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茨威格成功的秘訣
關(guān)于茨威格成功的秘訣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善于運用各種文學(xué)體裁,他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xué)翻譯,以描摹人性化的內(nèi)心沖動,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分享的茨威格成功的秘訣,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茨威格成功的秘訣
25歲的時候,在巴黎一面研究,一面寫作。那時發(fā)表的文學(xué)作品,已有不少人贊美;其中有些連我自己也很喜歡。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總覺得還可以更加完美一些,雖則自己不能決定短處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這個時期,一位藝術(shù)大師給了我一個極大的教訓(xùn)。這教訓(xùn)初看似乎是無足輕重的小小際遇而已,事實上卻是我一生寫作生活的轉(zhuǎn)捩點。
有一晚我在維爾哈倫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時的名作家。同座有一位年長的畫家,慨嘆雕塑藝術(shù)的退步。我那時年少氣盛,竭力反對他的意見。我說:“以巴黎而論,難道我們就沒有一位雕刻家足以與米凱朗基羅媲美嗎?難道羅丹先生雕刻的《沉思者》《巴爾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們的大理石一樣同傳不朽嗎?”
我的駁辯說完之后,維爾哈倫欣然地拍拍我的肩頭。“我明天就要去拜訪羅丹先生,”他說,“跟我同去。凡像你這樣的欽佩他的人,就有權(quán)利跟他會會面。”
我滿心高興。但第二天維爾倫把我介紹給那位雕刻大師之后,我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他們兩位老朋友談天說地,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不必要的旁聽者。
然而那位大藝術(shù)家是十分和善的。我們告別的時候,他轉(zhuǎn)過臉來對我說:“我想你或許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這里。但請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鄉(xiāng)下住宅來,并且我們可以一同用便飯。”
在羅丹樸素的鄉(xiāng)下住宅里,我們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圍吃了一餐家常便飯。他慈祥而柔和的顧盼,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記了局促。
他的雕刻室也很簡單,裝著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經(jīng)完成的雕像,更有許多石膏塑的作為試驗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個指頭或一個小小關(guān)節(jié);桌子堆滿種種素描的圖形。這地方顯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斷研究,不斷工作。
羅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變成一個工人的樣子。他在一個雕刻架前立定了。
“這是我最近的作品,”說著他揭去蓋在上面的濕布,就露出一個女性的半身像來,神采煥然,那是用泥土塑的。“我覺得這已是完工的了。”
這身體魁梧、肩膀?qū)掗?、一臉灰白胡子的老人后退了一步,?cè)著頭細加端詳。“是的,我想沒有什么毛病了。”
但審視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語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線條仍嫌太硬。對不起……”
他就撿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質(zhì)小刀來。小刀在柔軟的泥土上輕輕拂過,使像身的肌肉產(chǎn)生一種更細膩的光澤。老人的手指活潑起來,眼睛里放著光芒。
“還有這里……這里……”他又修改了幾處地方,再退一步,細細觀察。又把架子轉(zhuǎn)過背來,喉嚨里喃喃地發(fā)出奇怪的聲音。有時他欣然微笑,有時他眉頭緊皺,有時捏了一點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輕輕抓掉一些。
如此繼續(xù)了半小時,一小時……他從沒有對我說一句話。除了創(chuàng)造他理想中的具像之外,什么都忘記了。似乎天地間只有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著手創(chuàng)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樣。
后來,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氣,丟下小刀,把剛才的那塊濕布給塑像蓋上,那種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個男人給他情侶披上披肩。然后轉(zhuǎn)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復(fù)了初見時的樣子。
他還沒走到門口,忽然發(fā)現(xiàn)了我,他一驚。直到這時候他才想起了我,剛才的失禮顯然使他非常過意不去。“對不起,先生。我簡直把你忘記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緊緊抉握住他的手?;蛟S他也感覺到我的情緒,所以微微笑著,舉起膀子圍住了我的肩頭,兩人一同走出那房間。
這一天所得的教訓(xùn),比我在學(xué)校里多年的用功還有益處。從此以后,知道一切人類的工作如要完善而有價值,應(yīng)當是怎樣做法的。
一個人可以這樣完全忘記時間空間與整個世界,這個認識,使我受到空前絕后的感動。這一小時,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藝術(shù)、一切事業(yè)成功的奧秘——聚精會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論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們?nèi)菀追稚?、容易旁騖的意志貫注在小小的一點上。
我悟到遺忘一切其他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完美的這種熱忱,就是我過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這是成功的秘訣。我現(xiàn)在知道,舍此以外便無神妙的方法了。
茨威格人物生平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猶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志上發(fā)表第一首詩;
1899年,茨威格中學(xué)畢業(yè);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xué)和柏林攻讀哲學(xué)和文學(xué),后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
1902年,轉(zhuǎn)入柏林大學(xué)攻讀哲學(xué);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游》,取材于《圣經(jīng)》;
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1903年,獲得博士學(xué)位。
1904年,大學(xué)畢業(yè),以《泰納的哲學(xué)》取得博士學(xué)位;后任《新自由報》編輯,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收錄《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跡》四篇小說;后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歷。
1905年,發(fā)表了專著《魏蘭》;
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huán)》問世;
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fā)表,次年上演;
1910年,發(fā)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結(jié)識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jīng)歷—兒童國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fā)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欲所驅(qū)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后作品的一個基調(diào),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發(fā)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jié)識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chuàng)作了戲劇《耶利米》,第一部反戰(zhàn)劇在瑞士首演,取材與《圣經(jīng)·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fā)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zhàn)以奧德失敗告終;
1919年后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1920年,與離異并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jié)婚,創(chuàng)作《三位大師》;
1922年,出版“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癥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癥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tài),它們在潛意識的驅(qū)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fā)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歷經(jīng)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欲的驅(qū)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1928年應(yīng)邀赴前蘇聯(lián),與高爾基結(jié)識,且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著名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筑師》:《三位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斗》(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人類群星閃耀時》;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通過精神進行治療》;
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nèi)特》;
1933年希特勒上臺,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國,同年被納粹驅(qū)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chuàng)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nèi)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4年發(fā)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并,遭納粹驅(qū)逐,先后流亡英國、巴西。
1935年,《瑪利亞·斯圖亞特》,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fā)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臺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
1939年,二戰(zhàn)爆發(fā),奧地利被侵占;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jié)婚;
1938年,奧地利并入德國后,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
1940年經(jīng)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xiāng)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綠蒂(33歲)在里約熱內(nèi)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zhèn)的寓所內(nèi)雙雙服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