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
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精選5篇)
月亮就像掛在樹梢上的銀鉤。朦朧的夜晚給大地蒙上了一層薄紗。房子里的小燈反射的光與天空中的星光相連。它似乎在廣闊的天空中。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篇1)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宋]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作品賞析
【注釋】
①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時稼軒再度出仕建康。呂叔潛:名大虬,是當時一位文人。馀不詳。 詞為友人而賦,然也自吐悲憤,自抒豪情。全詞緊扣秋月著筆,充滿奇思麗想,基調(diào)奮發(fā)樂觀。一起詠月,繼之,把酒問月,隱寄壯志未酬鬢先斑之恨。下片乘風凌空,俯瞰山河,寓鵬飛萬里之志。結(jié)拍奔月斫桂,周濟云:“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宋四家詞選》)
②“一輪”兩句:言明月皎潔,似飛鏡重磨。秋影:秋月。金波:金色的月光?!稘h書·禮樂志·郊祀歌·天門》:“月穆穆以金波?!敝^月光清明柔和,如金色流波。飛鏡:飛天銅鏡,喻月。
③姮(héng恒)娥:指神話傳說中的月里嫦娥,此代指月。白發(fā)欺人:白發(fā)日增,似有意欺人。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fā)欺人故故(屢屢)生?!?/p>
④好去:見前《木蘭花慢》(“老去情味減”)注⑥。
⑤“斫去”兩句:化用杜甫詩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日夜對月》)斫(zhuó濁):砍。桂婆娑:指桂枝。神話傳說謂月宮有桂樹,更有吳剛伐桂之說。婆娑(suō縮):枝葉飄舞貌。
眾所周知,辛棄疾是宋代豪放派詞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這首《太常引》,運用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xié)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從這首詞的內(nèi)容看,此詞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作者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江東安扶司參議官任上所作。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收復中原。但他的建議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陰暗的政治環(huán)境中,詞人只能以詩詞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愿。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xiàn)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想到功業(yè)無成、白發(fā)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fā)出摧心裂肝的一問 :“被白發(fā)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nèi)心矛盾。
詞的下片,作者又運用想象的翅膀 ,直入月宮,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xiàn)了詞人的現(xiàn)實理想與為實現(xiàn)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詞的主旨。
作者這里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 ”,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nèi)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tǒng)治、壓迫的家鄉(xiāng)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xiàn)的。
總之,辛棄疾的這首詞,無論是從它的藝術境界,還是從它的氣象和風格看,他都與運用神話傳說的浪漫主義手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作者通過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來解決現(xiàn)實的苦悶與實現(xiàn)理想的浪漫主義手法的特點 ,是一首富于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優(yōu)秀詞章。
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篇2)
秋宵月下有懷
[唐]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①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②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作品賞析
① 未:一作“不”。
② 槐:一作“窗”。聲:一作“深”。
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篇3)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品賞析
【注釋】:
①大曲《水調(diào)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
②丙辰: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p>
④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⑥嬋娟:月色美好。 【品評】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 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 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 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xiàn)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 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 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 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 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 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板氤咛觳幌嘁姡瑢嵟c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 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 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 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 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zhí)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xiàn) 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 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yè)話后集》 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 清露下, 滿襟雪?!?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笨梢娝卧獣r傳唱之盛。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xiàn)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cè)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fā)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shù)句,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tài)。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chǎn)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chǎn)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zhàn)勝了出世思想,表現(xiàn)了詞人執(zhí)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xiàn)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cè)重寫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xiàn)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jié)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zhuǎn)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fā)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fā)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jié)。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zhuǎn),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篇4)
菩薩蠻·山亭水榭秋方半
[宋] 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鳳幃寂寞無人伴。
愁悶一番新,雙蛾只舊顰。
起來臨繡戶,時有疏螢度。
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
作品賞析
【注釋】:
朱淑真本人的愛情生活極為不幸,作為一位女詞人,她多情而敏感。詞中寫女主人公從缺月獲得安慰,不啻是一種含淚的笑顏。無怪魏仲恭在《朱淑真斷腸詩詞序》中評價其詞為“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豈泛泛者所能及”。
“春秋多佳日”山亭水榭 ”的風光當分外迷人,但詞人卻以極冷漠的筆調(diào)作出此詞,因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鳳幃”中之“寂寞”——獨處無郎,還有什么賞心樂事可言呢?“鳳幃”句使人聯(lián)想到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名句:“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如此情狀 ,叫人怎不顰眉,怎不愁悶?有意味的是,詞人使“愁悶”與“顰眉”分屬于“新”“舊”二字?!芭f”字以見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長“新”字則表現(xiàn)其愁情之與日俱增。一愁未去,一愁又生 ,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與相思有關,這又是“舊”?!靶隆薄芭f”二字相映成趣,更覺情深。
輾轉(zhuǎn)反側(cè),失眠多時,于是乃有“起來”而“臨繡戶 ”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來。然而戶外所見,只不過“時有疏螢度”而已,其人望來終不來。此時,女主人公空虛寂寞的情懷,是難以排遣的。在這關鍵處,詞人又卻又寫出了一絲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詞人給她一點安慰,一輪缺月,高掛中天,并賦予它人情味,說它因憐憫閨中人的孤棲,不忍獨圓?!岸嘀x”二字,癡極妙極。同是寫孤獨情懷,蘇東坡在圓月上做文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朱淑真則在缺月上做文章“ 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移情于物,怨謝由我,真有異曲同工同妙。此詞最有興味之所在正是結(jié)尾兩句。
古代歌頌月亮優(yōu)美的詩詞(篇5)
江樓月
[唐]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
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
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
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
作品賞析
曲江池:一作曲江遲。
這是白居易給元稹的一首贈答詩。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監(jiān)察御史使東川,不得不離開京都,離別正在京任翰林的摯友白居易。他獨自在嘉陵江岸驛樓中,見月圓明亮,波光蕩漾,遂浮想聯(lián)翩,作七律《江樓月》寄樂天,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后來,樂天作《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在題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憶舊事,不能一一曲敘,但隨而和之,唯予與元知之耳。”這首七律《江樓月》是其中第五首。
詩的前半是“追憶舊事”,寫離別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凹瘟杲兀髟码m同人別離?!泵髟轮?,清輝照人,最能逗引離人幽思:月兒這樣圓滿,人卻相反,一個在嘉陵江岸,一個在曲江池畔;雖是一般明月,卻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觀賞,見月傷別,頃刻間往日歡聚步月的情景浮現(xiàn)眼前,涌上心頭。“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币浴耙幌毖浴跋鄳洝睍r間之長;以“潛”表深思的神態(tài)。由于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便從人的悲歡離合又想到月的陰晴圓缺,嘉陵江岸與曲江池畔相距甚遠,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離情別緒說得多么動人。“兩地陰晴遠不知”在詩的意境創(chuàng)造上堪稱別具機杼。第一聯(lián)里離人雖在兩地還可以共賞一輪團?“明月”,而在第二聯(lián)里卻擔心著連這點聯(lián)系也難于存在,從而表現(xiàn)出更樸實真摯的情誼。
詩的后半則是處于“新境”,敘述對“舊事”的看法?!罢l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正當”表現(xiàn)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誼。以“誰料”冠全聯(lián),言懊惱之意,進一層表現(xiàn)出體貼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該早寄詩抒懷,免得嘗望月幽思之苦?!敖癯舱Z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詩之遲,暗寫思念時間之長,“共語”和“同悔”又表示出雙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樣的深沉。
這首詩,雖是白居易寫給元稹的,卻通篇都道雙方的思念之情,別具一格。詩在意境創(chuàng)造上有它獨特成功之處,主要是情與景的高度融合,看起來全詩句句抒情,實際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詩都會在讀者腦海中浮現(xiàn)出動人的景色,而且產(chǎn)生聯(lián)想。當你讀了前四句,不禁眼前閃現(xiàn)江樓、圓月,詩人在凝視吟賞的情景,這較之實寫景色更豐富、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