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的玩法介紹
毽子的玩法介紹
毽子,古代文人也稱為“ 燕子”,并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毽子的玩法介紹,歡迎閱讀!
毽子的介紹:
毽子古稱“拋足戲具”,是一種用 雞毛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做成的游戲器具。踢毽子漢族民間體育游戲。是一項良好的全身性運動,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設(shè)備運動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靈敏性和協(xié)調(diào)性,有助于身體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健康。由于踢毽運動的娛樂性和靈活性,使它在深受國人青睞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所喜愛。近幾年來歐洲、亞洲的許多國家都開展了 中國的毽球運動。
毽子的玩法介紹:
毽子有 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 、絨線毽等。起源于 漢代,由古代 蹴鞠發(fā)展而來。
20世紀, 北京、 上海、 廣東、 福建、 山東等許多省市都舉行過規(guī)模較大的 踢毽子比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全國各地踢毽子活動開展得更為廣泛,不僅在青少年中開展,而且成為中老年喜愛的健身項目。各地還經(jīng)常舉行各種規(guī)模、各種形式的比賽。踢毽子比賽有的比踢的次數(shù),有的比踢毽子的花樣和難度 。比賽的方式有單人踢和兩人對踢 ,也有集體踢或傳踢(即傳到某人處,毽落地者算輸)。踢毽子的基本動作有盤、磕、拐、蹦4種。盤,主要指用兩腳內(nèi)側(cè)交替踢 ???,主要指用膝蓋將毽子彈起。拐,主要指用腳外側(cè)反踢。蹦,主要指用腳尖踢。踢毽子的花樣繁多,如旋轉(zhuǎn)踢、腳尖和膝蓋交替踢、毽穿圓環(huán)(即從兩手圍成的圓圈中穿過)、遠吊、近吊、高吊、前踢和后勾,還可用頭、肩、背、胸、腹代足接毽或毽繞身不墮等。
踢毽子是中國古代較為盛行的一種游戲。
毽子的歷史:
毽球俗稱“毽子”,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并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中國的毽球運動歷史久源。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寧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灑自然。
毽子的發(fā)展:
明、清時期
踢毽子在此時期進一步發(fā)展。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 “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可見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nèi)容,而且發(fā)展到數(shù)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未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yǎng)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yǎng)花鳥、唱二黃等并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為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說明踢毽子已經(jīng)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漢族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
上世紀三十年代
涌現(xiàn)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譚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國、陳鴻泰,河北的楊介人,浙江的謝叔安,河南的路錦城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踢毽技術(shù)在普及的基礎(chǔ)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彩,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爭奇斗勝,使觀者眼花繚亂,驚嘆不已。我國傳統(tǒng)的踢毽運動,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