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jierizhishi/xiaqiufen/' target='_blank'>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天剛好過了一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秋分時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秋分時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
1、送僧歸金山寺
年代: 唐
作者: 馬戴
金陵山色里,蟬急向秋分。
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云。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2、晚晴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云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馀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3、點絳唇·金氣秋分
年代: 宋
作者: 謝逸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
素練寬衣,仙仗明飛觀。
霓裳亂,銀橋人散,吹徹昭華管。
4、搖捱遍/采蓮令
年代: 宋
作者: 史浩
南鄰幄丹宮,赤伏顯符記。
朱陵曜綺繡,箕翼炯、瑞光騰起。
每歲秋分老人見,表皇家、襲慶迎祺。
天子當膺,無疆萬歲。
北窺玄冥,魁杓擁佳氣。
長拱極、終古無移。
論南北東西。
相直何啻千萬里。
信難計。
5、水調(diào)歌頭·叔父茅封貴
年代: 宋
作者: 牟巘
叔父茅封貴,先帝棣華親。
平生為善最樂,夙德宛天人。
玉葉金枝方茂,瑤沼丹壺如畫,光景鎮(zhèn)長新。
五福一日壽,萬象總皆春。
正秋分,記初度,紱纏麟。
傳宣來自絳闕,瑞采蔚輪囷。
樂有鈞天九奏,尊有仙家九醞,翠釜紫駝?wù)洹?/p>
笑把南山指,還以祝嚴宸。
6、老人星
年代: 宋
作者: 趙蕃
大史占南極,秋分見壽星。
增輝延寶歷,發(fā)曜起祥經(jīng)。
灼爍依狼地,昭彰近帝庭。
高懸方杳杳,孤白乍熒熒。
應(yīng)見光新吐,休征德自形。
既能符圣祚,從此表遐齡。
7、贈供奉僧次融
年代: 唐
作者: 姚合
會解如來意,僧家獨有君。
開經(jīng)對天子,騎馬過聲聞。
本寺遠于日,新詩高似云。
熱時吟一句,涼冷勝秋分。
8、再過王輅原居納涼
年代: 唐
作者: 周賀
夏天多憶此,早晚得秋分。
舊月來還見,新蟬坐忽聞。
扇風調(diào)病葉,溝水隔殘云。
別有微涼處,從容不似君。
9、夜喜賀蘭三見訪
年代: 唐
作者: 賈島
漏鐘仍夜淺,時節(jié)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10、中秋對月
年代: 唐
作者: 李頻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秋分節(jié)氣都有什么特征
春分—3/21 夏至—6/22 秋分—9/23 冬至—12/22
從冬至開始白天越來越長,但是從春分開始白天比晚上長,從夏至那天開始白天越來越短,但是從秋分開始才白天比晚上短
原因是冬至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這天白天最短,然后直射點北移,白天越來越長.在春分之后,太陽直射點移到北半球,然后白天就比晚上長了!
秋分的習俗習慣
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shè)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抖Y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豎蛋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shù)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秋分吃秋菜在嶺南地區(qū),昔日四邑(現(xiàn)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zhèn)的謝姓,有個不成節(jié)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扒锊恕笔且环N野莧菜,鄉(xiāng)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币荒曜郧?,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秋分時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相關(guān)文章:
★ 2022年描寫秋分節(jié)氣的經(jīng)典古詩詞
★ 關(guān)于秋分節(jié)氣的古詩李頻《中秋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