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名家描寫夏天的散文名篇(2)
關(guān)于描寫夏天的散文名篇4:揚州的夏日
朱自清
揚州從隋煬帝以來,是詩人文士所稱道的地方;稱道的多了,稱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隨聲附和起來。直到現(xiàn)在,你若向人提起揚州這個名字,他會點頭或搖頭說“好地方!好地方!”特別是沒去過揚州而有念過唐詩的人,在他心里,揚州真象蜃樓海市一般美麗;他若念過《揚州畫舫錄》一類書,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個久住揚州像我的人,他卻沒有那么多美麗的幻想,他的憎惡也許掩住了他的愛好;他也許離開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說他想什么?女人;不錯,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現(xiàn)在的女人吧?--他只會想著揚州的夏日,雖然與女人仍然不無關(guān)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個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無水而南方有。誠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決了堤防,但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頤和園雖然有點兒水,但太平衍了,一覽而盡,船又那么笨頭笨腦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揚州的夏日,好處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稱為“瘦西湖”,這個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這樣俗”,老實說,我是不喜歡的。下船的地方便是護城河,曼衍開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這是你們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還有許多杈杈椏椏的支流。這條河其實也沒有頂大的好處,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靜,和別處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風(fēng)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橋;最遠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們是知道的,小金山卻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錯--可是我還不曾有過那樣福氣。“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這兒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個塔,和北海的一樣,據(jù)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鹽商們連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這個塔;但還有一樁,你們猜不著,是紅燒豬頭。夏天吃紅燒豬頭,在理論上也許不甚相宜;可是在實際上,揮汗吃著,倒也不壞的。五亭橋如名字所示,是五個亭子的橋。橋是拱形,中一亭最高,兩邊四亭,參差相稱;最宜遠看,或看影子,也好。橋沒頗多,乘小船穿來穿去,另有風(fēng)味。平山堂在蜀岡上。登堂可見江南諸山淡淡的輪廓;“山色有無中”一句話,我看是恰到好處,并不算錯。這里游人較少,閑坐在山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閑寂勝。從天寧門或北門下船,蜿蜓的城墻,在水里倒映著蒼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撐過去,岸上的喧擾象沒有似的。
船有三種:大船專供宴游之用,可以挾妓或打牌。小時候常跟了父親去,在船里聽著謀得利洋行的唱片?,F(xiàn)在這樣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劃子”,真象一瓣西瓜,由一個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撐著。乘的人多了,便可雇兩只,前后用小凳子跨著: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來又有一種“洋劃”,比大船小,比“小劃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劃”漸漸地多,大船漸漸地少,然而“小劃子”總是有人要的。這不獨因為價錢最賤,也因為它的伶俐。一個人坐在船中,讓一個人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撐著,可是一首唐詩,或一幅山水畫。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撐船,也非“小劃子”不行。“小劃子”雖然便宜,卻也有些分別。譬如說,你們也可想到的,女人撐船總要貴些;姑娘撐的自然更要貴了。這些撐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說過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們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據(jù)說以亂頭粗服,風(fēng)趣天然為勝;中年而有風(fēng)趣,也仍然算好??墒瞧鸪踉欠陥鲎鲬颍蛏胁粋?以后居然有了價格,便覺意味索然了。
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船行過時,茶客與乘客可以隨便招呼說話。船上人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一壺茶,或一兩種“小籠點心”,在河中喝著,吃著,談著?;貋頃r再將茶壺和所謂小籠,連價款一并交給茶館中人。撐船的都與茶館相熟,他們不怕你白吃。揚州的小籠點心實在不錯:我離開揚州,也走過七八處大大小小的地方,還沒有吃過那樣好的點心;這其實是值得惦記的。茶館的地方大致總好,名字也頗有好的。如得影廊,綠楊樹,紅葉山莊,都是到現(xiàn)在還記得的。綠楊村的幌子,掛在綠楊樹上,隨風(fēng)飄展,使人到現(xiàn)在還記得的。“綠楊城郭是揚州”的名句。里面還有小池,叢竹,茅亭,景物最幽。這一帶的茶館布置都歷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
“下河”總是下午。傍晚回來,在暮靄朦朧中上了岸,將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搖著扇子;這樣進了北門或天寧門走回家中。這時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閑”那一句詩了。
作者簡介:朱自清,字佩弦,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綠》、《春》、《背影》《池塘月色》等,曾任清華大學(xué)、西南聯(lián)大教授。
關(guān)于描寫夏天的散文名篇5:故都消夏閑記
張向天
清閑的故都,在夏天更顯也她身姿的輕寂,雖然是遍城蟬聲,啞啞鴉啼,但是仍然沒有破壞了清寂故城的靜寂沉默。筆者在北平只有五個年頭的寄貿(mào),住遍城內(nèi)廂外,東城西城等等地方,總覺得故都確有一種不可形容的閑雅宜人處。譬喻說住在西城,有積水潭、后海等去處,什剎海尤其著稱,住在東城,離中山公園、中南海等處又近,住城外有西山、香山、圓明園可玩,這些都是故都平民的消夏盛地,不過只有西山和香山算是專為另外一種人士所特有的罷了。
如果分開來說,只論故都的平民在炎夏時日所欣喜忘暑的地方,也就是以上所舉的地方。什剎海、積水潭、后海等地都在西城,游人眾多的時期是由六月中旬至九月初,每日由中午以后,以上各地就漸漸滿了歇夏避暑的平民游客。什剎海是單單在眾水環(huán)夾的一塊土股上,占據(jù)了一個狹上面積,上面搭好了席棚,滿布著吃食攤、茶館、說書唱戲等玩樂場。當(dāng)下午二三點時刻,紅男綠女游人漸多,你擁我擠,頓成繁榮世界。土股四圍是水,是柳,水上鋪著荷葉,伸出荷花,晚風(fēng)送過來,游人在擁擠中,也就記憶了炎暑。常是有一家老小的結(jié)隊出游,坐茶館,聽大姑娘說書,跑跑停停,吃碗八寶蓮子粥,又嚼著新出水的白藕,喜喜笑笑,也倒有趣。
什剎海雖然是故都平民的消夏盛地,但從另方面看,那確又像是一個夏天晚集,商人小販均占一席地方,擺上紅綠線襪、女人用口等等。更有摔角、吞劍、打跟斗的賣力氣的江湖藝人,冒著暑天,在眾人面前做出一面難過痛苦一面向人乞錢的把戲。游客們有了這些消心歇念的玩意,他們更像是特別舒心地穩(wěn)坐在木凳上,一面搖著蕉扇,一面擲出“大枚”來報答所欣賞的玩意。
至于積水潭則完全是一年清幽雅靜之地,若不是所謂詩人騷客之流,真少有人有那樣的耐心,閑靜地高坐在積石之上靜觀麥浪,柳搖,魚游。原來積水潭是清西太后時候的玩樂池,潭上還有乾隆御筆題字的一所廟,廟在潭上,是石土積壘成的一所小山,山坡是層石為級,有大松古柳作蔽障。山下是水潭,有馬足似的形狀,又像是一所湖,水與故都的北海、什剎海、后海等相連。水作淺綠色,水中多是麥稻、荷、菱之屬,水邊盡是蘆葦、垂柳。從山石上坐下,下望全水潭,綠稻,荷葉,葦草,垂柳形成了一年奇雅的清涼勝境。遠望去像有霧,有煙,籠罩全水潭,野鳥在葦叢里吱喳,更裝點清趣。
坐在這里的人們,如果沒有甚么世外之思,脫塵之想就真不能耐得住,在這里閑守。這里既沒有玩樂場,更沒有冷食八寶粥的食物攤,穿紅掛綠的俗人怎又當(dāng)?shù)闷稹?/p>
此外的如北海公園、中山公園、中南海公園等等到底不能算是平民消夏地,因為那二十枚的門票限制,許多檢食省用的住戶小家,是隔在外面了。
以上不過只就故都的平民住戶而言,假使家屬中上,稍微有些“子兒”,也就不去什剎海或積水潭,他們的去處是城內(nèi)中南海游泳池,城外香山西山。
比起來說故都所有的各種階級人士的消夏方法,都與外地不同,在唱戲上有“京派”“海派”之分,在消夏的事上恐怕也是有如此的分別。通起來講,故都中下之家,在夏天的后半天,歇了工務(wù),在家里脫了衣褂,或者赤腳,赤膊,拿了一柄蕉葉扇,橫臥在一張放在庭前蔭下的涼竹奇上,或者口里還呷著熱香片龍井之類的茶,無思無慮地過了一個下午,直到?jīng)鲲L(fēng)吹來的晚夜,才返室入睡。這也是一種消夏方法。
稍微再講究些的,不過在全家老小,守在庭院蔭下竹椅上閑臥之余,有懂得會玩無線電的,便開了無線電,聽一聽甚么西單商場大面包的對口相聲,或是荀慧生的戲罷了。再好的才是全家老小,雇了幾輛洋車,拉向公園或什剎海、后海等地去尋找樂,消磨半個下午。以前所論的什剎海,或積水潭等地,雖然說是故都平民消夏地,比起來說已經(jīng)不是很“平民”的了。
看看那些守坐在摔角吞劍變戲法人的木凳子上的男人、婦女,呆呆地搖著蕉葉扇子,已經(jīng)不知是涼是熱了,一雙眼睛完全貫注在江湖藝人的動作上,這豈又是消夏?當(dāng)江湖藝人向觀眾打拱、打躬地要錢時候,只聽著那些江湖藝人一派地乞錢聲:“一站一立地太太老爺們!幫個錢緣!好財買臉的老爺們!”于是觀眾擲下錢去。其實故都人士,不論中、下,他們并沒有什么意思,或什么拿定的主意去消夏,說起來又不能不歸之于“北京人”的“講譜”了。他們都是“好財買臉”的人們,當(dāng)在說書場上擲下“一大枚”的時候,江湖藝人卻高聲地報著“賞二百!”旁邊多人便應(yīng)一聲:“謝——”。故都人士的消夏,大多是在與此類似的地方,既或在北海公園里,坐在“漪瀾堂”前的茶桌上,呷著“香片”,看著有錢之士,男人女人,在北海里劃著每一個鐘頭八角資的小船,心中羨煞,妒煞,這豈又是消夏?
但是故都里也真有消夏的人,譬喻說那些故都寓公、貴妾,再有就是化外之邦的洋人和族們,他們不止在城里舒適的家,并且遠在城外香山、西山等地,還設(shè)別墅,常是在家吃了早點乘了汽車,到香山別墅去吃特制的午飯。香山與西山自然是故都消夏的“最勝”之“勝”地了,如果較起什么剎海,那真有天上人間之別。那些乘了汽車兜風(fēng)避暑消夏的貴人高士們,才真是故都的消夏者。他們有的是來自南方熱地的,專以消夏為事的。
最值得紀(jì)的是故都中南海游泳池里的消夏客。最不作美的是北平古都只有這一所公共游泳池,而這所公共游泳池還是被當(dāng)?shù)毓俑垂艿脟谰o,專禁男女合泳。所苦的除了一些酷嗜游泳的男女青年以外,最苦的是游泳池的買賬老板,游客是激減了。雖然如此,當(dāng)門七月故都最炎熱的時候,游泳池里也是常告客滿的。因為是男女分游,所以客滿的時候多是在男人游水的時間。不過女人游水的時候,客滿的卻是游泳池四周擺好欣賞游女的茶座。無論是男游或女游,西洋人都是極少的,原來這個游泳池的水最不衛(wèi)生。
這或許是京派海派之不同罷,中南海游泳池的四圍滿擺著藤椅藤桌。茶役送水,送手巾,與付錢道賞的喊聲,常是比游泳池里的水聲為高為響,不知道的人,一定是以為游泳池是某一所茶館的附庸買賣。那些水中消夏客們呢,一面游水,又不時地穿著游泳衣服,跑上來,坐在自己的茶座上呷上幾杯熱茶,茶喝得夠數(shù)了,再跳下水去玩一玩。所以稱這些游客為故都的真正消夏客者,乃是這些游客不會游水的居大多數(shù)。常是在七月間天氣最熱的下午,游泳池最淺的地方,游客都是到了只許站著不能臥泳的擁擠程度。他們就是站著也甘心,因為他們確實不會游,也不想游,互相密密地排立著確實盡了消夏的目的。至于那些一身肥肉的中年人,立在游泳池湛水當(dāng)中,一面搖著蕉扇,一面掛著笑容,欣賞游泳池四圍的雜景,一立就是幾個鐘頭,他們又是真正消夏人中的佼佼者了呢。
故都夏天的炎熱,是隨著蟬聲而起衰的。在夏初,故都遍街廂,各處的樹上,都可有“知了”的鳴聲,七月最盛,天氣也頂熱。直到初秋,這些蟬聲顯得有些精疲力竭了,那也就是秋天的來臨。當(dāng)七月天氣最熱的時節(jié),故都的孩子們,專是用膠之類,放在竹竿一端上,用以粘取蟬。他們也常是在樹枝杈處,捉取蟬蛹,唱著一種兒歌。就是捉取一種叫水牛的,也是如此。他們常唱的一只兒歌:
水牛!水牛!先出脖子后出頭,你媽媽給你買燒羊脖子燒羊肉!
到底是北平的住戶,夏天多吃燒羊頭,他們的兒歌也是因此罷。
另外故都不有一種鳥,它是隨著夏天俱來的,有時在春季中末也有的,有人叫它杜鵑,或鷓鴣,但是真名還沒有人說定。它的鳴聲是“咕咕!咕咕!”四個音奏,兩個音段。故都孩子將它的鳴聲譯做:“光混好苦”四個字,仔細聽起來,真是一般無二。它的鳴聲在清晨最多,午間為次。它常是好繞住一個樹林區(qū),故都的什剎海及后海此鳥最多。夏去鳥也不見。
故都夏天確有另種味道,尤其住在故都胡同里的,午間天氣頂熱的時候,但是仍有肩商小販,吆喝著走入胡同。專賣兒童冷食的貨攤,敲著代表賣冷食、汽水、梨桃的鐵器,發(fā)出一種清冷的響聲。在黃昏里,有發(fā)胡蒼蒼的老者,守著柳樹,為群兒講述勝代盛事,以及“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的史事,感動了故都里幼小者的心弦。終日拉車的“雙足馬”,也卸了軛似的,坐在道旁石頭上,靜勻地呷茶。一直到螢火亂飛的黃昏過去,涼夜來臨,家家掩門睡去,胡同里還可聽見夜行人疾走的足音,飄繞著“我好比——”的顫巍巍的一聲京戲。柝聲響二遍之后,夏夜卻已經(jīng)是秋夜似的蕭殺了。
作者簡介:張向天,作家。已故。著有《魯迅舊詩箋注》、《衙前集》、《東北風(fēng)物漫憶》、《魯迅日記書信詩稿札記》等。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