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的臨床應(yīng)用及鑒別方法
白芥子的臨床應(yīng)用及鑒別方法
白芥子為較常用中藥。它有什么作用呢?要怎么鑒別它呢?下面跟著學(xué)習(xí)啦小編一起來看看白芥子的臨床應(yīng)用及鑒別方法。
白芥子的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選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為一療程。一個療程結(jié)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個療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為主,單純型以天突、中腑、肺俞為主。交替應(yīng)用。149例患者經(jīng)1~2療程,其中單純型70例,臨床治愈10例,顯效19例,好轉(zhuǎn)24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75.7%;喘息型79例,臨床治愈11例,顯效29例,好轉(zhuǎn)27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4.9%。另據(jù)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觀察結(jié)果,有效率為75.8%,顯效率為35%。本藥對慢性氣管炎主要癥狀和體征的消減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從見效的快慢和好轉(zhuǎn)的程度來看,以平喘作用較好,多數(shù)患者治療后痰易吐出,隨之氣喘明顯減輕,以后咳嗽逐步減輕,但無明顯消炎作用。
治療膝部腫痛
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兩研末,用燒酒或黃酒?成糊狀,包敷患處,干了就換,以局部發(fā)泡為度。治療兩例,均有效。
白芥子的鑒別
性狀鑒別
種子近球形,直徑2-2.5mm。表面淡黃白色,光滑,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wǎng)紋,一端具一圓形淡褐色的種臍,浸水中膨脹,去種皮可見2片肥厚的子葉,油質(zhì),相互縱向折疊,胚根包藏于其間。氣微,味辛辣,粉碎濕潤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氣。以粒大、飽滿、色黃白、純凈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最外為1列切向延長的表皮粘液細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層;下皮1-2列細胞,壁薄;柵狀細胞1列,其內(nèi)壁和側(cè)壁的胞1列,其內(nèi)壁和側(cè)壁的 l/2處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細胞呈頹廢狀。內(nèi)胚乳為1列類方形或長方形的細胞,內(nèi)含糊粉粒,其下方為頹廢細胞層。于葉發(fā)達,細胞內(nèi)含糊粉粒和油滴。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1g,置硬質(zhì)試管內(nèi),加固體氫氧化鈉1粒,酒精燈上灼熱,融熔,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lml,加5%鹽酸酸化,即有硫化氫產(chǎn)生,遇新制的醋酸鉛試紙,顯有光澤的棕黑色。(檢查異硫氰甙類)
(2)取亞硝基鐵氰化鈉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l-2滴使溶解,加上述樣品濾液1-2滴,顯紫紅色。(檢查異硫氰甙類)
白芥子的藥理作用
小劑量能引起反射性氣管分泌增加,而有惡心性祛痰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后的產(chǎn)物白芥油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膚充血、發(fā)泡。白芥子粉能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胰液的分泌,大量催吐;水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