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教育理念 最不能忘記的5點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擁有的一種對子孫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國為最有特色。我們教育的最高目標(biāo)就是尊重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快樂、成長。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下關(guān)于中國式家教重要的五點。
從小孩子的家教開始
1. 家教的目的在于明辨是非
孩子學(xué)會說話后,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媽媽(爸爸),這個是什么?”“XXX在干什么呀?”。父母在給孩子解釋“是什么”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給孩子立規(guī)矩,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家教即是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在大是大非上有基本的判斷。
歷史上這樣做的父母很多,比如王守仁(別號陽明)的父親王華。
《王守仁評傳》里說“王華為人仁恕坦直,平生無矯言偽行,對人無尊卑貴賤,一視同仁,凡談笑言議,皆由衷而發(fā)。有急難來相求的,則極力幫助救濟。而對別人的過惡,則直言規(guī)勸,不肯護短。又很孝順,對父親竹軒公及母親岑太夫人,不因色衰年老而嫌棄,照顧周到。岑氏百歲時,王華亦年逾七十,卻朝夕如童子侍奉左右,未嘗懈怠。”對于王華的這些行為,人們都稱不絕口。
在父親多年教導(dǎo)下,王陽明不僅飽讀詩書,學(xué)識淵博,更明辨是非,懂得做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猶豫,即使被貶,也依舊踐行著他的理想——做個圣賢人。
2. 孩子的自省遠比苛責(zé)重要
有一位媽媽下班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家的一個古董花瓶破了一大塊,跟之前不一樣了,一看就是用膠水粘上的。
這位媽媽知道肯定是自家的孩子干的。于是,她把她家“熊孩子”叫到跟前來,說:“今天,這花瓶怎么不一樣了?”然后,小男孩回答說:“您回來前,有一只野貓從窗戶進來,然后把花瓶打了。后來,我把破的地方給粘上了。”事實上,是因為小男孩在家打球,把花瓶給打破了。
然后他的媽媽看著他,說:“那媽媽今天要表揚你。第一,我要表揚一下你的想象力。因為你給我成功杜撰了一只會飛的野貓。我確認我上班前,把門窗都關(guān)好了。”然后小孩特別不好意思,他知道媽媽已經(jīng)在批評他撒謊了。
媽媽接著說:“第二,我要表揚你,雖然是用粘紙的膠水把花瓶粘上了,但是你的動手能力還是不錯的。這個周末,媽媽帶你一起去藝術(shù)家那兒,看看真正的修復(fù)能不能把花瓶修得更好一點。”
這個時候,那個小男孩流淚了,說:“媽媽我錯了,是我打的。”
他媽媽說:“第三,我更要表揚你,因為你已經(jīng)認錯了。那我們就等著一起去看修復(fù)這個花瓶吧。”
這個故事很典型。一個熊孩子犯了錯誤,不僅打破了花瓶,還撒謊。這位媽媽并沒有直接上來就責(zé)罵孩子,質(zhì)問他為什么說謊,而是用鼓勵的方式,教育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一開始就說“我確認我上班前,把門窗都關(guān)好了”,這一句就足夠讓一個孩子知道自己錯了,無需特意指明孩子的錯誤。
家長對孩子不能一味地放任不管,也不能一味地打罵。你認為你打了他罵了他,他就明白自己錯在哪,就一定會改嗎?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
孩子是不是一個熊孩子,取決于有什么樣的家長。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遠比苛責(zé)重要。
3.不能忽視生活技能培養(yǎng)
家教,除了要讓孩子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也要使孩子能夠自食其力,擁有生活技能。
我國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奄奄一息的時候,他的孩子們都在床榻前哭著,等待父親的遺訓(xùn)。鄭板橋看著眼前自己最最寵愛的小兒子,這個從小跟他舞文弄墨,受盡詩書濡染,天資聰穎的孩子,無法放心離開。他看著小兒子,小兒子問道:“需要我做什么?”鄭板橋用盡全身的力氣,跟小兒子說:“為父想吃一口你蒸的饃。”
于是,小兒子趕緊下廚房,準(zhǔn)備蒸饃,可他進廚房后慌了手腳。家人這才發(fā)現(xiàn),能夠在書齋里寫一筆漂亮字的人,竟不知道和面、蒸饃。
這位小兒子內(nèi)心很焦急,在廚房里特別崩潰。鄭板橋奄奄一息地在床上等著,心里想著臨死前能不能吃上這個孩子蒸的饃,這孩子能不能讓我放心地走。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那真的是你需要的嗎?名和利真的能幫孩子一生嗎?如果自己生活的能力都沒有,他將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呢?
4. 尊重孩子的天性
于丹著有《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等作品,在一次講座中,于丹分享到:
很多人問我,你這么主張尊重孩子,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詩詞嗎?我說我當(dāng)然教??晌也皇亲屗址旁诒澈笠槐菊?jīng)地背誦,而是她在踩著滑板車跑時,我們倆大聲地背誦;是她在浴缸里泡著、打著水花時,突然饒有興趣地提議說:“媽媽,我們背首詩吧!”
她背詩,我從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使用詩詞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了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她背詩居然能“活學(xué)活用”!
后來她竟然開始給人講詩了。“為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呢?因為地震太厲害了,大家很傷心。”聽著她這個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沒有辦法糾正她。她3歲時在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慘景,4歲時看到玉樹地震,后來她又看到日本海嘯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種苦難。所以我想,那就讓她這樣解讀吧,長大了老師會給她講“安史之亂”的。
女兒從小就在解構(gòu)經(jīng)典。但是我沒有糾正過她一次,因為我覺得,她可以胡說八道的年華還有多少呢?我很留戀她可以胡說八道的自由。這樣等他們長大了,還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規(guī)的思維能力。
5. 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的身教最關(guān)鍵
“大司馬”陶侃,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家家境貧寒,陶母非官宦人家出身,雖沒讀過什么書,但卻極為重視陶侃的家教。
一次,鄱陽郡的孝廉范逵途經(jīng)陶侃家。時值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陶母便剪下自己的長發(fā)做成假發(fā)賣給別人,換得酒菜。吃晚飯時,擺上換來的酒菜,客人暢飲極歡,連仆從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陶母雖然不是一個知識淵博之人,但她的待客之道給陶侃樹立了榜樣,使陶侃能夠在日后為官的日子中,仍真誠待友。
教育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