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用砂鍋熬中藥_熬中藥要用砂鍋的原因
為什么要用砂鍋熬中藥_熬中藥要用砂鍋的原因
一般來說,在熬制中藥的時候都會用砂鍋,但是可能熬中藥為什么要用砂鍋的原因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熬中藥要用砂鍋的原因的內(nèi)容介紹,歡迎閱讀!
要用砂鍋熬中藥的原因
生活中,我們在吃中藥時,通常都要將藥材熬成湯汁,讓藥中的成分溶解在水里,然后由病人服用。與煲湯、炒菜不同,熬中藥不能用鐵鍋、銅鍋或其他金屬鍋具,最好用砂鍋、瓦罐來熬。這是因為:首先砂鍋、瓦罐鍋底導(dǎo)熱十分均勻,煮起來火力比較緩和,而且整個鍋保溫性比較強(qiáng),水分蒸發(fā)量比較小,有利于不耐熱成分的保存,藥劑成分保留比較全面。其次,很多植物藥材是含鞣質(zhì)、有機(jī)酸等,它們會和鐵鍋里的鐵離子產(chǎn)生化學(xué)反應(yīng),變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這樣人體就無法吸收。并且,中藥中的生物堿需要與鞣酸化合才能溶于水,如果用鐵鍋煎藥,耗損鞣酸,生物堿無法溶解,也影響藥物療效。
當(dāng)然,大多數(shù)人選擇用砂鍋、瓦罐熬中藥,除了科學(xué)性外,很大程度上還因為習(xí)慣。其實,不銹鋼、搪瓷的容器也可以用來熬中藥,它們也很安全。
砂鍋熬中藥的步驟
1、大家開中藥的時候,上面會寫明哪些藥材是后加入熬得;如果沒有這個說明也可以問問醫(yī)生是不是全部下去一起熬制的。
2、準(zhǔn)備好砂鍋,中藥無需特別清洗,直接放入砂鍋中,然后倒入水至剛好沒過藥材(漂浮型的藥材一定要用手按下去測了是否沒過),按照經(jīng)驗一般3-3碗半(小飯碗)即可。大家根據(jù)碗的大小按在我上面說的測量方法自己進(jìn)行調(diào)整。
3、熬制大概半個小時候后,如果有后加入的藥材,這個時候可以加入了(后加入的藥材提前加入會起不到效果的所以一定要記得后5分鐘加入),大概再熬制5分鐘即可倒入小飯碗,一般剛好一小碗為最好,多一點(diǎn)少一點(diǎn)都沒有事,如果熬制完還有1碗多很多,那就重新倒入再熬制一會,如果熬制玩只有半碗,只能說明這次熬制不成功需加水重新再熬一會。
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xì)胞膨脹后恢復(fù)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用自來水、干凈的井水即可,不能用臟水、污水、涼開水和久沸的水。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如果煎藥前充分浸泡過,并且煎藥時間足夠,可以不煎第三遍。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xí)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qiáng)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qiáng),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bǔ)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或者參照如下方法:補(bǔ)益藥頭煎要50分鐘,二煎要30分鐘;解表藥頭煎要15分鐘,二煎要10分鐘;其它藥頭煎30分鐘,二煎15分鐘就可以了。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一般是兩碗半煎一碗,兩碗煎八分,一碗煎五分(半碗)。一碗水約250ML,大概相當(dāng)于半斤牛奶的量。)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2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dá)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qiáng)心作用。附子、烏頭等需要先煎至少一個小時降低毒副作用。
(2)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nèi)。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堿,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wěn)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qiáng),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提示:在滋補(bǔ)的方劑中往往會加入一些行氣藥,如青皮、陳皮、枳實、枳殼、砂仁、蔻仁等,我們建議這些也應(yīng)該后下,煎煮10-15分鐘后起鍋,因為滋補(bǔ)藥需要久煎,而這些藥不耐久煎,也應(yīng)該單獨(dú)包裝。
(3)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fù)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fù)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如不包煎服用時要濾清藥液。
(4)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后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dú)煎煮(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并防止浪費(fèi))后,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野山參、高麗參、西洋參等;冬蟲夏草另煎并連藥材同吃,或磨粉沖服更好。
(7)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xì)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于藥液中服。如珍珠、犀角、羚羊角、麝香、朱砂、三七、琥珀等;新鮮的中草藥必要時也可以打汁沖服;天麻、雞內(nèi)金、炙甲珠研末沖服比入煎效果好。
>>>下一頁更多精彩“熬中藥的電砂鍋的好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