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故事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的書法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他的字體受到了許多人的贊賞。那么,關(guān)于王羲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大約5歲的時候,就拜衛(wèi)夫人為老師學(xué)習(xí)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dāng)?shù)匦∮忻麣饬?,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p>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wèi)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fā)現(xiàn)他近來的字,已達(dá)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fā)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dá)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jié)果錯把墨汁當(dāng)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堅持?jǐn)?shù)十年如一日,勤學(xué)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鋪平了道路。
一代書圣王羲之的背后故事
拜師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wèi)鑠為師學(xué)習(xí)書法。王羲之臨摹衛(wèi)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xué)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圣”張芝的書法產(chǎn)生了欽羨之情,并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鈐拓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nèi),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jié)構(gòu)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墨池
浙江省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nèi)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dāng)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xí)書法,勤奮好學(xué)。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書成換白鵝
王羲之認(rèn)為養(yǎng)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tài)姿勢上領(lǐng)悟到書法執(zhí)筆,運筆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xiàn)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fēng)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tài)。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yǎng)生修煉的《黃庭經(jīng)》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yīng)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坦腹東床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dǎo)家去選女婿。當(dāng)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dāng)戶對。王導(dǎo)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dāng)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入木三分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志,達(dá)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jié)構(gòu),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fù)有心人,有一次,他為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坦ぐl(fā)現(xiàn)字的墨漬竟?jié)B入木板里面約有三分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于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后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作品《蘭亭集序》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fēng)俗,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dāng)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當(dāng)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jù)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
王羲之與心經(jīng)
“書圣”王羲之是東晉時人,唐太宗酷愛其字,于是玄奘取回真經(jīng)后,按其意愿翻譯漢文并取王羲之筆跡拼成。當(dāng)時某些字難找、有一字千金之說。此《心經(jīng)》筆力千鈞、筆勢連貫如一氣呵成;陰與陽,動與靜相輔相成;起承轉(zhuǎn)合間頓挫得宜,大開大合,氣度恢宏。
王羲之的相關(guān)故事
王右軍的字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dāng)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dāng)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dāng)寶貝看待。
據(jù)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dāng)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rèn)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鵝
許多藝術(shù)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jīng)》??墒撬劳豸酥遣豢陷p易替人抄寫經(jīng)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dāng)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jīng)。”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jīng),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jīng)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家伙!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買賣,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nèi)有口開水大鍋,設(shè)在一道矮墻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墻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zhǔn)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后坐下。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頓飽餐之后,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lián)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不辜負(fù)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計用手指著矮墻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墻后。”
王羲之繞過矮墻,見一白發(fā)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搟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zhuǎn)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后,白發(fā)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墻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墻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里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dāng)。于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lián),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猜你感興趣:
2.歷代贊美王羲之
4.書圣王羲之的介紹
5.王羲之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