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詳細名單
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詳細名單
中國哪一所多大學綜合實力最強?中國大學排行榜又是如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供你參考。
在最新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中,北京大學綜合實力最強,連續(xù)9年蟬聯(lián)第1;清華大學居第2,復旦大學列第3,武漢大學列第4,浙江大學居第5,中國人民大學列第6,上海交通大學居第7,南京大學列第8,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居第9,中山大學列第10。
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
名次 | 學校名稱 | 地區(qū) | 總分 | 2017年辦學類型、層次 | |
辦學類型 | 辦學等級 |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 | 100.00 | 中國研究型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 | 清華大學 | 北京 | 98.50 | 中國研究型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3 | 復旦大學 | 上海 | 82.79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頂尖大學 |
4 | 武漢大學 | 湖北 | 82.43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頂尖大學 |
5 | 浙江大學 | 浙江 | 82.38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頂尖大學 |
6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81.98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頂尖大學 |
7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 | 81.76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頂尖大學 |
8 | 南京大學 | 江蘇 | 80.43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頂尖大學 |
9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湖南 | 80.31 | 中國研究型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0 | 中山大學 | 廣東 | 76.46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1 | 吉林大學 | 吉林 | 76.01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2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 | 75.14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頂尖大學 |
13 | 華中科技大學 | 湖北 | 75.12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4 | 四川大學 | 四川 | 74.99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5 | 北京師范大學 | 北京 | 74.75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6 | 南開大學 | 天津 | 74.46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7 | 西安交通大學 | 陜西 | 73.56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8 | 中南大學 | 湖南 | 73.13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19 | 同濟大學 | 上海 | 72.85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0 | 天津大學 | 天津 | 72.81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1 | 山東大學 | 山東 | 72.72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1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黑龍江 | 72.72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3 | 廈門大學 | 福建 | 72.23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4 | 東南大學 | 江蘇 | 71.35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 | 70.58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6 | 東北大學 | 遼寧 | 69.55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7 | 重慶大學 | 重慶 | 69.54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8 | 華東師范大學 | 上海 | 69.52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29 | 大連理工大學 | 遼寧 | 68.84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30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 | 68.72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31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68.47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32 | 中國農業(yè)大學 | 北京 | 68.05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33 | 湖南大學 | 湖南 | 68.03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34 | 華中師范大學 | 湖北 | 67.92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35 | 西北工業(yè)大學 | 陜西 | 67.77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36 | 蘭州大學 | 甘肅 | 67.21 | 中國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37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 | 66.88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38 | 武漢理工大學 | 湖北 | 66.60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39 | 中國地質大學 | 湖北 | 66.56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40 | 東北師范大學 | 吉林 | 66.50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1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 | 66.42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2 | 長安大學 | 陜西 | 66.08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2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 | 66.08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2 | 中國礦業(yè)大學 | 江蘇 | 66.08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45 |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 北京 | 66.03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46 | 南京農業(yè)大學 | 江蘇 | 65.90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7 | 西北大學 | 陜西 | 65.88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8 | 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 | 65.79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49 | 華中農業(yè)大學 | 湖北 | 65.77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0 | 南京師范大學 | 江蘇 | 65.71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1 | 西南交通大學 | 四川 | 65.67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2 | 西南大學 | 重慶 | 65.64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3 | 中國海洋大學 | 山東 | 65.56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54 | 河海大學 | 江蘇 | 65.50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55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 河南 | 65.49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56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蘇 | 65.48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7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黑龍江 | 65.41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8 | 暨南大學 | 廣東 | 65.17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9 | 云南大學 | 云南 | 65.11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0 | 中國石油大學 | 山東 | 65.10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6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江蘇 | 65.05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2 | 鄭州大學 | 河南 | 65.01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63 | 蘇州大學 | 江蘇 | 64.99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64 | 上海財經大學 | 上海 | 64.96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65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陜西 | 64.92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6 | 中國政法大學 | 北京 | 64.90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67 | 合肥工業(yè)大學 | 安徽 | 64.88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8 | 北京郵電大學 | 北京 | 64.86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9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陜西 | 64.82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0 | 第三軍醫(yī)大學 | 重慶 | 64.81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71 | 第二軍醫(yī)大學 | 上海 | 64.74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72 | 湖南師范大學 | 湖南 | 64.65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73 | 第四軍醫(yī)大學 | 陜西 | 64.51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74 |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 | 64.42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75 | 上海大學 | 上海 | 64.41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76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湖北 | 64.32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7 | 西南財經大學 | 四川 | 64.27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8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 | 64.26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9 | 東華大學 | 上海 | 64.24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0 | 南昌大學 | 江西 | 64.18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81 | 解放軍理工大學 | 江蘇 | 64.09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2 | 中央財經大學 | 北京 | 63.99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3 | 廣西大學 | 廣西 | 63.89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83 | 北京工業(yè)大學 | 北京 | 63.89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83 | 福州大學 | 福建 | 63.89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86 | 陜西師范大學 | 陜西 | 63.88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87 | 深圳大學 | 廣東 | 63.86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8 | 北京林業(yè)大學 | 北京 | 63.79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9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 | 63.78 | 行業(yè)特色研究型 | 中國一流大學 |
90 | 燕山大學 | 河北 | 63.77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90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 | 63.77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2 | 首都師范大學 | 北京 | 63.73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93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 | 63.66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93 | 浙江工業(yè)大學 | 浙江 | 63.66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95 | 華南農業(yè)大學 | 廣東 | 63.64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96 | 浙江師范大學 | 浙江 | 63.37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97 | 安徽大學 | 安徽 | 63.34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98 | 首都醫(yī)科大學 | 北京 | 63.32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9 | 江南大學 | 江蘇 | 63.31 | 區(qū)域特色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100 | 山西大學 | 山西 | 63.29 | 區(qū)域研究型 | 中國知名大學 |
北京大學簡介: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1] ,也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而建立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chuàng)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tǒng)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學制,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y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北京大學由教育部直屬,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 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九校聯(lián)盟及東亞研究型大學協(xié)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lián)盟、環(huán)太平洋大學聯(lián)盟、21世紀學術聯(lián)盟、東亞四大學論壇的重要成員。
清華大學簡介: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誕生于1911年,依托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而得名。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yǎng),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學校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lián)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6年遷回北京清華園原址。
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是九校聯(lián)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xié)會、環(huán)太平洋大學聯(lián)盟、清華—劍橋—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聯(lián)盟成員,中管副部級建制。
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2位共和國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14名兩彈一星獲得者、600余名院士從這里走出,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zhí)教,在長達百年的辦學歷史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深切影響著中國近現(xiàn)代發(fā)展進程,為社會繁榮、國家富強作出了廣闊遼遠、歷久彌新的重要貢獻,一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lián)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簡稱“復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為“九校聯(lián)盟”成員、東亞研究型大學協(xié)會成員、環(huán)太平洋大學協(xié)會成員、21世紀大學協(xié)會成員,是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全國重點大學。
復旦大學由原復旦大學、原上海醫(yī)科大學合并而成。原復旦大學創(chuàng)建于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chuàng)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學校內遷重慶北碚,并于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yī)科大學合并,成立新的復旦大學。
復旦師生謹記“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嚴守“文明、健康、團結、奮發(fā)”的校風,力行“刻苦、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學風,發(fā)場“愛國奉獻、學術獨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復旦精神,以服務國家為己任,以培養(yǎng)人才為根本,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為實現(xiàn)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看了盤點:2017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