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級學(xué)過的蘇軾詩詞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小編在此整理了2年級學(xué)過的蘇軾詩詞,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2年級學(xué)過的蘇軾詩詞【篇1】
1、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妨放開喉嚨吟詠長嘯從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任由這突如其來的一陣雨吹打吧,不怕!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春風(fēng)微涼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yīng)時相迎?;仡^望一眼走過來的風(fēng)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fēng)雨還是放晴。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宋代〕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腸斷 一作:斷腸)
2年級學(xué)過的蘇軾詩詞【篇2】
1、[宋]蘇軾
《惠州近城數(shù)小山類蜀道春與進(jìn)士許毅野步會意》
夕陽飛絮亂平蕪,萬里春前一酒壺。
鐵化雙魚沉遠(yuǎn)素,劍分二嶺隔中區(qū)。
花曾識面香仍好,鳥不知名聲自呼。
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
2、[宋]蘇軾
《送惠州監(jiān)押》
一聲鳴?一作鴻?雁破江云,萬葉梧桐卷露銀。
我自飄零是羈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3、[宋]蘇軾
《送惠州押監(jiān)》
一聲鳴雁破江云,萬葉梧桐卷露銀。
我自飄零足羈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2年級學(xué)過的蘇軾詩詞【篇3】
1、[宋]蘇軾
《白水山佛跡巖(羅浮之東麓也,在惠州東北二》
何人守蓬萊,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鵬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連絡(luò),崖嶠爭吞吐。
神工自爐鞲,融液相綴補。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時,天匠麾月斧。
帝觴分余瀝,山骨醉后土。
峰巒尚開闔,澗谷猶呼舞。
海風(fēng)吹未凝,古佛來布武。
當(dāng)時汪罔氏,投足不盡拇。
青蓮雖不見,千古落花雨。
雙溪匯九折,萬馬騰一鼓。
奔雷濺玉雪,潭洞開水府。
潛鱗有饑蛟,掉尾取渴虎。
我來方醉后,濯足聊戲侮。
回風(fēng)卷飛雹,掠面過強弩。
2、[宋]蘇軾
《舟行至清遠(yuǎn)縣,見顧秀才,極談惠州風(fēng)物之美》
到處聚觀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云漠漠桂花濕,海雨翛翛荔子然。
聞道黃柑常抵鵲,不容朱橘更論錢。
恰從神武來弘景,便向羅浮覓稚川。
2年級學(xué)過的蘇軾詩詞【篇4】
1、惠州一絕 / 食荔枝
蘇軾?〔宋代〕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不辭 一作:不妨)
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愿意永遠(yuǎn)都做嶺南的人。
從“荔枝詩”看東坡先生的嶺南心境。
蘇東坡于宋哲宗紹圣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于是,東坡先生流連風(fēng)景,體察風(fēng)物,對嶺南產(chǎn)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qū)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zhí)著。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jīng)想避世遁俗,又因戀戀不忘國運民生終于沒能做到歸隱山林。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正處于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
2、惠州近城數(shù)小山類蜀道春與進(jìn)士許毅野步會意
蘇軾?〔宋代〕
夕陽飛絮亂平蕪,萬里春前一酒壺。
鐵化雙魚沉遠(yuǎn)素,劍分二嶺隔中區(qū)。
花曾識面香仍好,鳥不知名聲自呼。
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
3、惠州靈惠院,壁間畫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
蘇軾?〔宋代〕
直視無前氣吐虹,五湖三島在胸中。
相逢莫怪不相揖,只見山僧不見公。
2年級學(xué)過的蘇軾詩詞【篇5】
1、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宋代〕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2、題西林壁
蘇軾?〔宋代〕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yuǎn)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xiàn)不同的樣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