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書法
先秦時期的書法
先秦時代的書法多刻與鼎,陶瓷,骨頭,帛書上面。文字多以象形,金文,為主。由于年代古遠,如今保存下來的先秦書法可是價值千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先秦時期的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先秦時期的書法欣賞
先秦時期的書法圖片1
先秦時期的書法圖片2
先秦時期的書法圖片3
先秦時期的書法圖片4
先秦大篆書法風格賞析
“上古之民,結繩以記事”。先民們最早采用結繩符號幫助記事和記憶,這是中國文字從早期有意識的利用自然方式到刻符,最終演化成有形象、有意味的符號文字的序曲。“后之圣人,移之以書契”,文字的真正誕生是在黃帝時候的事了,“倉頡造字”是對中國文字產(chǎn)生的比較公認的最早說法。從“結繩”到“書契”的進化,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漢字真正成熟,有實物可考,確鑿可靠的,則是殷商和西周的“甲骨文”與鐘鼎文。
人類開始造字之時,是在對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現(xiàn)象有了深刻的觀察,而后才“依類象形”的。在長期日常深刻的觀察中,體現(xiàn)出先民們的審美意念和情致,所以“博采自然物像之眾美,合而為字”。在河南安陽等地出土的甲骨、鐘鼎、陶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的文字不論筆畫、結體,還是在書法藝術中所謂的情趣,均已達到了相當成熟和完美的境界。
先秦,一般而言,是指從新時期時代晚期到秦統(tǒng)一六國,具有中華早期文化特征的文明發(fā)展階段。經(jīng)歷了華夏民族早期的民族融合和國家創(chuàng)建。文字作為文化的表征,在這個階段也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因為文字的創(chuàng)造,作為文明的標志,也記錄了燦爛的歷史。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字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廣義上統(tǒng)稱大篆。
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上個世紀早期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這里是商王朝的故都。甲骨文的出土,是我國考古學的重要發(fā)現(xiàn),也為研究我國早期文字樣式提供了實物材料。甲骨文所刻的內(nèi)容大多是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所以又叫“卜辭”。從漢字發(fā)展史來看,甲骨文已有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字,已是一種形成體系的古文字,具備漢字點畫結構的均衡,對稱、穩(wěn)定的特點,為書法藝術奠定了形式上的特點。甲骨文的書法來看,在結構、筆法上則是一個獨特的體系。和其他書體一樣,也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雄渾、樸拙、秀麗、工整不同的表現(xiàn)。盡管如此,在眾多甲骨文作品的研究中,歸結起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瘦勁單純和樸拙寬肥是甲骨文的兩種典型表現(xiàn)樣式。這源于甲骨文刻制時的刀法,單刀鍥刻和雙刀鍥刻似乎是形成這兩種風格的主要原因?!都漓脶鳙C涂朱牛骨刻辭》即以瘦勁為特征,鍥刻為典型單刀,多方折筆,顯得瘦勁挺拔。《宰豐骨刻辭》則類雙刀鍥刻,以圓筆居多,字體具有肥壯雄渾的特征。甲骨文的布局,在章法上,大都疏落錯綜,也有的謹密嚴整,但整體上都給人單純的樸拙感,具有質(zhì)樸之風,體現(xiàn)出清新高古的自然美。
金文
金文也叫“鐘鼎文”,是鑄在或刻在青銅鐘鼎彝器上的銘文,是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比較成熟的書體,流行于商周時期,以西周金文成就為高。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相近,但自成體系,比甲骨文更加成熟地表現(xiàn)了原始文字的象形特征。由于青銅禮器在商代有特殊的地位,是禮樂文化和權力的象征。在紋飾裝飾方面,也多神秘、詭異,具有恐怖的氣氛。商代后期,青銅工藝達到高峰,澆鑄工藝繁復,過程比較復雜。通常在器物上,以緊縟的紋飾為主,銘文較少,有的只刻鑄器物主人的名姓。西周初期,青銅工藝繼承了商代的遺風,但銘文逐漸增多,漸趨規(guī)整,勻齊,有著從筆畫瘦健纖細向樸茂凝重、壯美厚實發(fā)展的軌跡。西周中期,隨著青銅器體量向重大、紋飾向簡約方向的發(fā)展,青銅器的裝飾銘文也變?yōu)榈溲牌胶?,且字?shù)更多,出現(xiàn)了長篇的文章。中后期,銘文幾乎成了主要的裝飾。字體更加成熟,字形結構愈加穩(wěn)定,出現(xiàn)了如《毛公鼎》《散氏盤》等金文舊書法的代表作品。
從清代中晚期,陸續(xù)出土,以及考古發(fā)掘所得大量青銅器物中,青銅器裝飾銘文的金文書法,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大體按時代順序,不同時期的金文書法也會流行不同的風格。
西周早期,青銅紋飾仍然有著繁縟、威嚴、神秘的氣氛,但又向莊重華美的風格轉化。這一變化,也影響著金文書法的演變。以《大盂鼎》《何尊》為代表的西周早期金文,保留了商代金文的某些特征,樸茂沉雄、瑰麗凝重。藝術,風格整體呈現(xiàn)出繘奇崢嶸、凝練肅穆的的美。
《大盂鼎》為現(xiàn)存西周早期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渾厚典麗。自清代道光年間在陜西眉縣禮村出土后,《大盂鼎》的銘文,一直是研究金文書法的重要作品。其書法體勢嚴謹,用筆方圓兼?zhèn)?,字形、布局都十分質(zhì)樸、整齊,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洞笥鄱Α返恼季志哂姓R嚴陣的特色,橫有格,行有列,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和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幾乎均等,體現(xiàn)出整齊莊嚴的序列。這源于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神圣肅穆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決定了創(chuàng)作時嚴肅認真,一絲不茍。
西周中期,青銅器物開始擺脫晚商、周初的繁縟,向簡潔大氣、莊重典雅的方向發(fā)展,器物上銘刻的金文書法,也擺脫了周初的瑰異凝重而趨于典雅平和。以《頌鼎》《大克鼎》《墻盤》上寓刻的金文文字為代表。
《頌鼎》共有三個鼎,還有同名日“頌”的簋五件、壺兩件。《頌鼎》銘文是西周金文大篆中成熟意味最明顯的作品,被后世學習大篆書法者稱為臨習金文的最理想的范本之一。其風格特點是筆畫平直,結構端正,比較開闊大方、空間分布疏朗多姿,線條配置講究粗細均勻,變化中有控制,是金文書法中較為嚴謹與理性的典型。結字方面,講究橫平豎直,在規(guī)則中又求得變化。字距與行距之間,在大致平正的同時,也講究小局部的錯落與穿插。
《墻盤》中的銘文,也是這種典雅平和之風的代表。作品用筆柔和而勢暢,筆畫圓渾,略顯肥厚而意蘊充足??偟奶卣鬟€是典型的筆畫平直,結構端正,排列整齊的西周中期風格。
《虢季子白盤》是西周中晚期宣王時期青銅禮器,晚清道光時期在陜西寶雞被發(fā)現(xiàn),據(jù)說當時被當?shù)剞r(nóng)民作馬槽用。經(jīng)考古考證為西周器物,是當今所見最大的青銅盤。盤身以環(huán)帶紋裝飾,兩側鑄有獸頭及雙耳環(huán)?!峨郊咀影妆P》尤其以盤中鑄刻的長篇銘文而著名,成為研究商周青銅文化之重器。
《虢季子白盤》內(nèi)底部鑄有銘文八行,自晚清以來,被學界認為是西周金文書法的絕品。銘文的書法藝術特色,體現(xiàn)在:用筆方面,純凈優(yōu)美異乎尋常的精準的線條,圓轉周到,一筆不茍,給人清麗灑然的感覺,情致超然。字的結體方面,注重單字筆畫的疏密穿插,偏旁之間的相互避讓,有意拉長一些了長形的線條,使空間呈現(xiàn)出空靈的效果,而又不顯現(xiàn)刻意,一切是自自然然,表現(xiàn)的妥帖、安穩(wěn)。在整篇的章法方面,這是《虢季子白盤》銘文在諸金文名作中最具特色的,創(chuàng)造者超乎尋常的思路,使他在創(chuàng)作時能駕輕就熟,如鬼斧神工。把字與字的間距和行距拉開,留出足夠的空間,以使他在用筆、結字方面獨到的意匠在整體的空間中得以完美的顯現(xiàn),呈現(xiàn)出的感覺是:字字珠璣,妙如秋夜星空。
西周晚期,青銅禮器在社會生活中禮制化的地位逐步減弱,青銅紋飾中先前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獸面、夔龍等紋樣逐步轉化為環(huán)帶紋、竊曲紋。這一轉化對金文書法也產(chǎn)生著影響。這便是,從便捷出發(fā),文字的線性化成為趨勢,筆畫的形式美變得純粹起來,字的造型亦顯得更加自由。西周晚期的《散氏盤》和《毛公鼎》代表了這一趨勢的金文書法成就?!渡⑹媳P》銘文鑄于盤內(nèi)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作為西周時期金文的長篇巨制之一,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為我們展示出金文書法粗狂道勁的氣象。整件作品以線條的錯綜、光怪陸離如天女散花般讓人留戀。線條用筆豪放質(zhì)樸,敦厚圓潤。在結字方面,似不以固定的規(guī)則,大小相參,正斜相雜,隨機取勢,寄奇崛于純正,卻有渾然天成的美。在章法上,也不再呈現(xiàn)西周中期金文書法的那種對稱均勻、典雅平和,多變的錯綜感卻展現(xiàn)出種種不規(guī)則的趣味。澀鈍、粗重的線條珠璣羅列、奇趣層出,古拙的書風卻有渾樸雄偉的氣概,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書法藝術之精品。
西周晚期的另一件重器《毛公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期的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陜西岐山出土。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為金文書法中少有的皇皇鉅制。其內(nèi)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并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具有筆法圓潤精嚴、結字奇逸飛動、整體氣象蕭森的風格。字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從銘文中線條的質(zhì)感,體勢斜曲的巧妙銜接,細細品察也能讀出字與行之間極為嚴整、一絲不茍。創(chuàng)造者這種超凡入圣的線性、字形駕馭能力,使《毛公鼎》銘文成為了公認的金文書法的一代名作。
石鼓文
先秦時期的書法,從現(xiàn)存史料來看,除過甲骨、金文,墨跡帛書、盟書,再就是刻鑿于石質(zhì)材質(zhì)上的《石鼓文》了?!妒奈摹吠碛谖髦芙鹞模瑢W者們考證為戰(zhàn)國時期的觀點為多,是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文》刻于十個鼓形石上,在上面以類似《詩經(jīng)》大小雅的四言韻文記述秦國君游獵等活動,也稱獵碣。
在書法上,《石鼓文》比金文規(guī)范、筆畫均整,結字嚴謹,用筆道勁圓潤。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fā)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與甲骨文、金文相比,石鼓文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wěn)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與秦統(tǒng)一六國后的小篆字體已較為接近。石鼓文書法通常也被稱為大篆書的典范。
大篆書法,經(jīng)歷了從商周到春秋戰(zhàn)國的漫長時期,至秦為終結,是中國書法史上鑄造文字的最重要時期,文字在當時的功用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文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中。書法藝術正是從文字的原始性實用書寫中逐步地、不知不覺地發(fā)展起來。從書法藝術審美的角度審視,這些卑期文字已經(jīng)具備了書法藝術形式美的諸多要素,諸如筆畫的質(zhì)感美,單字造型的結構列稱美,章法的聚散、疏密,排列的整齊、組合的自然美。擴而大之,兼及審美表現(xiàn)中的風格美。
先秦的大篆書法,在文字演變的道路上,逐步超越了原始的象形,走上了單純的線性化抽象表現(xiàn),它包含了本民族的意志、生活乃至人生理想;也區(qū)別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都朝著裝飾化發(fā)展的路線,與我們本民族生活、心靈緊密相聯(lián)。也為中國書法在后世的發(fā)展中,成為了視覺審美藝術,而不僅僅是一種實用文字,演繹了精美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