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升初新形勢,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為了均衡教育資源,北京市和各個區(qū)教委都陸續(xù)出臺政策,對升學渠道進行了調(diào)整。
什么是均衡?派位。各區(qū)都以“學區(qū)派位”“多校劃片”等形式實現(xiàn)派位。派位的隨機性,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教育公平。
但是派位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好學生可能上課吃不飽,依靠補課班“加餐”;而程度不是很好的學生可能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同樣依靠補課上“二號初中”。促進了教育公平的反面就是學生與老師不能各得其所,很難實現(xiàn)因材施教。
就算在海淀區(qū)也有過半的孩子是通過最終大派位入學,其他區(qū)更是80-90%的孩子通過大派位上學。小升初的核心是努力把握派位以外的少量機會,同時積累實力,初中進入實驗班。那么現(xiàn)在北京小升初形勢如何呢?整個19年的小升初形勢兩大特點就是:名額縮減、機會受限。
一、北京小升初形勢
1.名額縮減
特長生取消和公辦寄宿挨刀是名額縮減的具體表現(xiàn)。
政策中明確指出,18年各區(qū)的特長生名額會控制在4%以內(nèi),18年海淀區(qū)共招收了1025個特長生,而19年特長生將全面取消,以上全部歸零。政策說改就改,可是那些為了升學學習特長的孩子卻犯了難。想要放棄卻舍不得沉沒成本,這么多年白學了??梢抢^續(xù)學習特長的話,對于升學卻完全沒用,反而擠占了六年級關鍵的學習時間。
實際上學校對于特長生還是有需求的,但是在特長生政策被砍之后,學校如何去招收這類學生暫時沒定。個人認為還是會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但是對學籍戶籍甚至是學區(qū)的要求可能會提出來,利用登記入學和寄宿進入也不是不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關系+真特長”一定是主流了。
特長生被取消意味著一些“安排”到特長生里的名額會全面進入公辦寄宿,而壞消息是公辦寄宿的名額會進一步縮減。以海淀為例,17年總共1742個寄宿招生名額,18年下降到了1400個名額,整體減少了20%。朝陽整體上也減少了33%。今年預計還會繼續(xù)下降。如果想要拼爹上岸,爹要越來越強。
過去各個學校以招收寄宿生為名義的DZ競爭本就激烈,再加上公辦寄宿名額大幅減少和拼爹戰(zhàn)場轉移,上岸只會難上加難。孩子想要被點,對硬實力的要求高了許多。
過去各個學校以招收寄宿生為名義的DZ競爭本就激烈,再加上公辦寄宿名額大幅減少和拼爹戰(zhàn)場轉移,上岸只會難上加難。孩子想要被點,對硬實力的要求高了許多。
政策必然是向著全面大派位走的,曾經(jīng)孩子比的是誰手上“票”多,誰被學校錄取的多,現(xiàn)在,只要孩子可以不派位入學,基本上就算贏家了,大派位中無法避免每個學區(qū)大量名額都是普通學校的事實,搖號勝出率極低。
2.機會受限
所謂機會,就是跨區(qū)和擇校兩件事。
通過跨區(qū)可以實現(xiàn)學籍轉移,獲得對應區(qū)優(yōu)質的高中教育資源。能夠實現(xiàn)跨區(qū)的學校有兩類:全市招生的公辦校和民辦校。
公辦學校也就海淀區(qū)和朝陽區(qū)還有那么一小撮機會,其他城區(qū)的機會基本都非常稀有了。全市招生的項目如RDZP對孩子要求非常高,是家長強求不來的;部分特色校教育資源非常優(yōu)質,值得家長考慮。
比起公辦校,民辦校才是孩子們實現(xiàn)跨區(qū)的主要競爭戰(zhàn)場。原則上民辦校招收孩子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在新政策下,政策要求民辦校優(yōu)先招收本區(qū)學生。想要實現(xiàn)跨區(qū),對孩子的要求更加嚴格。一所區(qū)內(nèi)的房子很可能成為制勝民辦校的關鍵點。民辦學校的機會還存在,但2019年升學對于民辦的政策走向沒有完全落地,還要等消息。
除了跨區(qū),還有一個機會是擇校:選擇優(yōu)質初中,讓孩子在中考中領先在起跑線上。過去的孩子想要實現(xiàn)擇校,靠的是選拔性考試。在政策提出“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通過組織考試、校外培訓班、各類競賽等方式選拔學生”之后,如何擇校成了一個大問題。
學校自己也是不能考試的,各個學校迫不得已通過面試和體驗活動來考察孩子的綜合能力,結合簡歷來做篩選。在綜合能力在短期內(nèi)無法快速提升的前提下,一份盡善盡美的簡歷是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各類機構組織的考試都被叫停,華杯也杳無音訊。在明面上的YCB是否能夠起到應有的效果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家長們的簡歷難題從“太多了不知道寫啥”,到現(xiàn)在“沒啥可寫的”,出路在哪里?
二、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提起小升初的心情,過去幾年的家長“焦慮”,而今年的家長想的是:“迷茫”。
特長生被砍,寄宿名額縮減,學校不能考試,BS全面叫停……往年的經(jīng)驗很可能不再適用了,準備了多年的途徑也被截斷。今年BDF的活動遙遙無期,而明年開放日集中的日子里又能放出多少機會?
對于相當一部分普娃而言,能做的只有登記入學。登記入學是推優(yōu)的一個過渡政策,只不過各個水平的孩子都能參加。甭管能不能上,在登記入學的第一志愿中填上人大附中,也算是走了小升初這一遭。
每年五月份的登記入學,各大公立校都會放出一小部分名額,通過填報志愿搖號錄取。填報登記入學是一個反人性的過程,登記入學的錄取基本只看第一志愿,一個勁兒奔著好學校去基本錄不上。
舉個例子,A校收80個人,有300個人第一志愿填報A校,搖出80個人就能進A校,其他220個人就錄不上。如果報名的學校不是很熱門,第一志愿的孩子不超過招生計劃,那么就可以全部錄取。
所以登記入學就是在學校檔次和錄取概率之間做一個抉擇,好學校錄取率可能1%不到,區(qū)重點在4%左右。如果把寶押中了比派位校好一些的學校,也算是成功。
孩子不夠牛,公辦校考不上;面試沒發(fā)揮好,民辦校拿不到票;登記入學運氣一般,也沒登上去。從嚴格的政策中殺出一條血路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努力了大半年,等待著家長的可能只有派位。
其實如小石頭描述的普娃的經(jīng)歷并不能算是失敗的小升初,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是這么升學的,你們也只是沒有贏,但不至于輸了。不過,當必須面對派位的時候,我們就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你家的學區(qū)房好不好?因為各個學區(qū)的學校實力總是不同的。
如果你很早就可以意識到自己家的學區(qū)房很差,這就意味著即使一路心安理得的派位孩子也是處處劣勢。在這種條件下,努努力,試試性價比比較高的優(yōu)質民辦,試試少量的公辦機會總是好的,就算不成功,最后也要派位。但努力的過程和學到的知識不會沒作用,未來去了普校能輕松上實驗班,中考殺回來,也不是壞事。
畢竟,在中考之前,普校孩子都是有機會的,一旦你進入了普通或者較差的高中,高考這個事兒,基本就沒什么機會了。
三、家長何去何從?
北京的小升初比高考都難,這話一點不假。
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言——北京小升初能進入RDF比考清北都困難。在信息高度不對稱,機會高度不透明的市場環(huán)境下,升學注定是這個樣子。
國家的大政策又是構建最公平的大鍋飯教育,那些重視教育希望給孩子更多優(yōu)質資源的學校和家長,必然要有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覺悟,現(xiàn)在整治學校,整治課外機構,整治超綱,整治升學,那些希望孩子更過人一等的需求,自然會顯得格格不入。
要么你妥協(xié),認同讓孩子快樂成長,別當那個無畏的戰(zhàn)神,就老老實實、平平凡凡;要么你就要有孤獨奮戰(zhàn)的勇氣和決心。
總的來講,做到這些事兒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有一個好的升學:
1.父母有良好的關注升學信息的習慣,占精力的20%;
2.父母把對孩子50%以上的精力放在習慣培養(yǎng)、學習提升上,放在成長和收獲上;
3、其他精力來照顧孩子的其他需求;
4、根據(jù)孩子情況和掌握的信息,多方考證給孩子一個更明確的規(guī)劃;
5、一家人必須目標一致,絕對不能內(nèi)斗,內(nèi)斗的1-4做得再好也白搭。
一定要堅信一個事兒:就算是努力了一段沒能達成目標,但學到的東西,積累的習慣終究是有用的。升學之路還有好長,小升初不如意,還有中考呢,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