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線分布高度的影響因素 遇暴風雪該如何保安全
常年積雪期的下界,叫做雪線。雪線以上的地帶,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積雪區(qū);雪線以下地帶,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于消融量,積累不了多年冰雪,只能是季節(jié)性積雪區(q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雪線分布高度的影響因素,歡迎大家閱讀。
雪線分布高度的影響因素
地球上各地區(qū)雪線的分布高度起伏多變,主要取決于氣候與地貌因素的綜合作用。氣候上溫度和降水量都與之有關系。地表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降低,因而雪線分布高度的總趨勢也由赤道向兩極降低。例如,雪線高度在熱帶非洲為4500-5200米,阿爾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極圈內(nèi)只有200米左右。
降水量與雪線的高度關系密切。降雪量越大,雪線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線高度最高的地區(qū)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熱帶高壓帶,處于此范圍內(nèi)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雪線很高,有世界最高的雪線,達6400米。再如我國的天山——祁連山一線,水汽來源主要受西風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東,降水量遞減,雪線升高,到西段雪線達5000米以上,再向祁連山東段,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線高度反而降低。
地貌因素對雪線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山勢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對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線偏高,而北坡和東坡的雪線位置較低。例如,中國天山南坡雪線高度為3900-4200米,而北坡為3500-3900米。但是,氣候上的溫度和降水相對于地貌因素對雪線的影響更大,因而也會出現(xiàn)山脈南坡雪線低的情況。例如,喜馬拉雅山南坡正當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沛度大約在4600米,而北坡高出南坡有千米左右。
遇暴風雪該如何保安全
在登山活動中,對突然襲來的狂風并攜帶著吹雪或降雪的天氣現(xiàn)象稱為暴風雪。暴風雪天氣易發(fā)生凍傷、滑墜、被雪掩埋、迷路,暴風雪給行軍和宿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危險。因此,登山要科學地掌握和利用天氣時機,選好待機營地,掌握好宿營原則,尤其是高山營址的選擇,還要組織好接應隊伍。
登山途中遇到暴風雪,首先要做好固定保護,注意防止凍傷。如果行走途中遇到風力變大,風吹進身體感覺冷,說明穿的衣服不夠,要馬上停止行進加衣服。因為行軍產(chǎn)生的熱量無法帶動體溫,戶外行軍的時候身體要感覺微熱微汗,這樣停下來休息或者天氣突變的時候,才不會突然感覺不舒服。有句話叫做“寧愿熱得出汗,也不要吹得著涼”。當風力較大,無法搭起帳篷的時候,可以把帳篷的外帳拿出來,所有人圍成一圈把外帳披在大家身上擋風,這個時候沒及時穿衣服的人就有辦法拿出衣服穿上了。
露營時突然遇到暴風雪,應加固好帳篷,嚴禁離營下撤或進行攀登活動。保管好防寒裝備,計劃好燃料、食品的使用。及時清除帳篷上覆蓋的積雪,以防帳篷被積雪壓塌。遇到較大的暴風雪天氣,高空風強烈,帳篷必須留人管理以防風把帳篷吹跑。
登山途中要格外防范雪崩
雪崩對登山者是一種很嚴重的威脅。在高山探險遇到的危險中,雪崩造成的危害是最為經(jīng)常、慘烈的,常常造成“全軍覆沒”。
登山前應掌握并了解該地區(qū)雪崩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時間,大多數(shù)的雪崩都發(fā)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時候。尤其是暴風雪爆發(fā)前后。這時的雪非常松軟,粘合力比較小,一旦一小塊被破壞了,剩下的部分就會像一盤散沙或是多米諾骨牌一樣,產(chǎn)生連鎖反應而飛速下滑。
遇上雪崩是很危險的,在雪地活動的人必須十分注意以下幾點:
雪崩發(fā)生的規(guī)律:大雪剛過,或連續(xù)下幾場雪后切勿上山。此時,新下的雪或上層的積雪很不牢固,稍有擾動都足以觸發(fā)雪崩。大雪之后常常伴有好天氣,必須放棄好天氣等待雪崩過去。
天氣時冷時暖,天氣轉晴,或春天開始融雪時,積雪變得很不穩(wěn)固,很容易發(fā)生雪崩。
雪崩發(fā)生的跡象:注意雪崩的先兆,例如冰雪破裂聲或低沉的轟鳴聲,雪球下滾或仰望山上見有云狀的灰白塵埃。雪崩經(jīng)過的道路,可依據(jù)峭壁、比較光滑的地帶或極少有樹的山坡的斷層等地形特征辨認出來。
防范雪崩的方法:
大雪后一般2-3天內(nèi),不要在易發(fā)生雪崩的地區(qū)和雪坡上行動。
在行進中要注意避開雪崩區(qū)和雪崩槽,盡量不要破壞雪層,以采用直線攀登為好。實在無法避免雪崩區(qū)時,應采取橫穿路線,切不可順著雪崩槽攀登。在橫穿時要以最快的速度走過,并設專門的瞭望哨緊盯雪崩可能的發(fā)生區(qū),一有雪崩跡象或已發(fā)生雪崩要大聲警告,以便趕緊采取自救措施。如必須穿越雪崩區(qū),應在上午10時以后再穿越。因為,此時太陽已照射雪山一段時間了,若有雪崩發(fā)生的話也多在此時以前,這樣也可以減少危險。
不要在陡坡上活動。因為雪崩通常是向下移動,在1:5的斜坡上,即可發(fā)生雪崩。如必須穿越斜坡地帶,切勿單獨行動,也不要擠在一起行動,應一個接一個地走,后一個出發(fā)的人應與前一個保持一段可觀察到的安全距離。
高山探險時,無論是選擇登山路線或營地,應盡量避免背風坡。因為背風坡容易積累從迎風坡吹來的積雪,也容易發(fā)生雪崩。行軍時如有可能應盡量走山脊線,走在山體最高處。
在選擇行軍路線或營地時,要警惕所選擇的平地。因為在陡峻的高山區(qū),雪崩堆積區(qū)最容易表現(xiàn)為相對平坦之地。
在高山行軍和休息時,不要大聲說話,以減少因空氣震動而觸發(fā)雪崩。
行軍中最好每一個隊員身上系一根紅布條,以備萬一遭雪崩時易于被發(fā)現(xiàn)。
雪崩相關文章:
3.滑雪受傷的原因
雪線分布高度的影響因素 遇暴風雪該如何保安全
上一篇:登山常用術語和名詞解釋
下一篇:雪崩的形成?如何應對雪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