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難而成功的故事4篇
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困難是紙老虎,只要不被它嚇倒,就可以戰(zhàn)勝它;困難是成功的階梯,戰(zhàn)勝它,就可以收獲成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克服困難而成功的故事,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克服困難而成功的故事篇1
在愛迪生發(fā)明燈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當他用到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的時候,助手對他說:“你已經(jīng)失敗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經(jīng)變得渺茫,還是放棄吧!”但愛迪生卻說:“到現(xiàn)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fā)現(xiàn)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后,他經(jīng)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于成功了。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愛迪生在助手勸他停止實驗的時候放棄了,我們現(xiàn)在會怎么樣呢?可能我們還要點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燈在夜里照明。其實愛迪生的每次試驗失敗都可以看作是挫折。這么一算,愛迪生發(fā)明電燈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shù)目啊!
克服困難而成功的故事篇2
初中畢業(yè)后,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就讀,因?qū)W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yè)文憑。
此后,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shù)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shù)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shù)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國外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論文。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fā)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shù)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shù)論》。
克服困難而成功的故事篇3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樂名城維也納,一個歷史性的偉大時刻,銘刻在音樂藝術(shù)的輝煌史冊上。在這座講究禮儀的藝術(shù)之城,就是皇族駕臨,人們也不過行三次鼓掌禮,而在這個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許這個掌聲會有十次、二十次…
這是一個何等恢宏壯偉的場面!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難忘的時刻!在這里,一部不朽的音樂杰作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歐洲樂壇上。
羅曼·羅蘭用激動的筆觸寫道:“黃昏將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后是沉重的云,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了我們”。
是的,當人們從這震撼寰宇的音響中蘇醒過來,當人們從這歡樂之聲的轟鳴中站立起來,片刻沉默之后的暴發(fā),竟壯觀得使皇族駕臨的威重禮儀暗然失色。人們狂熱地歡呼鼓掌,涕淚交流地涌上舞臺,向這位為人類鑄造出如此驚人的藝術(shù)杰作的大師奔去…
但是,有誰想像得到,這位偉大作品的作者,這位在音樂世界中創(chuàng)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貝多芬,此刻卻背向狂熱的觀眾毫無所聞。當女低音歌唱家翁格爾拉著他的手轉(zhuǎn)過身時,他不是聽到,而是“看到”了聽眾強烈爆發(fā)的熱情。
雙耳失聰?shù)淖髑壹拥卯攬鰰灥沽?hellip;從這個驚心動魄的首演之夜開始,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向著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擴展著、延續(xù)著,以至于許多音樂藝術(shù)家竟然也急不擇詞地對這部巨作加以熱情的贊美。
舒曼說:“我從來沒有象對這首交響曲那樣入了迷。”
克服困難而成功的故事篇4
命運對奧斯特洛夫斯基是殘酷的:他念過三年小學,青春消逝在疾馳的戰(zhàn)馬與槍林彈雨中。16歲時,他腹部與頭部嚴重負傷,右眼失明。20歲時,又因關(guān)節(jié)硬化而臥床不起。面對著命運的嚴峻挑戰(zhàn),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沒比掉隊更可怕的事情了。”
奧斯特洛夫斯基與命運進行了英勇的抗爭:他不想躺在殘廢榮譽軍人的功勞簿上向祖國和人民伸手,他用沸騰的精力讀完了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如饑似渴地閱讀俄羅斯與世界文學名著。書籍召喚他前進,書籍陪伴他披荊斬棘。
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化和文學素養(yǎng)達到一定水平后,他寫了一本描述柯托夫斯基部隊中英雄戰(zhàn)士的中篇小說,寄給一家雜志社,卻未被采用??伤⑽椿倚膯蕷?,他深深地懂得:平步青云的事是少有的。人們往往只看到成功者頭上的桂冠和脖子上的花環(huán),而忽略了他們在未成功之前倍嘗的痛苦、冷落,甚至歧視。
因此,一些向理想高峰攀登的人,一遇到艱難險阻,就畏縮不前,一碰到冷落、歧視,就半途而廢,驚呼生不逢時。奧斯特洛夫斯基忍受著病痛的折磨,默默地向認準的目標攀登。1932年,他終于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
對此,他高興地驚呼:“生活的大門向我敞開了!”“書就是我的戰(zhàn)士!”站著用槍戰(zhàn)斗,躺著用筆戰(zhàn)斗,死后用書戰(zhàn)斗。這就是做為一個戰(zhàn)士和作家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
位于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本是當年蘇維埃政府分配給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居。當時,他雖然年僅32歲,卻已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全身不能活動,雙手喪失了寫字的能力,連轉(zhuǎn)動頭部也極為困難。
正如他在自傳中所寫:“體力幾乎全部喪失了,所剩的僅僅是一種想要多少對自己的黨和工人階級盡些力量的熱望。”他不想在安閑無聊中消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使他難以放下手中新的戰(zhàn)斗武器——筆。
據(jù)當時醫(yī)生診斷,奧斯特洛夫斯基還可以活5年,但他本人對病情的嚴重程度十分清楚。他曾對護士說:“我知道我的病情嚴重,我感到遺憾的是,還有那么多工作沒有完成。”
在臨終前一個月,他已經(jīng)清楚地感到死神正向他撲來,但他沒有要求去看病,更沒有停下筆去休養(yǎng),而是拼命加班,與死神爭分奪秒。他讓秘書們實行“三班制”守在他的床頭,他躺著口述,妻子與助手們幫他打字,他自己則一刻也不肯休息。
奧斯特洛夫斯基思想的烈馬,馳騁在烏克蘭與波蘭交界的遼闊的原野上,他口授的每一個字母都像無情的子彈,射向入侵的德國強盜。正如他的妻子拉伊薩·帕爾弗列芙娜在回憶錄里所記述的那樣:“這些天,打字機的聲音猶如機關(guān)槍在掃射。”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新住宅里住了短短7個月就去世了,但他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又一部長篇力作《暴風雨所誕生的》。他在給斯大林的信中寫道:“我這一生都將獻給社會主義祖國青年一代的布爾什維克教育事業(yè),直到最后一次心跳為止。”
1936年12月20日,在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第一卷之后6天,這位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看了克服困難而成功的故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