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刺激政策
經濟刺激政策
經濟刺激政策,就是政府在短期內,用負債、用擴大的貨幣供應等一系列的方法來刺激經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經濟刺激政策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經濟刺激政策簡介
經濟刺激政策,就是政府在短期內,用負債、用擴大的貨幣供應等一系列的方法來刺激經濟。
經濟刺激政策的陷阱
經濟刺激方案的成功意義,既穩(wěn)定了中國經濟、鄰國經濟,也穩(wěn)定了全球經濟。隨后他指出了經濟刺激方案的幾個方向性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刺激方案的時間。方案實施時間太短不能達到效果,但如果實施時間太久,恰恰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會把后面提及的具體的陷阱和問題進一步加劇。
第二個陷阱,是經濟刺激的方向。這種方向可能對GDP有貢獻,但卻沒有效益,并且沒有那么大的福利貢獻。
胡永泰以基礎設施投資舉例指出,這是目前中國政府投資的重要領域,但基礎設施投資的資本投資邊際生產率正在下降。日本在這方面曾經走過這樣的道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日本12歲以下小孩的數(shù)量在減少,日本卻建設了更多的小學,另外跨海大橋和農村高速公路的建設也并沒有那么多的車輛需求。中國可能會在經濟刺激的方向上遇到類似的瓶頸。
第三個陷阱,是經濟刺激工具的陷阱,比如有些刺激工具可以短期提高產能利用率,拉動經濟增長,但卻對長期的經濟增長有害。尤其是以國有企業(yè)來作為經濟刺激的執(zhí)行者。
然而中國在此輪經濟刺激中恰恰采取了膨脹國有部門的做法,甚至還推動國有企業(yè)收購私營企業(yè)。
胡永泰指出,每一家企業(yè)和每一項投資,應該是逐利的目的。但如果是行政命令,國有企業(yè)就會盲目投資,并不做風險評估。國有控股的銀行,也在行政命令之下發(fā)放貸款。這可以在短期推動需求,并推動經濟增長,但長遠地看,這是經濟刺激的陷阱。這種做法必須加以平衡,應該促進私營企業(yè)的擴張才對。
第四個陷阱,是貨幣信貸供應的加劇增長,這會帶來通脹和壞賬問題。
胡永泰指出,中國2009年的貨幣信貸增長,在整個30年改革開放中都是非常獨特的,增長的規(guī)模巨大而且持續(xù)的時間很長,即便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也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而這肯定會在未來出現(xiàn)不良貸款。
也許可以說,美國、英國現(xiàn)在也在這么做,好像沒有出現(xiàn)負面影響,中國為什么不能這么做?但胡永泰認為,中國的貨幣擴張,與美國和英國的貨幣擴張是不一樣的。對于美國和英國來說,金融市場出現(xiàn)危機,是因為銀行系統(tǒng)資產負債表受到打壓,沒辦法再放貸,這是對供應方的震蕩。出現(xiàn)了負效應。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和英國進行的貨幣擴張,并不是直接去擴張貨幣信貸,而是為了去救市,去修補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而中國不是這樣,中國是直接推動支出。由于擴張的強度大、時間長,肯定會在中國出現(xiàn)不良貸款。
"不過真的如此,可能也不一定是壞事。下一輪不良資產的出現(xiàn),國家財政不會再出手相救,國有銀行將只能出賣股份來解決問題,而這可以進一步推動銀行股權的多元化。"胡永泰說。
對于未來中國宏觀政策的方向,胡永泰認為,中國有時候必須要接受暫時的經濟緩慢增長,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增長。
比如1997年至2002年,這六年時間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在9.8%以下,9.8%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但正是這段時間,中國通過涉及整個產業(yè)體系的國有企業(yè)改制,抓大放小,推動國有企業(yè)的產權改革,為經濟可持續(xù)增長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在具體政策上,胡永泰認為:一是應該推動更多的進口,借此改變目前中國資本輸出的現(xiàn)實。進口既可以是貨物進口,也可以是服務進口,比如支持更多的學生出國深造,推動人才體系建設等等。
二是推動農民工的創(chuàng)業(yè)。許多農民工都有工作的經驗,回到老家應該可以創(chuàng)業(yè),但前提是需要獲得資本。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推動土地政策的改變,使得農民可以用土地來抵押,獲得貸款創(chuàng)業(yè)。
三是推動新型城市化,目前政府政策是在鼓勵城市房地產業(yè),并希望以此來緩解危機,城市化應該提供更多的低成本的保障性住房。國內外經濟刺激計劃退出政策綜述。
經濟刺激政策的負面效應
國際金融危機已有一年多的時間,由于各國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已經顯現(xiàn),經濟下滑的趨勢得到遏制,世界經濟形勢已經得到改善,部分經濟數(shù)據(jù)的好轉,預示全球經濟毫無疑問的出現(xiàn)復蘇跡象。因此,許多國家尤其是經濟復蘇明顯的國家,如德國、法國等,均提出了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問題,這也是2009年9月底G20的每個成員或早或晚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那么,為什么在經濟出現(xiàn)復蘇跡象時經濟刺激計劃要退出?不退出后果是什么?
不可否認,各國的救市行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穩(wěn)定金融秩序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然而,從經濟刺激計劃的具體內容來看,為了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大部分國家的政策均存在很大的弊病,從而為經濟的后續(xù)發(fā)展埋下了隱患,這個"隱患"就是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和巨額的財政赤字。如果經濟刺激政策不及時的退出, "隱患"就會顯現(xiàn)成為經濟的"病患"。
(一)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菲利浦斯曲線"的理論分析指出,政府要想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和經濟增長的目標,通貨膨脹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代價。這正是當前各國政府挽救經濟的真實寫照。經濟增長引發(fā)通貨膨脹的具體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資的乘數(shù)--加速數(shù)效應。經濟體系中的投資可分為自發(fā)投資和引致投資,前者是與均衡增長相對應的投資,后者則是導致經濟失衡的投資,在加速數(shù)效應的作用下大規(guī)模引致投資容易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二是經濟結構中的瓶頸制約。經濟的快速增長將會帶動短缺生產部門的產品和勞務價格迅速上漲,從而引起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三是出口規(guī)模的擴張。采用出口導向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國家,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出口的快速上升,一方面擴大了總需求,另一方面在固定匯率下,出口收入增加國內貨幣供給,兩方面的共同作用刺激物價上漲;四是匯率的變化。當經濟增長本身是由擴張性貨幣政策啟動時,本國貨幣會隨之發(fā)生貶值,這就使得進口產品的國內價格上升,進而形成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五是通脹預期的作用。
根據(jù)IMF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09年6月份,G20成員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所承諾的各種經濟刺激措施涉及的資金總規(guī)模已經接近12萬億美元,這其中包括了擴張性貨幣政策和刺激性財政政策的各項內容。在危機高潮期,全球主要央行聯(lián)手大幅減低基準利率,美國、英國等國家貨幣當局更采取了不尋常的大規(guī)模的量化寬松政策,央行從最后貸款人轉變?yōu)榈谝毁J款人和唯一貸款人,向金融系統(tǒng)和實體經濟注入大量基礎貨幣。尤其是美聯(lián)儲一直致力于購買公債和抵押債券,導致其資產負債表規(guī)模超過2萬億美元,截至2009年9月30日,美聯(lián)儲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規(guī)模出現(xiàn)八周以來首度減少,但仍達2.14萬億美元。隨著危機緩和,經濟逐漸復蘇,一旦釋放出的流動性轉化為現(xiàn)實購買力,在中長期內將會引發(fā)新一輪的全球性通貨膨脹。21世紀初,格林斯潘的長期低利率政策促成了美國房地產的畸形繁榮,為本輪危機埋下種子,就是很好的例證。
目前,全球流動性的充裕已導致各國樓市回穩(wěn)、股市漲勢迅猛。通過這一點可以確定,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已經確立,而通貨預期必將加速通貨膨脹的到來。例如,美、歐、日各經濟體的股市,已較數(shù)月前低位反彈了30%以上;印度、俄羅斯股市反彈幅度更分別高達52%和106%。在實體經濟復蘇明顯滯后的情況下,流動性充裕以及與此相關的股市和初級產品價格過快上漲,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滯脹風險已不容小覷。從以往經驗來看,過剩的流動性,還會流入大宗商品,固定資產及原材料市場,造成該類資產的上漲,從而導致下游成品價格的上漲,最終導致物價的不斷上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還不容樂觀。一面是貨幣供應量大增,另一面是制造業(yè)不斷衰退,此消彼長,通貨膨脹率必將大幅飆升。
提出"拉弗曲線"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拉弗稱:"盡管深度衰退帶來的短期陣痛非常劇烈,但兩位數(shù)的通脹造成的長期后果才是毀滅性的。"在他看來,現(xiàn)在美國的通脹風險甚至較70年代危機時更高,當時美國通脹率一度接近15%。
(二)巨額的財政赤字
根據(jù)歷史經驗,赤字財政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抵御金融危機、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的羅斯福新政發(fā)生于1929-1933年經濟危機之后;日本政府在1973-1975年的經濟危機出現(xiàn)后,一改50年以來實行的"緊縮"性財政政策;20世紀7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普遍實施的"赤字財政--負債增長"戰(zhàn)略使該地區(qū)的大部分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當時的世界經濟衰退;面對自1997年下半年以來受到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也從1998年起實施了以擴大國債投資為重點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取得顯著成效。
此次金融危機也不例外。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各國都投入巨資穩(wěn)定金融市場,在創(chuàng)新多種信貸工具的基礎上,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向市場提供流動性,隨后又陸續(xù)出臺新的刺激計劃,巨額投入必然帶來財政壓力。僅美國而言,本財年財政赤字預計將達1.58萬億美元,約占GDP的13%;其他經濟體也面臨類似問題,歐盟規(guī)定各國財政赤字占當年GDP的比例不得超過3%,但如今已有多個成員國越過這條"紅線",英國2009年財政赤字將達到1910億英鎊,其他歐盟成員國2009年財政赤字將超過GDP的3%;而日本經濟刺激計劃的總支出規(guī)模達75萬億日元,已占到GDP的5%左右;據(jù)匯豐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預測,2010年歐元區(qū)公共債務占GDP比例將升至83%,預算赤字占比則將達到6%--7%。這兩個數(shù)字大大超過了歐盟規(guī)定的公共債務60%、財政赤字3%的上限。我國亦將2009年預算赤字初步定為9500億元,其中包括為地方代發(fā)的2000億元地方債,這是我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最高額度的財政赤字,占GDP總量的比重約為2.93%,直逼3%的警戒線。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對外債嚴重依賴,這種不平衡很可能會成為下次危機的種子。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預計,美國的債務占名義GDP的比重將在2011年達到70%,成為上世紀50年以來的最高值。亞洲國家也承認,如果其對美國的債權繼續(xù)增長,它們很可能會重復歐洲在30年前的命運,當時歐洲積聚了大量的美國債權并最后陷入通脹。
如此大規(guī)模赤字帶來的最大挑戰(zhàn)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可持續(xù)性問題。當前的金融危機過后,經濟可能仍將處于低水平增長,尤其是歐盟國家不可能長期靠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從短期來看,大規(guī)模發(fā)行國債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債市和資本市場資金,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長期更會影響資本形成和私人消費,從而削弱經濟增長的持久力。加之在當前條件下,財政赤字無法依靠加稅扭轉,只能憑借債支撐,沉重的公共債務必將推高長期利率,增加整體經濟運行的成本。而當中央銀行和商業(yè)銀行持有公債時,通過貨幣乘數(shù)進一步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經濟刺激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