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簡介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簡介
劉銘傳是清朝末年的人,他家住安徽省,是合肥縣人,他也是聞名的淮軍將領。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劉銘傳人物簡介
劉銘傳(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劉銘傳系貧農(nóng)、地方游勇出身,因協(xié)助平定太平天國、“捻亂”而投入湘軍、淮軍,轉(zhuǎn)而成為地方團練領袖,并開始接觸西學及洋務運動新知識分子,思想轉(zhuǎn)傾向改良主義;后又在抗法保臺一戰(zhàn)中聞名,成為著名的軍事將領,并因而介入臺灣建省與洋務運動,成為臺灣建省后首任巡撫,其治臺策略與理念,后來由日據(jù)時期臺灣總督府承續(xù),是推動臺灣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先驅(qū)者。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臺灣府為行省,命劉銘傳為巡撫,在位期間實施一系列舉措促進臺灣發(fā)展,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著有《大潛山房詩鈔》《劉壯肅公奏議》。
劉銘傳人物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劉銘傳,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鄉(xiāng)(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劉家世代務農(nóng),父劉惠,生6 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兒時患過天花,鄉(xiāng)里稱“劉六麻子”。劉銘傳11 歲時,父親病故,隨后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shù)厍嗄耆讼嗵幧鹾?。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團隊的糧食,被當?shù)赝梁牢耆?。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ldquo;你們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鄉(xiāng)民,否則,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見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狂笑道:“孺子還敢阻擋我嗎?”劉銘傳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跑回鄉(xiāng)里大呼:“某土豪給我殺死了,你們要保衛(wèi)家鄉(xiāng),就跟我來吧!”當即有數(shù)百名鄉(xiāng)里青年表示擁戴。劉銘傳便領著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圩筑寨,開始了團練生涯。
領銘字營
公元1862 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制,親到校場檢閱,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干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里敢戰(zhàn)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張樹聲的“樹字營”等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zhàn),先后占領杭頭和新場兩地,直迫南匯城下。此時,南匯太平軍守將吳建瀛和劉玉林發(fā)生動搖,通過當?shù)貓F練頭目前來“乞和”。因吳建瀛還有所猶豫,劉銘傳一面派部將前往劉玉林處聯(lián)絡勸降,一面與潘鼎新率部進逼城下,劉玉林乘機挾持吳建瀛出城投降。吳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劉銘傳以鄉(xiāng)情、高官厚祿相引誘,將吳部駐南匯太平軍1 萬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編為8 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于第二天乘勝攻占川沙。劉銘傳因此升游擊并獲賞戴花翎。
連戰(zhàn)連捷
淮軍在上海站穩(wěn)腳跟后,隨即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登岸后,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zhàn),被打潰。
后來,在由外國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zhèn)守使。隨后,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占太倉、昆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fā)起進攻,經(jīng)過一天巷戰(zhàn),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2 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公元1862 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zhàn)役,由于城內(nèi)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部淮軍數(shù)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jīng)過4個多月激戰(zhàn),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窜娙氤呛?,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攻下常州、蘇州以后,淮軍實力大為擴展,劉銘傳部已獨立成軍。轄有左、中、右3 軍,每軍6 營,共18 營,另有炮營1 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9000多人,洋槍4000多支,成為淮軍中的勁旅。公元1863年(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由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后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復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洪仁、洪天貴福輾轉(zhuǎn)至江西,先后被俘殉難。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28 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鎮(zhèn)壓捻軍
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國藩督師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精銳騎兵尾隨捻軍左奔右突,疲于奔命。銘軍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僧格林沁部1.1萬多人馬被捻軍全殲,僧格林沁斃命。清廷聞訊震怒,嚴旨申飭曾國藩,給劉銘傳以革職留任的處分。十一月,劉銘傳尾追捻軍,沖過周家口,強渡沙河,在宏濟橋與捻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遭遇,銘軍憑借洋炮隊火力,殺傷捻軍甚眾,于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復原職。九月,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沖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zhàn)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
李鴻章趁機擴充淮軍,由4萬人擴展到7萬人,銘軍馬營增加尤為迅速,在淮軍28個馬營7000多匹戰(zhàn)馬中,約有13營3500多匹隸屬銘軍。銘軍負責追剿東捻軍,歷時三載,最后在楊州瓦窯鋪將東捻軍戰(zhàn)敗。清廷授予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賞給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劉銘傳以封賞太少,告積勞成疾不能坐騎為由,請假回鄉(xiāng)養(yǎng)病。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wèi)。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后與之決戰(zhàn),致西捻軍全軍覆沒。劉銘傳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
失意閑居
隨后赴陜甘,配合左宗棠鎮(zhèn)壓回民叛亂。至陜甘后,劉銘傳頭傷后遺癥復發(fā),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陜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yǎng)。此時銘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tǒng)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fā)生嘩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志更堅,即在家鄉(xiāng)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xiāng)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
保衛(wèi)基隆港
劉銘傳閑居十幾年中,國事日益衰敗,外患也日益嚴重,在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1883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已解甲歸田,在鄉(xiāng)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1884年六月,法國侵略者把戰(zhàn)火燒到臺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zhàn)。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劉銘傳于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臺,檢查軍事設施,并增筑炮臺、護營,加強臺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1884-1885年的中法戰(zhàn)爭,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zhàn)火擴大到福建臺灣沿海,有陸戰(zhàn)和海戰(zhàn)兩個戰(zhàn)場,尤以臺灣陸戰(zhàn)最為激烈。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于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臺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臺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shù)處炮壘及營房,守軍于死傷十余人后向內(nèi)地撤退。法軍登陸,占領基隆港,將港內(nèi)各種設施和炮臺進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zhàn)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并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tǒng)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jīng)過幾小時的激戰(zhàn),法軍傷亡100余人,狼狽逃回軍艦,侵占基隆的計劃破產(chǎn)了。法軍侵犯基隆首戰(zhàn)即告失敗,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于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于23日下午發(fā)動突然襲擊,把南洋水師所有戰(zhàn)艦全部擊沉,然后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臺。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臺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臺。孤拔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
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qū)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tǒng)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臺北,滬尾重于基隆,于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占領基隆后,于8日又對滬尾發(fā)起進攻。利士比以戰(zhàn)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jù)點,然后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于陸戰(zhàn),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tǒng)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zhàn)。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zhàn)中,守軍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展開近戰(zhàn),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后,法軍彈藥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zhàn)斗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余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余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zhàn)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zhàn)突然發(fā)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zhàn)是難以補救的。”
自此以后,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fā)動進攻了。法國新的和議條件,其中一條是法國占領基隆、淡水作為可以接受第三者調(diào)停的先決條件。由于淡水大捷,清政府斷然拒絕這樣的條件。為了挽救進攻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國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鎖臺灣。法軍的封鎖使臺灣對外貿(mào)易交通中斷,生產(chǎn)停滯,糧餉支絀。但在這種情況下,全臺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許多大陸大小船只,不顧風浪和被截捕的危險,采取夜航、偷渡或在東南部海岸登陸等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60門鋼炮、9000支步槍、200萬發(fā)彈藥、40只魚雷和10萬兩餉銀安全運到臺灣。沿海地方當局也紛紛“協(xié)餉饋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云南廣西兩省軍隊也相機向安南邊境的法軍陣地進攻,以為牽制。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臺灣終于度過了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jīng)濟危機,使敵人的封鎖計劃完全破產(chǎn)。法軍自淡水慘敗后,即集中注意力于基隆。
從11月以來,雙方?jīng)_突時斷時續(xù)。1885年1月以后,戰(zhàn)斗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派出精銳1300余名猛撲月眉山,5日又出動2000名直攻戲臺山。守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區(qū)悉為敵所占據(jù)。兩軍隔河對峙,直至戰(zhàn)爭結束。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局促于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jīng)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于3月29日向澎湖發(fā)起進攻,31日占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zhèn)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nèi)閣倒臺,中國占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銷對于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占臺灣的戰(zhàn)爭以失敗而告結束。
督辦臺灣
公元1885 年(光緒十一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在臺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chuàng)辦電訊,改革郵政,發(fā)展航運事業(yè),促進臺灣貿(mào)易,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臺灣防務也日益鞏固。清廷加劉銘傳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公元1890 年(光緒十六年),劉銘傳因通商口岸稅務問題上與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事,遭到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和清廷的嚴厲申斥,憂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辭呈。次年清廷準其辭職。劉銘傳懷著憂郁之心乘船離開他苦心經(jīng)營7 年之久的寶島。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軍潰敗,清廷令劉銘傳出山,劉因病重辭命。不久,《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創(chuàng)置的臺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郁結,口吐鮮血,于光緒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劉新圩病逝。贈太子太保,謚壯肅。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故居原建有房屋數(shù)百間,是合肥郊縣當時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私家圩宅,原建筑現(xiàn)多數(shù)不存。故居四周清雅靜穆,風景怡人,現(xiàn)仍有當年劉銘傳親手栽植的廣玉蘭,雖經(jīng)百年滄桑,至今仍高大挺拔,香飄四方。據(jù)說,廣玉蘭是慈禧太后賜給淮軍的,后來被劉銘傳等淮軍將領帶回合肥栽種。廣玉蘭如今已成合肥市的市樹。
四周筑有內(nèi)外兩道深深的壕溝,壕溝內(nèi)的水是從大潛山引來的金河水。四周的圍墻用石頭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橋(現(xiàn)已改建為石橋)。各橋分別有兩層門樓七間,舊時住有兵勇保護圩子。
過外吊橋進圩,便是內(nèi)壕溝,再是吊橋和門樓。進入內(nèi)壕溝,才是劉銘傳家族居住的內(nèi)宅。正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的天井院是回廊包廂,第三進為兩層堂樓,主要為女眷居所,正廳大門面對外壕溝的月牙塘,月牙塘的兩尖角內(nèi)弦是一個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正大廳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樓,三間兩層,小巧玲瓏,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正大廳北面又有一座兩層五間的“鋼叉樓”。據(jù)說,故居的對面大潛山側(cè)有一“老虎洞”,故而特建“鋼叉樓”用于“壓邪鎮(zhèn)圩”。
劉銘傳人物評價
曾國藩對李鴻章評價劉銘傳:“臉上有麻者帥才也!”
臺灣被日本占據(jù)后,林朝棟仍然穿華裝不歸日,說:“吾不忍負劉公也!”
臺灣學者稱劉銘傳為“理臺政治家第一人,其功業(yè)足與臺灣垂不朽矣”!有學者稱他為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
趙爾巽在《清史稿》評價劉銘傳:“劉銘傳才氣無雙,不居人下,故易退難進。守臺治臺,自有建樹。”
連橫《臺灣通史》評價劉銘傳“溯其功業(yè),足與臺灣不朽”,“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臺省,實創(chuàng)中國未有之奇”。“臺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久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
戴逸認為:“洋務派是19世紀下半葉中國早期改革舞臺上眾多派別里的主流派,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是實力最強的一個,而劉銘傳在臺灣興辦洋務則成效最大最成功。”
看過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簡介的人還看了:
1.劉銘傳的人物生平
2.葉志超后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