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
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
用毛筆書寫下來的行書書法作品,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書法藝術(shù)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圖片1
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圖片2
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圖片3
行書毛筆字書法作品圖片4
天下三大行書
天下第一行書――晉王羲之《蘭亭序》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賞鑒:《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書于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紙本,行書,縱24.5厘米,橫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后南遷至?xí)疥?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少從衛(wèi)夫人學(xué)書,及長又師法鐘繇、張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眾長,終成大家。他突破了隸書筆意,創(chuàng)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fēng),被后代尊為“書圣”。其書法瀟灑飄逸,圓轉(zhuǎn)如意,與魏晉士風(fēng)相表里。古人贊之曰如“清風(fēng)出袖,明月入懷”,堪稱妙譬。
《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作品中最為杰出的代表。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與好友謝安、孫綽、支道林等41位當(dāng)?shù)孛魁R聚山陰蘭亭,舉行“修禊”(fúxì)之會。眾人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各抒情懷,匯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為此詩集作序。王羲之俯仰天地,見山水之美,想人生無常,不由感慨萬千,下筆如神,一氣呵成,寫下了彪炳千秋的《蘭亭序》。
蘭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一篇書法神品。通篇筆勢縱橫,意氣淋漓,如龍?zhí)⑴P,渾然天成。輕重疾徐,疏密斜正,斂放揖讓,承接呼應(yīng),無一處不妥貼,無一處不瀟灑??v有涂抹疏忽,亦無傷大雅。全文十九個“之”字,七個“不”字,變化多姿,無一雷同。真正達到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據(jù)說王羲之酒醒之后曾數(shù)次重寫《蘭亭序》,但皆不如前,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蘭亭序》真跡今已失傳。今之所傳《蘭亭序》最早最著者有兩個本子:一為神龍本,一為定武本。
天下第二行書――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原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涂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jié)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揚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涂去改被脅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涂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涂去)。賊臣不(擁涂去)救,孤城圍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guān)(河?xùn)|近涂去),泉明(爾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攜爾首櫬梓,及茲同還(亦自常山涂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涂去二字不辯),卜(再涂一字不可辯)爾幽宅(撫涂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
尚饗!
賞鑒:《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紙本,行書,縱28.2厘米,橫75.5厘米,共23行,234字。鈐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jīng)宋宣和內(nèi)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xué)、王鴻緒、清內(nèi)府等收藏,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zhì)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于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lián)絡(luò)其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顏杲卿見安祿山之面,憤而斥責(zé),安祿山氣恨交加,命人用鐵鉤將顏杲卿的舌頭鉤斷,顏杲卿仍是怒罵不絕,安祿山遂將其父子二人一同凌剮而死,顏氏一門被害者三十余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跡匆促,涂抹刪補之處時時可見??v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溢于筆端,滿紙都是對叛賊的仇恨,對親人的痛悼。顏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開篇書寫時,心氣尚顯平靜,寫得大小勻稱,濃纖得體;隨著言詞的深入,行草書漸趨相雜,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滿腔悲憤,像火山迸發(fā),狂濤傾瀉,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至“嗚呼哀哉”,節(jié)奏達到了高潮,隨情揮灑,任筆涂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無不是書者心緒自然流露。真可謂以文哭,以墨哭,血淚滴于筆,浩氣充于文。
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顏真卿本無意作書。但正因無意作書,不工而極工。整幅字寫得氣勢凝重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都乐陡濉份x耀千古的價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共浩氣噴薄。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元鮮于樞跋語謂:“《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元陳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dāng)時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而反極工耶?”《祭侄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絕,褒贊不斷。
天下第三行書——宋·蘇軾《寒食帖》原文: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與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涂窮,死灰吹不起。
賞鑒:《寒食帖》全稱《黃州寒食詩帖》,書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69年)。紙本,行書,縱37.4cm橫734cm,系兩首五言十二名詩,共17行,129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謫貶惠州、儋州(海南島),最后北還,病死常州,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少數(shù)詩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zé)統(tǒng)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與黃庭堅號稱蘇黃;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而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大家
這篇《寒食帖》是他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69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書行草《黃州寒食二首》詩。這是兩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中意象陰霾,渲染出一種沉郁悲涼的氣氛,表達了作者時運不濟謫居黃州的惆悵心境,富有強烈的感染力。通篇起伏跌宕,恣肆飛揚,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之中,或正鋒,或側(cè)鋒,轉(zhuǎn)換多變,順手斷連,渾然天成。其結(jié)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變化萬千。
詩稿誕生后,幾經(jīng)周轉(zhuǎn),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于張浩與“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時蘇軾被貶瓊州,黃庭堅思及好友,情難自抑,欣然命筆,題跋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fù)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yīng)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論語精當(dāng),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嘆為觀止,與蘇詩蘇字并列可謂珠聯(lián)壁合。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fā)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亦題跋贊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nèi)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寒食帖》真跡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fēng)格,《祭侄稿》是圣哲賢達的風(fēng)格,《寒食帖》是學(xué)士才子的風(fēng)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lǐng)風(fēng)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