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演講稿
心理健康演講稿
心理教育是關心人類心理生活的一種現(xiàn)代理念,是關于人類現(xiàn)代人性的一種新型教育,21世紀是一個需要心理教育和呼喚心理教育的時代。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演講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心理健康演講稿篇1
在座各位家長曾經都知曉這樣一句話,父母之愛子,為之計長遠,所謂遠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們今天為孩子努力的,是不是真正的幫助孩子建立了一個健全的美好的未來?
我聽到有的孩子學習很優(yōu)秀,但這樣的孩子,絕不是老師耳提面命的不斷提醒,父母不斷督促的結果,這樣的孩子首先有很好的觀察能力和聽課能力,并且能很好的控制和管理這種能力為聽課服務,這源于孩子有良好的注意集中能力,也就是做事情的專注能力,這樣的能力我們不能直接看到,但它是學習的最基本能力。
我看到有的孩子不僅學習好,而且學的很輕松,這樣的孩子一定有一套自己的學習辦法,他們做事學習有條有理,有計劃,有自己反省的能力,并且有自信懂得賞識自己。
作為心理工作者,我了解,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絕不會成長在一個每天充滿爭執(zhí),吵鬧,情緒化的家庭,這樣的孩子不僅有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更有好的學習情緒,他們不僅會學習,還會處理人際關系,他們和同學有好的交流,和老師關系和諧,和爸爸媽媽相處輕松。
我剛才說的為孩子計長遠,遠在我們要在家庭教育中改變教育觀念,適應今后社會發(fā)展要求,不僅看到眼前的成績,更看到培養(yǎng)學注意力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不僅知道讓孩子增加知識量的緊迫,更知道讓孩子愉快的學習,既要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的孩子沉默寡言,原來是因為媽媽一句無意的否定的話,心理調整后,孩子以后竟然成長為一位講師,有的孩子很情緒化,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來咨詢調整,原來父母就是很情緒化的,還有的孩子上課恍惚,跑神,你去了解,父母的異常嚴厲的學習政策讓孩子精神壓力太大而不能專注。還有孩子不能自己刷牙,穿衣,叛逆是因為父母干涉的太多而弱化了孩子本身的能力。還有好動多動的,以此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通過心理調整我們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溝通方法,幫助家長調整心態(tài)面對孩子。真正在親子教育中解放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認識培養(yǎng)最新的最科學的教育理念,就會正真的還孩子一個自由,從而使父母心態(tài)平和建立和諧的家庭,造福社會!
心理健康演講稿篇2
同學們: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專家斷言,從現(xiàn)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xù)而深刻的痛苦。從疾病發(fā)展史來看,人類已進入“心理疾病”時代。在自然災害多發(fā)、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心理危機是十分現(xiàn)實的威脅。“中國人所面臨的心理危機不容忽視。如果沒有恰當的心理疏導,短期的心理危機會演變成長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師楊宏飛這樣告誡道。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1993年就已預測:精神神經疾病占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比例,將從上世紀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占到第一位。
西班牙《薈萃》月刊7月號發(fā)表的文章說,人類進入精神疾病時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xiàn)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礙疾病今后幾年將大幅增加。世界衛(wèi)生組織自2001年以來已把關注精神疾病問題作為它的主要任務之一。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今后10~20年內,全球將有1/5的人罹患各種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項將源于心理因素。還有的統(tǒng)計結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殺傾向。
據天津精神衛(wèi)生國際論壇公布的數字,目前我國許多17歲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專家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醫(yī)院曾經對部分小學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5.1%的中小學生有抑郁心境,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并隨年齡的增長而明顯上升,面臨小學畢業(yè)和即將參加中考的孩子產生抑郁的比例最高。中華醫(yī)學會精神分會常務委員、天津市安定醫(yī)院馮志穎教授指出,現(xiàn)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稍S多孩子都認為,父母、老師、親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道道繩索、一座座大山。長期的壓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會進入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出現(xiàn)自卑自責、喪失學習興趣、思維聯(lián)想困難、精力食欲減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殺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情緒障礙、行為問題、人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幾種類型,這些問題正威脅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馮教授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家長能夠做到的就是給孩子減壓,同時接受一些“心理調養(yǎng)”方面的教育,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并進行疏導。他警告說,過大的學習壓力只能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更嚴重的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10萬大學生患抑郁癥。衛(wèi)生局健康播報:北京10萬大學生患抑郁癥。北京市衛(wèi)生局發(fā)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報稱,近期一項北京地區(qū)抑郁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有60萬人曾經或正在患抑郁癥,而在北京地區(qū)的大學生中,抑郁癥患者不少于10萬人。其中62.9%從未求診或接受治療。很多抑郁癥患者寧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視,結果延誤了治療,導致抑郁障礙更加嚴重。
(一)我國兒童心理存兩大缺陷
目前,我國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chuàng)造力低于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課題中引人注目的結論。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專家都對我國兒童心理與行為進行過不同方式的調查和測試,取得了上萬條數據。“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是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沈德立主持這項研究已達十年之久,出版相關專著300多萬字。沈德立說:“創(chuàng)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xiàn),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qū)。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大誤區(qū),正是這八個誤區(qū)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孩子包辦一切,且過分地關注孩子表面的東西,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給孩子搭建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二是使本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識。
學校、家庭教育的八個誤區(qū)
重成功輕失?。宏P注成功重于面對失敗(忽視了失敗對于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質輕精神:關注物質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忽視了高層次的精神領域的發(fā)展)
重結果輕過程:關注學習結果重于學習過程(忽視了成長和積累的過程)
重智商輕情商:關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忽視了情感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
重答案輕問題:關注‘是什么’重于‘為什么’(忽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重行為輕心理:關注外顯行為重于內隱心理(忽視內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輕個性:關注共性問題重于個性問題(忽視兒童的個性化表達)
重說教輕交流:關注單向說教重于雙向交流(忽視孩子的主體地位)
心理學家俞國良教授表達了與沈德立同樣的憂慮,并以他對世界各國兒童進行的比較調查結果提供佐證:一是目前我國兒童的運算能力在世界被調查國家中名列前茅,創(chuàng)造力卻位居其后;二是在我國,問及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時,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讓孩子幸福成長,而孩子卻回答:父母只關心我的“分數”。在問及老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時,95%的老師回答是愛。但只有5%的學生認為老師愛他們。
(二)學生存在的主要人格缺陷
中小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結構和教養(yǎng)方式,存在著一些共同的人格缺陷。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需對他們共同的人格缺陷進行了解和分析。
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堅信自己的判斷,往往不屑考慮別人的意見或做法,對自己不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日常處事唯我獨尊,很少顧及他人。自我中心本是幼兒階段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特點,進入童年期,隨著兒童認知水平和交際水平的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脫中心化,并且發(fā)展出良好的伙伴關系。但是,由于獨生子女獨特的家庭結構,他們從小沒有兄弟姐妹,一個人獨享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祖父母的溺愛,使得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強化而固著下來,成為一種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所有日常事務中,在與同學的交往中表現(xiàn)出自私和狹隘的弱點。如果不及時加以克服,輕則對今后的社會交往帶來不利影響,不能很好地適應現(xiàn)實生活,重則可能引發(fā)人際沖突,成為誘發(fā)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
2、自私利已。在現(xiàn)今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更看重實惠和物質利益,這種心態(tài)通過家長的和社會傳媒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錢放在首位,他們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對手,看到別人有困難,不愿伸手援助,還暗自得意,心里等著看別人的笑話。這樣的學生不愿幫助別人,什么也不愿與別人分享,長此以往將會失去朋友,別人也不愿與他溝通,有什么復習資料自然也不會與他共享,他當然也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3、缺乏同情心。同情心是保證人與人交往的感情基礎??鬃诱f:“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總是感到十分傷感。心理學認為同情是由真實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tài)所引起的與之一致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它使我們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與之同哀樂、同甘苦??晌覀兩磉叺牟糠趾⒆泳褪秩狈ν樾?。而有的同學總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犯錯批評的時候幸災樂禍,體育課上有一女同學在參加跑步時摔了一跤,臉上擦破了一塊,同學們都圍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們卻哈哈大笑,還一個勁地說:“活該。”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們故意引盲人到一個石頭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邊的同學都指責他們,可他倆卻笑著跑了。
分析以上這些孩子的行為,我們在氣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當今的世界仍存在著太多的苦難,我們的孩子們都不能去感受它,關注它,那么當苦難降臨到他們頭上時,他們又將如何去承受這一切呢?
4、心理脆弱。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動強度低,心理耐受力差,應對挫折的抵抗力較為薄弱,在面臨強大的精神刺激時往往難以承受,會誘發(fā)過度的應激反應。例如某少女因為同學的一句玩笑而耿耿于懷,誘發(fā)了精神分裂癥;某些學生因為老師的嚴厲批評而走上了輕生道路。究其原因,除了同學和老師的不當言行之外,更多的是這些同學的心理承受力太差,過分敏感,不能及時降解心理壓力,以致引發(fā)嚴重的心理障礙。我們不僅要問:面對風云變幻的世界,面對危機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靈又怎能抵御人生的風暴,抵達輝煌的巔峰呢?獨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成長過程中過多的溺愛和過少的競爭,剝奪了他們經受困難和挫折歷練的機會,他們就像生長在溫室里的鮮花,弱不禁風,難以承受風霜雨雪的考驗。
5、自制力差。自制力即心理自控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對個體而言,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行為的方式和思維的方向及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xiàn)的。自制力差的兒童,往往表現(xiàn)為情緒沖動、難于克制,不恰當的情感表達方式,注意力分散,行為過度和行為失當。如任其發(fā)展容易誘發(fā)多動傾向和品行問題,也會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尤其在人際交往中,自制力的缺乏會引發(fā)不應有的沖突。自制力的缺乏一方面與溺愛式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關,他們由于從小缺乏嚴格的約束,表現(xiàn)出行為控制的欠缺;另一方面,如果家長采用極端化的管教方式,也容易導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長的暴力行為也許無意中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一旦有機會,他就會把這種沖動行為發(fā)泄到其他人身上。
6、動機缺失。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對學習缺乏興趣,行為懶散,不能專注于學習活動,無法完成作業(yè),成績較差。無論教師和家長如何要求,都難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行為主義認為,人同動物一樣,會把在先前經驗中產生的無助感遷移和泛化到后來相似的情境中,而且通過觀察別人的反復受挫,自己也能“學會”這種無助感,這叫做“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動機缺失,實際上也是一種“習得性無助”。他們當初也跟其他同學一樣充滿熱情,但是由于學習上一時的失利(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沒有完成作業(yè)等),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應有的理解,相反卻遭到了斥責甚至體罰,這種情況反復出現(xiàn),就使其“學會”了挫敗和無助感,長此以往,必然使其喪失學習的動機和興趣,無助感的泛化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生活無力綜合征。
心理健康演講稿篇3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談談各位都很感興趣的話題《如何培養(yǎng)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這是清華大學電教中心給我出的題目。在《心理訪談》我們做了很多個案做了很多個別訪談,有孩子也有**,這些人的問題都從側面折射出來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
在《心理訪談》中我做個一個案子,一個先生已經三十五歲了,沒有正當職業(yè),每天就是上網、打麻將、去茶館,他已經結婚了,我問他“你太太肯嫁給你嗎?”他說是他媽給找的對象,他有一個已經六歲的小孩,我問他如何生活,他說他媽媽給他生活費。家長把一個幾斤重的孩子養(yǎng)成一個一米七幾的壯漢,還需要給他娶媳婦給他看孩子給他的家庭發(fā)工資,這個媽媽當得太冤了,但這個孩子覺得挺對的。后來他媽覺得不對,說“你這個兒子是不是有問題呀?”打電話找心理訪談專家,說她兒子賭博欠人十萬元錢賭債被人綁架了,綁架他兒子的人打電話讓她還錢,如果不還錢就跺掉她兒子一條胳膊或一條腿,她一害怕就把錢還上了。可還完錢之后覺得挺冤的,這個孩子以后怎么辦呀?她把這個問題扔給我了,這個難題是什么性質的?是孩子還是大人的問題?憑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樣能有錢上網、打麻將?為什么他沒有資格做父親卻生兒子?要是沒有別人幫忙,這一切他都做不到,幫他忙的是他的媽媽,他媽媽是在幫兒子還是在害兒子呀?俗話說“三十而立”,他已經三十五歲了,還不能立起來!立起來和誰扶著他有關系,你早一點松手,小孩摔了跟頭,小孩摔跟頭沒關系,摔了跟頭爬起來就行了。但家長一直扶著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個特點,不會走路的時候不讓抱,哭著喊著要自己走,等到他會走的時候就讓你抱著。小孩一步一個踉蹌一步一個跟頭卻不讓你抱,堅持讓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穩(wěn)以后卻一出門就張手讓你抱。抱著孩子出門就是讓孩子不能走路讓他的兩條腿廢了,我們要做的事是讓他自己走,他自己會走路就讓他自己走,不要再抱著他。
今天我們就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來看一看怎么樣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處。我們想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實現(xiàn)的,這里面就有心理衛(wèi)生的概念,所謂心理衛(wèi)生就是通過各種教育和具體措施,維護和改進健康的心理,以適應當前和發(fā)展的社會條件,使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滿的狀態(tài)。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衛(wèi)生的任務,今天團市委請我到這里做這個講座就是心理衛(wèi)生的干預措施,在這個講座里面我可以通過講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體措施,能夠讓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當中,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
什么樣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夠適應當前和發(fā)展的社會,不是讓孩子能辦好眼前的事就行了,還要適應發(fā)展和變化的社會。孩子小時候上幼兒園,大了上學校,以后進入社會工作,戀愛結婚生育子女,這一生都在發(fā)展變化,要看我們培養(yǎng)的孩子有沒有能力適應當前的環(huán)境和發(fā)展變化適應未來。
剛才我說的那個三十五歲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牽強,他已經是**了,但他生理學的年齡是三十五歲,心理的年齡只是學齡前兒童。上學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業(yè),這個小伙子每天上網、打麻將、泡茶館,這是成年人的行為嗎?他如何做丈夫和父親?這個人被家長培養(yǎng)出來只能適應學齡前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不能適應**的生活環(huán)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兒童狀態(tài)。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一個三十五歲的人不能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們把兒童和青少年的發(fā)展做一些階段性的區(qū)分,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嬰兒期;2、幼兒期;3、學齡前期;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經可以承擔很多責任,我姐姐七歲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四歲我弟弟一歲多,那時我姐姐就已經給我和弟弟做飯了,現(xiàn)在十七歲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飯?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問題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擔責任的狀態(tài),我們要考慮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我們如何教育、培養(yǎng)他們如何和他們互動如何和他們溝通,真正把我們的想法貫徹在他們身上,尤其是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好處的。
關于如何溝通的問題,有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說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長交流。很多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教育的時候特別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內成長為一個人才,對孩子要求過高過急,要求的方法過于簡單,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厭學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和家長激烈對抗,其中家長要負主要責任。
現(xiàn)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兩大誤區(qū)值得重視。
第一大誤區(qū)是很多家長特別重視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時期,忽略了學齡前時期,其實上學之前特別重要。
第二個誤區(qū)是很多家長覺得對孩子好就是幫孩子做事。我的建議是第一要特別注意孩子學齡前時期心理、體質的培養(yǎng),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養(yǎng)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讓孩子愛學習,首先讓孩子能夠有責任心能夠獨立承擔生活的負擔,這樣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學習。有很多家長經常和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學習,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媽媽給你什么”,一般這樣的孩子學習都挺有問題,如果這樣說法的孩子學習沒有問題,那么心理健康就會有大問題。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只好好學習別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沒有一個階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別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擊的情況下,可以一些天專干一件事,其他情況不可能相當長時間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個孩子如果只注重學習,不干家務不替父母著想和別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個孩子愛學習心理比較健康的學習像回事干家務也自覺交往方式也冷靜,這種孩子才真正要培養(yǎng)。
在嬰兒期要注重非語言的溝通。嬰兒期的孩子不會說話,要注重語言前的溝通,如果有的同志孩子剛剛一歲或者一歲以內,要注意這個時段對嬰兒、乳兒要注重對感官、言語和行動的三大訓練。感官是給孩子聽覺、視覺、嗅覺等方面的感覺,讓孩子感官發(fā)展比較全面、協(xié)調。訓練孩子活動,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動作,有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越老實越好,一動就會碰到、摔到,但從我們心理學發(fā)展學角度來看,一歲以內小孩的肢體動作對身體心理發(fā)展都是特別有利的。言語訓練,有的家長看孩子不言語聽不懂家長的話也不會說話,家長就不理孩子。聰明的母親經常和孩子對話“寶貝,餓了吧?渴了吧?想媽媽了吧?”有的人認為孩子聽不懂媽媽說些話沒有用,孩子聽不懂話不會說話是因為在媽媽和他說話之前沒聽過聲音,老和他說話,有相應的表情和動作,他就慢慢知道這個聲音是這個意思那個聲音是那個意思,學著用這個聲音和媽媽說話,媽媽就會有反應。你會說話就和孩子說話。
吃奶的小孩不僅是通過從母親身體吃奶獲取營養(yǎng),還從母愛中體會到安全。吃奶的孩子剛從母親身體里生出來,內心有很大的緊張和焦慮,他從那么溫暖的環(huán)境離開母體,有很大的不適應,通過吃奶恢復安全感。所以現(xiàn)在提倡盡量讓孩子吃母親的奶,不僅是有營養(yǎng),還在于母親在喂奶過程中和孩子有親密的接觸。有很多**的問題,例如對人不信任可能來自內心極強的感覺,有的人和別人談戀愛,忽然間提出分手,對方問他為什么,他說覺得對方不同意所以先分手以免有被拋棄的感覺,對方不同意的信息是他自己的感覺,為了求證他才提出分手。母親喂養(yǎng)能夠去除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人工喂養(yǎng)容易造成孩子敏感和焦慮。尤其是有些人工哺養(yǎng)的時候拿奶瓶塞到孩子嘴里,這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孩子感受不到和喂奶人的親密關系,即使拿奶瓶喂奶也要抱著他,讓他盡量接近母乳喂養(yǎng)的狀態(tài)。吃誰的奶,都有感情的付出、投入。喂奶有講究,什么時候喂奶也有講究,孩子在那兒躺著,抱起來就喂,這樣對嗎?有一派克己關系學派的心理學家,關注乳兒喂奶的過程,追蹤到孩子長大,在孩子不餓在有餓的感覺之前的時候就喂奶的孩子和餓了之后哭但老是得不到奶吃的孩子長大后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質,感受不到餓就喂奶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傾信別人,凡是餓得不得了猛哭周圍沒有人來喂奶的孩子長大后不容易信任別人。你的同事、熟人、朋友是否有的人戒心特別強,什么事都小心謹慎,特別害怕上別人的當,如果他做生意,往往因為太謹慎了和別人無法合作。比如我是賣手機的,對方打款我才能把手機發(fā)出去。有人沒有那么強的戒心,先把手機發(fā)過去,貨到付款就行。做生意戒心特別強的人有可能失掉大部分生意,如果你勸他讓他先付貨后收款,他總覺得不安全。如果你說現(xiàn)在是誠實守信的人多先把貨發(fā)過去吧,他會回答你:雖然是好人多,但萬一他是壞人呢。他老有這樣的心理,他有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很多人有不可動搖的信念,和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有關系,潛意識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經常覺得自己是矛盾的,腦子想得很清楚要干什么,但行為不受控制不去干,或者覺得什么不應該干但不受控制偏要去做,在你精神世界里好象有兩個想法,最終哪個想法力量強呢?還是你內心深處覺得不好控制的力量強,那個力量就是潛意識的力量,潛意識是上升到意識到清醒的頭腦里想不清楚不容易覺察的問題。大家如果相信潛意識,潛意識來自于我們清醒之前的年代在我們的腦子里注入了什么。喂奶基本是孩子不哭不想吃奶的時候不要喂,孩子哭了沒拉沒尿可能是餓了再喂奶,這時候喂奶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有好處。斷奶的問題,有些家長不愿意母乳喂養(yǎng),怕破壞體型,也怕喂奶麻煩斷奶也麻煩。有些家長實在沒辦法要上班不斷奶不行了就斷奶,采取生硬的辦法,有一些媽媽把奶頭上抹上紅藥水、紫藥水或者辣椒面,讓孩子一吃覺得不對勁孩子就不吃奶了,可是大家要注意斷奶斷不好也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孩子原始的分離焦慮和安全感就來自于母親的哺乳過程。一般孩子應當在一歲以內斷奶,如果一歲以上還在吃奶會造成孩子依賴性格的形成。斷奶也不能早于十個月,有的人產假是半年或三個月,那么應該循序漸進的斷奶,慢慢減少喂奶次數增加輔食次數,到徹底斷奶。成年人戀愛第一天還擁抱接吻,第二天就強硬的分手就好比抹辣椒面斷奶,**對突然情感的斷裂還有激烈的反應呢,更何況一歲的孩子,斷奶應該小心謹慎,避免造成給孩子傷害。
孩子到一歲多會叫爸媽會說一些話會做一些簡單的事時,家長要特別強調控制孩子大小便,訓練孩子控制大小便,這里面也有心理學的講究。不能強令孩子迅速控制大小便,大便好一些,尤其是小便不好控制。嬰兒為什么要換尿布呀,是因為嬰兒不能控制自己排便排尿,后來排大便可以控制,但排尿控制有困難,控制程度有逐漸成長的過程。有的家長對孩子尿床采取十分嚴厲的責罵甚至責打的態(tài)度,讓孩子在控制大小便的問題上產生挫折。逗孩子玩有時也有問題,小孩有時候晚上不愛睡覺,大人就嚇唬孩子,容易給孩子造成一些膽小和恐懼的行為。
幼兒期的心理衛(wèi)生。幼兒期的孩子最強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戲,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喜歡玩,讓他吃喝睡他都興趣不大,孩子在游戲中學習。
在這個階段要注意幾個問題,要讓孩子擺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們小時候在幼兒期沒有這個問題,想當家庭的重心想當小皇帝,還有哥哥姐姐弟弟**,自然就會擺正合適的位置,你是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個。現(xiàn)在的小孩發(fā)現(xiàn)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圍著他團團轉,孩子不自覺的覺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領導人。有一次到《心理訪談》的一個孩子特別淘氣,主持人問他家里誰最厲害,他說他最厲害,媽媽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個孩子十七、八歲一米八多和他媽媽在一個床上睡,他們家給他預備的小床給他爸爸睡,他和媽媽睡大床,這個孩子的位置擺得如何?我說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說“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擺在孩子的位置上,這樣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覺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這樣,真要到了學校、單位,他也會這么想,有些年輕同志工作后時間不長就調動甚至辭職,現(xiàn)在孩子受不了批評,很顯然這些孩子在家里說的話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擺正位置,要告訴孩子家庭里有家長,家長很重要沒有家長他就沒法生活,要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不是講道理。
正確處理幼兒口吃和遺尿的問題。
幼兒在三歲前后,小孩在有一個階段覺得說話口吃特別好玩。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一個同學說話口吃,小孩特別希望大家注意自己,這個同學一說話,全班同學都看他,后來全班的同學都和這個小男孩學,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長大以后大部分人沒口吃,只有兩個同學口吃了。他們說話口吃,父母特別緊張,這兩個同學剛要說話,家長就會控制說“你先別說,想好了再說。”他會想我千萬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說話就更口吃。小孩表達本身就有些問題,他正在學習實驗語言。2001年時有個《心理時間》的欄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說話難》,就是說口吃的問題,編導廢盡心思設計如何表現(xiàn)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說話利索的人,告訴人們千萬別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聲稱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時候這些人都不口吃了,編導和我說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說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攝像機拍口吃,他們放松覺得沒事就不口吃了。編導找了兩個說話伶俐的人劉全和、劉全利當嘉賓,我當專家,主持人拿著念題目時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讓他別緊張,他越口吃。我提個建議說直接開始吧,編導讓我說話,結果我也口吃了,結果劉全和、劉全利也說不出來。各位看見了嗎,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們四個人有哪個人是舌頭不利落的?但當編導說別緊張的時候我們都口吃了。這是口吃的發(fā)展趨勢,家長非要求他說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圓一句話都不許口吃,這個孩子必然口吃。曾經有一個研究生敲我的門咨詢,我說“進來吧”,他不進來仍是敲門,我打開門說“請進”,他的臉通紅,叫了二十多個“楊”才叫出“教授”,我說“今天天氣不錯”,他說“是不錯”,我不說口吃的問題,和他談國際國內新聞,后來我問他來做什么,他說治口吃,我說“你不口吃呀,從你進門以后我沒聽見你口吃,你回憶一下你剛才口吃了嗎”,他說確實沒有,我讓他口吃,他卻怎么也不口吃了,我們談了四十多分鐘他都沒有口吃。他爸爸是一個播音員,從小要求他必須吐字清晰字正腔圓,一個音發(fā)錯了就給予嚴厲的批評,會說他“下次想好了再說”,每次說話他都要想半天,所以進門前就想進門后要說什么,越想越緊張。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個特點,就是緊張得太厲害了,忘了呼吸了?,F(xiàn)場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兩分鐘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氣和大家說話,呼吸不順暢,說話必然結結巴巴的。昨天我來的時候,一個家長問我孩子說話口吃怎么辦,我問孩子多大她說三歲,我說裝聽不見不予理睬,她說長大變成口吃怎么辦呀,我說要是理他他就會口吃,告訴孩子誰說話都有點口吃說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區(qū)別?不口吃的人特別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兒期的心理衛(wèi)生是多做游戲,口吃的人開始受到家長的責罵,總是想下句話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緊張是家長的責罵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緊張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問題如何解決?
孩子三歲尿床不是問題,三十歲尿床是很大的問題。我下鄉(xiāng)勞動時我們班有個同學尿床,晾被時應該是哪尿濕了哪沖著太陽,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時把濕的地方沖里,天黑還不干,將來結婚會造成問題。家長對幼兒要求特別高,看到兩三歲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訓練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長看到這個情況特別生氣,要吃飯時孩子拿著便盆到飯桌前面或尿或拉,兩三歲孩子最大的快樂來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特別高興的告訴媽媽說班里誰尿褲子了,家里來客人了孩子往往拿著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衛(wèi)生間,非要拿到飯桌旁邊,這是幼兒一個快樂的感覺。家長看到孩子尿床特別焦慮特別急躁,孩子端著便盆到飯桌旁邊不用管他,過了三歲他自然會知道去衛(wèi)生間。有很多人在小時候尿床,有的家長有種錯覺就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認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長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誰說我自己躺著就能尿出來?我們尿尿不能躺著,人骨折后打著牽引,只能拿著便盆去接,但尿不出來,骨折癱瘓早期躺著都尿不出來。我們很小的時候家長要訓練孩子躺著尿不出來的習慣。兩三歲還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觀察一下他尿尿的時間,要盡到當家長的義務。你熬一宿盯著孩子看,事先積累一些經驗,比如孩子晚上十一點、夜里兩點、夜里四點、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點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點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點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貼著床就尿不出來了。有些家長睡覺很死,孩子十一點要尿時沒人理,孩子躁動半天沒人理就尿床了。我問過一些有遺尿癥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guī)膲?他們說做,夢到想去廁所然后就找?guī)?,然后就找到了,進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時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長時間就會做夢找?guī)?,但找?guī)浅ky。有一次我夢見總算找到廁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剎那,燈光大亮、音樂奏響,回頭一看就相當于我站在舞臺上,因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來。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簡單,家長辛苦兩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規(guī)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讓孩子多做游戲,讓孩子多和同齡孩子做游戲,對孩子學習和別人交往很有好處?,F(xiàn)在不宜讓孩子過早學習,六歲讓孩子上小學是有科學道理的,六歲之前盡量不讓孩子學習,六歲之前主要是通過游戲學習。
重視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孩子不會穿衣服的時候幫他穿,孩子不會穿鞋不會系鞋帶的時候我們幫他,等孩子會的時候再讓媽媽做,媽媽一定要堅持立場不幫他的忙,一定要讓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養(yǎng)獨立的人格,獨立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對自己負責,要反思家長是如何對孩子的。
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和錯誤。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誤,犯了錯誤不要只是給予嚴厲的批評。
看過“心理健康演講稿”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