,用迭減法,減一年為蜀,再減一年為魏。
辛丑條約訂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于1911年,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于1921年。知道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1921年,減10年就是辛亥革命爆發(fā)時間,再減10年就是辛丑條約簽訂時間。
塔里木河長2137公里,也巧,用乘法,21=3×7,也就記住了。
。4)特征法
如:普希金生于1799年,一琢磨,有特征,它比十九世紀早一年;蒙古族滅金是1234年,特征明顯,四個數(shù)字連續(xù);玄武門之變626年,淝水之戰(zhàn)383年,都是前后兩數(shù)相同的特征。
★間隔交替記憶法
間隔交替記憶法是建立在“記憶心理學”基礎上的科學方法。我們舉個例子;小張前年暑假參加了夏令營。和各地來的營友朝夕相處一個月,混得可熟了。可是,今年暑假在黃山碰到南京的營友小吳的時候,就差點認不出來了。夏令營時還有一位上海的營友叫小李,開營不久因為生病回上海了。小李生病的時候,小張曾經(jīng)照顧過他。小李回去以后給小張寫幾封信,還寄來過照片。有一次小張去上海,在火車站出口處那么多迎客的人群中,小張一眼就認出小李來。
小張和小吳是一次性接觸,一次性記憶,而和小李則是間隔接觸,因此有間隔交替記憶。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記憶過程中,先記住的事物對后記憶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遺抑制(我們用表示);后記住的事物對先記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攝抑制(我們用表示);那么,記憶的序列則為:
A?B?C?D?E?F
可見開頭A和結尾F只受單向抑制,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為了降低這種抑制,可以采用間隔法。也就是說把記憶的序列打斷,插上非記憶的活動,這樣開頭和結尾增多,中間部分減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對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方可背誦;可是每天讀幾段,三天內(nèi)讀了三十八遍就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復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課間操,就是把上午一個記憶序列打斷,變成兩個記憶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間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恢復下午與晚間學習的精力。
★歸類網(wǎng)絡記憶法
把學習的內(nèi)容按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按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分類,有的分類可以連續(xù)不斷地分下去,形成網(wǎng)絡。由于分出的類目或分出的網(wǎng)絡,代表了一大類需要記憶的內(nèi)容。我們只要記住了類目或網(wǎng)絡,遇到某一類目下的具體內(nèi)容時,即可由類目和網(wǎng)絡推得。
例如對“得、的、地”三個字的用法,可以用以下歸類網(wǎng)絡記憶法。從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來分,動詞前面用“地”,動詞后面用“得”,名詞前后都用“的”。從語法角度來分,作狀語時用“地”,作定語時用“的”,作補語時用“得”。
再如,初讀《紅樓夢》,對里面的人物之間的關系實在記不清楚。記不清楚也就影響理解書的思想內(nèi)容。如果歸一下類:名字中有帶文字旁的字,如:賈政、賈赦、賈敷,都是父輩;帶王字旁的是子輩,如:賈璉、賈珍、賈環(huán)等;而帶草字頭的就是孫輩,如賈薔、賈蘭、賈蓉等。這樣記著“文、王、艸”這父、子、孫三輩,不論看到哪一回都不會混淆。
如果對其中四大家族復雜的血緣關系搞不清楚的話,還可以列出四大家族族系表,對賈寶玉、史湘云、薛寶釵、王夫人之間的關系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學三角可以列出三角公式系列表;學化學可以列出化學元素系列表;學物理可以列出物理規(guī)律系列表……列表的過程,就是抓特征、找聯(lián)系、分類歸納的過程。所以制表的過程有助于加強記憶,列出的表簡單明了,特征明顯,容易勾起聯(lián)想,易于記憶。
★改錯趣味記憶法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教訓是深刻的。”就是說錯誤所造成的記憶是印象深刻的,有的甚至終生難忘。錯誤本身并不值得記憶,但是由于產(chǎn)生了錯誤,反而對正確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作業(yè)或考試中出現(xiàn)了錯誤,一定要找出原因,引以為戒,以加深記憶。
現(xiàn)在,在語文、外語、數(shù)學等學科的考試中都有了改錯題,就是企圖運用改錯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趣味記憶,是因為生動形象的、內(nèi)容有趣的材料,在頭腦中留下的記憶保持量,遠遠超過內(nèi)容枯燥乏味的材料。許多中學老師在多年教學中,積累了許多生動的例子、有趣的比喻、精彩有故事,在課堂上舉出來,不僅增加了課堂效果,而且易于增強記憶。
學習和記憶解決的是在人腦中貯存知識的問題。經(jīng)過實驗、研究所創(chuàng)造的新知識,如果只是創(chuàng)造者個人進行記憶,意義就不大了。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向社會公布,讓更多的人理解、記憶,進行學習,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因此,表達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表達能力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種,其中又以書面表達能力更為重要。每個想成才的中學生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你要想將來有所建樹,必須在中學時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達能力。
這一章中,我們介紹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方法。從這些方法中,可以發(fā)現(xiàn),同學們每天在學校學習,有相當?shù)膬?nèi)容,就是訓練這兩個能力。能力提高的關鍵,是努力實踐,多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