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么:昆蟲為什么要脫皮
昆蟲的分布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分有不同的種類,多數(shù)昆蟲可以做標本,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資源。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十萬個為什么:昆蟲為什么要脫皮,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昆蟲為什么要脫皮
昆蟲的蛻皮是生長的需要,因為昆蟲的表皮(外骨骼)是由蠟質(zhì)層和幾丁質(zhì)層組成的。蠟質(zhì)層位于表層的最外層,可以防止水分的蒸發(fā)。
幾丁質(zhì)是復(fù)雜的含氮多糖類,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在幾丁質(zhì)層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細胞。表皮細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經(jīng)硬化后,就不能繼續(xù)擴大,從而使昆蟲生長受到限制。因此昆蟲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會出現(xiàn)蛻皮現(xiàn)象。蛻皮時,表皮細胞分泌一種酶,將幾丁質(zhì)溶解,同時蠟質(zhì)層破裂,昆蟲的幼體就可以從外骨骼中鉆出來,并且由表皮細胞重新分泌外骨骼。當新的外骨骼還未完全硬化之前,昆蟲身體可以增大。外骨骼的硬化是因為蛋白質(zhì)的變性的原因。所以,正在發(fā)育而迅速生長的昆蟲幼體蛻皮次數(shù)較多。當昆蟲發(fā)育到不再繼續(xù)長大時,蛻皮也就停止。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最后一次蛻皮以后,蛻皮激素分泌正常,保幼激素分泌減少,進入蛹期。
一只昆蟲從卵孵化成為幼蟲,幼蟲期要脫幾次皮,每脫一次皮就增加一齡,就像高等動物長大一歲一樣。剛從卵里孵出來的小蟲叫第一齡,脫過第一次皮叫第二齡,脫過第二次皮叫第三齡,照此推下去,把幼蟲脫皮的次數(shù)加上一就是幼蟲的齡期。
昆蟲為什么要脫皮呢?因為昆蟲不具有高等動物的骨骼系統(tǒng),靠身體外的體殼起皮膚和骨骼的作用。這種體殼也稱為外骨骼或體壁。體壁雖然保證了昆蟲更有利地適應(yīng)各種自然環(huán)境,但它在昆蟲身體各部分的薄厚不一樣,有些厚的和硬的地方發(fā)生了骨化,缺乏彈性,當幼蟲長到一定階段,蟲體的生長受到限制,它就要脫掉舊皮,換上新皮才能繼續(xù)生長。
昆蟲脫皮是其生命中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昆蟲幼蟲每脫皮一次,不僅使它們的軀體增大,內(nèi)部各器官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同時,外部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另外,由于昆蟲的皮是由新陳代謝的產(chǎn)物形成的,所以脫皮也有排泄的作用。昆蟲幼蟲的生長和形態(tài)變化,由于脫皮而顯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例如為害蔬菜的粉蝶就脫皮!次。
昆蟲更換外衣的過程,是受到身體中內(nèi)分泌器官的控制。當昆蟲長到一定的時候,它就分泌出一種皮激素,把昆蟲舊表皮和真皮細胞分離,漸漸形成了薄薄的新表皮,最后,昆蟲收縮腹部肌肉來增加胸部的血壓,使背部向上拱起,于是,舊表皮沿著胸部背面特別脆弱的地方脫出。例如蟬在脫皮時,從背部中央“"”形地方裂開,從外表皮里蠕動,先頭后尾,慢慢地爬出來。生活在水中的昆蟲,借助它們吸收了空氣或水后,使身體膨脹,也是在舊表皮的特別脆弱的地方裂開,以后靠蠕動的力量脫出柔軟的昆蟲體。
海星是怎么吃東西的
我們通常都認為,溫和的動物是食草的,兇猛的動物是食肉的。那么,這些文靜得幾乎一動不動的海星應(yīng)該更適合于吃海藻或者浮游生物吧!但事實恰好相反,海星不但是食肉動物,而且是兇狠的食肉動物。當然,它們并不會像獵豹或者鯊魚那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攻擊獵物,但是,它們可以慢慢地接近對手,然后用帶有吸盤的管足給對手一個親密的擁抱。螃蟹、貝類和海膽等海洋動物常常會被海星整個裹住。那么,海星裹住它們之后,是怎樣把這些食物吃掉的呢?
我們知道動物吃東西都是離不開口的,那么海星的口在哪里呢?把海星翻過來就可以看到,海星所有的步帶溝都匯集到中間一點,這個中心位置就連著海星的口。海星的口位于體盤的正下方,口面向下,可與海星爬過的物體表面直接接觸,這就為海星捕食獵物提供了條件。不過,海星吃東西,口只是一個通道,胃才是真正的“兇器”。
由于海星沒有眼睛,它是靠身上的多種化學(xué)感受器來尋找食物的。當它們慢慢接近獵物,并快速地用腕上的管足捉住對手后,就會把整個身體裹上去包住獵物,然后,把自己的胃從口中吐出來。接下來,胃中的消化酶被迅速釋放到獵物身上,把獵物溶解掉再吸食進去。這種消化被稱為體外消化,整個過程和蜘蛛把消化液吐在食物上溶解后再吸收是差不多的。
如果獵物是一只貝殼類動物,海星就把身體固定在貝殼上方,用兩腕把貝殼兩側(cè)吸住,通過管足末端吸盤的作用,將雙殼類的殼硬拉開來,然后將胃從口中吐出,直接插到獵物殼的開口內(nèi)。當對手的內(nèi)臟和閉殼肌被消化溶解后,整個殼就自然而然被打開了,海星可以非常方便地用胃包裹食物一同吸入口內(nèi),進行最后的消化。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海星都是這么吃東西的。一些短腕或者管足沒有吸盤的海星種類,無法對抗很厲害的獵物,它們就以較小的甲殼類等動物為食,取食時將對手整個吞下去。這時候,它們的消化方式和多數(shù)種類的海星不同,它們的消化不是在體外,而是直接在胃內(nèi)進行,稱為體內(nèi)消化。還有一些在深海生活的海星,是以身上細細的纖毛過濾食物顆粒后,直接“喝”進去吃掉的。別看海星個頭不大,它們的食量卻很大,一個海星幼體一天吃的食物量,要比它自身重量的一半還多。
海星的不同攝食方式是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相關(guān)的,這就是生物適應(yīng)性的表現(xiàn)。
蝴蝶是益蟲嗎
所謂害蟲和益蟲是對于人來講的,對人的生產(chǎn)生活有危害的就成為害蟲,有益的就是益蟲,其他的則歸為中性昆蟲。蝴蝶的幼蟲肯定是鱗翅目昆蟲,如果它們在田里或者綠化帶或者苗圃中,對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造成危害了,肯定歸為害蟲了。但如果在其他地方,沒有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只能稱為中性昆蟲。而成為成蟲后,一部分蝴蝶就不再取食,直到交配后死亡,這也稱為中性昆蟲,另一部分靠取食花蜜,就是益蟲了。
其實蝴蝶給人類造成物質(zhì)損害的種類并不多,如危害水稻的稻弄蝶、稻眉眼蝶,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卷心菜)的菜粉蝶,危害柑橘的玉帶鳳蝶和柑橘鳳蝶,加害樟樹的樟鳳蝶,加害鐵刀木的遷粉蝶。絕大多數(shù)蝴蝶成蟲都是有益的,如為植物傳播花粉,維持生態(tài)平衡,美化了大自然。此外還有專吃蚜蟲的蚜灰蝶,還有其他可供藥用或食用的種類。
蝴蝶有很少類在成蟲后會繼續(xù)危害植物,如果影響到人的生產(chǎn)生活,它們就仍是害蟲。答案補充就算傷害植物,也不能算是害蟲,人類對害蟲與益蟲的區(qū)別就是是否危害到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如果數(shù)量在一定基數(shù)下,且危害的植物跟人類生活不緊密,也只能算中性昆蟲。舉個例子,蝗蟲與蚱蜢這兩個東西有區(qū)別么?當其聚集在一起時,稱蝗蟲,危害大。而人工養(yǎng)殖,用來做飼料和食物的時候就是益蟲了。沒有絕對的益蟲,也沒有絕對的害蟲。蝴蝶同樣是這樣的。人類是唯我的,對人類有益就益蟲,有危害就害蟲,所以要具體分,還是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才能定義。
十萬個為什么:昆蟲為什么要脫皮相關(guān)文章:
★ 常見的益蟲和害蟲
★ 蠶脫皮的原因
★ 初秋換季育兒知識
★ 世界上最大的昆蟲
十萬個為什么:昆蟲為什么要脫皮
上一篇:下雨的時候青蛙為什么會叫
下一篇:十萬個為什么:大熊貓為什么愛爬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