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三大匯率體系的演變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介紹三大匯率體系的演變,歡迎大家閱讀!
國際貨幣體系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國際經濟學家羅伯特·所羅門曾說過:國際貨幣體系"就像城里的紅綠燈一樣","一個功能完善的貨幣體系能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提供方便,能自然地適應各種變化;一個功能差的貨幣體系不但妨礙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而且在對各種變化作調整時,甚至會起阻止和推遲作用,引起阻礙經濟發(fā)展的動蕩"。
世界貨幣體系可以用不同匯率體系作為標志劃分為三大類:金本位制、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浮動匯率又可分為自由浮動匯率和管理浮動匯率(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這些匯率體系基本上是按歷史的程序發(fā)展過來的。
古典的金本位制及其向紙幣制的過渡
歷史上最重要的匯率體系之一是金本位。在這一體系中,參與國之間有一個固定的匯率,在1880~1913年間金本位以其最純粹的形式占著統(tǒng)治地位。在這一體系之下,大多數(shù)國家的貨幣都與黃金掛鉤,從而國與國之間在金本位的基礎上建立了匯率體系。
三大匯率體系的演變
為什么各國貨幣都與黃金掛鉤呢?這是因為金是最合適的世界貨幣。人類最早的貨幣有牛羊、獸皮、貝殼、布帛和金屬等各種物品。由于金的自然屬性,它逐漸取代了其他各種實物貨幣而成為真正的貨幣。金天然很純,雖說金無足赤,但相對于其他金屬可以說是近乎足赤了。金的質地均勻,且易于切割。更何況金的數(shù)量不多,難以開采,因而它含有的價值較高。隨著世界范圍商品交換的發(fā)展,金也就成了最理想的世界貨幣了。
金成了世界貨幣之后,各國的貨幣都與黃金掛鉤,確立了金本位。英國是在1816年實行金本位的,法國雖說是1928年正式實行金本位制,但在1873年限制銀幣自由鑄造時在事實上已是金本位制了。美國在1900年正式實行金本位制,但實際上在1873年也停鑄銀元。德國在1871年,日本是1897年相繼都實行了金本位制。不發(fā)達國家實行金本位制稍晚于發(fā)達國家。埃及是不發(fā)達國家中最早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之一,那是在南非發(fā)現(xiàn)大金礦后的第二年,即1885年。墨西哥是1904年實行金本位制的,印度到1927年才實行金本位制。
在這里我們想插一段中國的銀本位制的廢除。中國長期實行的是銀本位制。1935年廢除銀本位制。美國在1929年經濟危機的沖擊以后,實施"白銀政策",提高銀價,以圖操縱世界銀市,迫使中國加入"美元集團",從而取得在對華貿易和投資的有利地位。結果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在中國國內造成嚴重銀荒,一時物價暴跌,企業(yè)紛紛倒閉。1935年11月在英國的操縱之下,國民黨政府宣布廢除銀本位。由于當時金本位的地位已在動搖,中國也就沒實行金本位,而是通行法幣,即紙幣制度。法幣和英鎊掛鉤,1法幣=英幣1先令2.5便士,這樣中國就加入了英鎊集團。但美國在同年12月變更購銀辦法,抑低銀價,使中國在國外市場出售白銀處于不利地位。國民黨政府被迫作出讓步,補充宣布對美元的比價:法幣1元=0.2975美元,這樣又使法幣同時依附于美元。有趣的是,最近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寫了《貨幣的危害》一書,其中一章專門論述美國當時對中國的白銀政策。他提到有一種觀點是,美國的白銀政策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通貨膨脹嚴重,促使了中國經濟的破產。
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金本位去。金本位的功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假如人們到處支付的只是黃金,于是要購買別國的商品只要支付相當于商品價格的黃金就可以了。這里沒有外匯匯率的問題,因為金是世界共同的貨幣。當然每個國家都發(fā)行自己的金幣,選擇不同的金幣單位。維多利亞女皇選的是1/4盎司的金量(英鎊),麥肯利總統(tǒng)選的是1/20盎司的金量(美元)。在這種情況下,英鎊的重量是美元的5倍,這就有個自然的匯率:5美元=1英鎊。這是1914年以前金本位的基本情況。各國都傾向于用它們自己的金幣,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熔化金幣,然后按當時的金價出售。除了有些熔化、海上運輸和重新鑄幣的損耗,所有國家都按金本位的固定匯率交換,這匯率是由各國貨幣單位的含金量決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發(fā)展,國際結算增多,各國越來越意識到金作為支付手段,攜帶實在不方便,各國政府都逐漸過渡為使用信用貨幣,不過當時的信用貨幣仍是以金幣為本位貨幣。銀行券等各種信用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黃金。但由于大多數(shù)國家黃金儲備日益減少,這種制度無法再維持下去,到20年代,金本位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的階段。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由金本位制衍生出來的,是金本位制的兩個分支。
在金塊本位制之下,國內不流通金幣,銀行券在一定數(shù)額以上才能按含金量兌換金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曾相繼采用這種制度。如英國在1925年規(guī)定,銀行券兌現(xiàn)只能兌換凈重400盎司的金塊。這是一種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很不穩(wěn)定,實行不過幾年,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后,都先后崩潰了。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在這種制度下,國內不流通金幣,只流通銀行券,對外則無限制供應外匯。銀行券可以兌換外匯,但這種外匯只能到國外才能兌換黃金。這種制度,是把本國貨幣同另一金本位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并在該國存放大量黃金或外匯基金,以備隨時出售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