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受盡磨難最后成功的例子經典
磨難是成長之路的必經之點,磨難是使人成功的試金之石,磨難是催人上進的鞭策之繩。學習啦小編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受盡磨難最后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今中外受盡磨難最后成功的例子篇1
足球明星奧內爾·梅西,他從5歲開始,就在父親執(zhí)教的足球隊踢球,并在足球方面展現出超人的才華.他8歲的時候,父親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給孩子提高技藝了,于是將他送到了正規(guī)的球隊接受系統(tǒng)的足球訓練.
正當他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時,不幸發(fā)生了.11歲那年,他被醫(yī)生診斷患有發(fā)育荷爾蒙缺乏綜合征,這是一種嚴重影響骨骼生長的病癥.患上此病,別說踢球,就是一般的生活起居都會受到影響.雖然他有極好的足球天賦,可是病癥幾乎斷送了他的一切夢想.
但他不愿放棄夢想.終于有人愿意為他賭上一把,西班牙巴塞羅那的一名體育經理決定為他支付所有的治療費用,并著力培養(yǎng)他.
結果他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和痛苦,不僅戰(zhàn)勝了病魔,而且球技有了更大的進步.隨后短短的幾年,他通過令人嘆為觀止的杰出表現,迅速躥升為一名超級足球明星,接連獲得了奧運金牌、金童獎、世青賽金靴和MVP(最有價值球員)……
古今中外受盡磨難最后成功的例子篇2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也有人說是小兒麻痹癥)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yī)術,為鄉(xiāng)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fā)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fā)給散文作品。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督^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并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fā)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yōu)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y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y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y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fā)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后,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2010年03月31日,人民網消息稱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已報名學車,有望成為國內首批拿到駕照的雙下肢殘疾人。
古今中外受盡磨難最后成功的例子篇3
在100多年前,比利時有個小木匠,名字叫阿道夫·薩克斯。他能活下來簡直是個奇跡。小時候,他吞過縫衣針,誤食過硫酸,被磚塊砸破過頭,不幸從樓上跌落過,還曾摔倒在點燃的爐火上,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他在21歲時發(fā)明一件奇特的樂器。這樂器有與單簧管類似的哨頭,還有拋物線形圓錐管體,而金屬圓筒竟帶風琴那樣的按鍵。
一開始,阿道夫想把這件新樂器介紹給世界音樂權威集中的地方——巴黎音樂界,但阿道夫煞費苦心,也沒有一個法國樂器商把這個比利時來的無名小輩放在眼里。法國音樂界的名流們更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樂器。一晃9年過去了,阿道夫的愿望始終沒有實現,他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木匠。
機會終于來了,一位作曲家為阿道夫爭取到了一個在巴黎音樂會上演出的機會,還特意為他譜寫了一個曲子。就在去演出的路上,意外又一次降臨,阿道夫的樂器從馬車上掉下來,摔成兩半兒。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阿道夫心情是如何懊惱。不過阿道夫沒有打道回府,而是抱著破損的樂器登上了舞臺,吹奏時他的雙手一刻也不能離開樂器,否則銅管就會掉下來。正因為如此,阿道夫沒法兒翻樂譜,只能憑記憶演奏。有幾次,他由于緊張忘記了譜子,就干脆持續(xù)吹一個長音,直到想起譜來再繼續(xù)演奏。法國觀眾從來沒聽過這樣柔和優(yōu)美、蕩氣回腸的音樂,頓時喜歡上了這種樂器。演出結束后,阿道夫一連謝了五次幕,臺下仍然掌聲不絕。
這種能奏出特殊效果的樂器一下子成了巴黎音樂界的寵兒。一支樂隊用這種樂器參加音樂大賽,輕而易舉地奪取桂冠。法國政府也將這種樂器列為軍樂隊必備樂器。這種樂器是什么?就是世人皆知的薩克斯管,是用發(fā)明者的名字來命名的。薩克斯管魅力無窮,有著與任何樂器相匹敵的巨大力量。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就曾擔任阿肯色州管樂隊首席薩克斯管演奏員,前幾年還被媒體稱為“不老的薩克斯手”。
如果把阿道夫的成功比如一件果實,那么此前的磨難和變故就是陪襯這果實的小花絮、小綠葉、小枝枝彎彎了。或許正因為有了這些磨難和變故,成功才顯得如此耀眼奪目。
看了“古今中外受盡磨難最后成功的例子經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