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讀后感
《人工智能》讀后感
關于機器能否擁有意識這個論題,其實是關于意識的本質的討論,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人工智能》讀后感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人工智能》讀后感篇一
關于機器能否擁有意識這個論題,其實是關于意識的本質的討論,但目前對于意識,人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二元論認為,意識是非物質的思維所具有的屬性,而思維跟物質的大腦是相互獨立的,機器不可能具有意識,除非它可以得到一個非物質的思維,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機器永遠不可能有意識。
還有一些看法認為思維產生于大腦,大腦是一臺數字計算機,而思維是一個計算機程序,這個理論又分為“強人工智慧”與“弱人工智慧”。根據“強人工智慧”,一臺計算機只要有了正確的程序就可以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與思維;而“弱人工智慧”理論,則認為計算機可以模擬人的思維,它們可以模擬一系列的思維過程,如思考、決策等。但是,不管它們做得多么出色,它們都不能創(chuàng)造真正的思維或者真正的意識,而只能做到“看起來像”有意識一樣。意識尚未被定義,我們也沒有鑒別意識的手段,所以更談不上人工意識能否存在了。與其讓這些巨大的難題擋住我們的去路,還不如加緊工作,看看我們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像絕大多數機器人學家正在做的那樣。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更好、更聰明的機器將不斷出現,而關于它們是否擁有意識的討論也會繼續(xù)下去,對于人工意識的探索最終甚至有可能幫助我們理解意識本身的性質。 拋開這些問題,回到電影本身,斯皮爾伯格的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將科幻與倫理結合在一起,他對人工智能的未來作了一個深刻且悲觀的預言。
“人工智慧”旨在用計算機來模擬思維,從而復制思維,產生智慧行為,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計算機或者機器人也會產生同人類一樣的情感呢,如果機器擁有人類同等的智慧,人類會不會與機器發(fā)生情感、人類與機器人如何相處,這就涉及一些倫理道德等社會性的問題。影片中,人類對劣等機器人的獵殺充滿了不人道。影片在此表現出一種荒誕的意味:人不像人,機器人才像人,擁有人性情感的他們不會對人類的暴虐熟視無睹,這場激戰(zhàn)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被兩千年的沉睡一筆帶過,但結局我們看到了,人類作為一個滅絕的物種被緬懷。當機器具有了人類的意識和思維,它們會愛,就會恨,會服從,就會反抗。如果機器人的智慧太高以至于超過了人類的智慧,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它們就很有可能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者,人類感受到生存受到威脅后,影片中的行為就不足為奇。有關于這個憂慮,我從相關書籍中了解到這樣一點:“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慧,更不會超過人的智慧”。
“機器思維”同人類思維的本質區(qū)別:
1.人工智慧純系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人類智能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過程。
2.人工智慧沒有社會性。
3.人工智慧沒有人類的意識所特有的能動的創(chuàng)造能力。
4.兩者總是人腦的思維在前,電腦的功能在后。 如果是這樣,那么我的擔心就純屬多余了。目前人類對人的智慧的研究尚且有局限,機器人的智慧程度自然不敢企及,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會有怎樣的奇跡發(fā)生我們也無從得知,人工智慧是否能超越人的智慧,現在還是一個遙遠的、不可知的問題。所以,同樣不確定的還有影片對未來的預言。
最后一點,正如影片開頭告訴我們的那樣,人類將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生存環(huán)境,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海平面的上升……誰也不能保證不會有世界末日的那一天,當人類已經無法適應環(huán)境,依照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被淘汰從而導致滅絕的將會是我們人類自己,而機器人將會因為極強的適應能力從而被環(huán)境選擇。假設我們能將記憶和思維植入機器人中,那么機器人是不是就具有了“人類生命的延續(xù)者”這一神圣的使命呢?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人工智能》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