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摔跤
中國古代摔跤
摔跤是一種格斗技術(shù),它需要各種類型摔跤好手之間的較量、切磋,以便從不同流派,不同風(fēng)格的摔拿搏擊方式吸取營養(yǎng),發(fā)展起來。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中國古代摔跤。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摔跤
在《水滸》第七十四回中,有一段關(guān)于摔跤比賽的精彩描寫,說的是梁山好漢、摔跤能手燕青與號稱“擎天柱”的任原的一次擂臺賽。在這次比賽中燕青采用后發(fā)制人的策略,先以靈活的步法與對手周旋,待到這個大漢腳步一亂,就“搶將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襠,用肩胛頂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將起來,頭重腳輕,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獻臺邊……把任原頭在下,腳在上,直攛下獻臺來。這一撲,名喚做鵓鴿旋。”從這一回的其他描寫中我們還知道,摔跤在宋朝叫做“相撲”。摔跤賽是有獎品的,燕青打擂的這次比賽,獎品除了一匹全副鞍馬,還有在“山棚”上放著的其他一些“物件”。宋代的摔跤有名為“相撲社條”的比賽規(guī)則,其中的一條是“不許暗算”,在比賽中還可以用腳踢。摔跤比賽在當(dāng)時深得人們的喜愛,不僅有州官親自主持,觀眾也多達數(shù)萬人。
摔跤是一項非常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在中國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上面所講的這種宋代的摔跤,正是漫長的摔跤發(fā)展史中的一個片斷。
中國古代沒有“摔跤”一詞,最早是用“角抵”、“角力”,以后又有“手搏”、“摔〔zuo昨〕胡”、“相撲”、“拍張”等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還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在秦漢時期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大約在距今4600多年前,黃帝的部落與蚩尤的部落在涿鹿(現(xiàn)在河北涿縣)進行了一次大戰(zhàn),蚩尤部落的人頭上戴著角,“以角抵人”,銳不可當(dāng)。所以后來這一帶的老百姓中流傳著一種頭戴牛角,三三兩兩互相抵斗的游戲,叫做“蚩尤戲”(《述異記·卷上》)。這種角抵是中國最古老的格斗形式之一,后來的一些對抗性的體育活動像拳術(shù)、摔跤,都與角抵有直接的關(guān)系。在西周,人們把徒手搏斗稱為“角力”,是一項很重要的軍事訓(xùn)練內(nèi)容。每年冬天,周朝的天子就要把他的將帥們召集在一起,讓他們練習(xí)射箭和角力,并親自檢查訓(xùn)練效果(《禮記·月令》)。由于角力也是一種比賽,角力的雙方不僅要斗力、斗勇還要斗智、斗謀才能制服對手,這對于那些熊腰虎背、愛好沖鋒打仗的武士們來說,也是一項很富有刺激性的娛樂活動。所以,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種徒手肉搏的角力實際上成了一種練武與娛樂結(jié)合在一起的活動。人們常常以角力取樂,1955年在陜西長安縣客省莊出土的一件青銅制成的戰(zhàn)國時期的摔跤透雕,使人們看到了當(dāng)時民間角力的生動情景。只見兩個大漢只穿著長褲,上體赤裸,各自一手扣住對方的腰,一手扳對方的腿,糾纏在一起,相持不下,難解難分。大漢們的身后各有一匹馬,在靜靜地等待著這場比賽的結(jié)果。這是至今人們所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的摔跤形象。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認為從此天下平定,可以永享太平了,禁止老百姓私藏武器,練武習(xí)武的風(fēng)氣也衰落下去。角力改為“角抵”,成為一種專門供宮廷欣賞的表演,叫做“角抵戲”。秦朝的第二個皇帝胡亥就很愛看角抵,當(dāng)這位秦二世在甘泉宮中有滋有味地欣賞角抵戲的時候,什么人也別想打擾他,就是丞相李斯有重要的國事來求見,也要吃閉門羹(《史記·李斯列傳》)。
到了西漢,國力強盛,統(tǒng)治階級文化娛樂的需要更加強烈,于是,角抵戲的內(nèi)容不斷增加,最后發(fā)展成為一種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包括角力、歌舞、雜技、魔術(shù)等各種娛樂形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表演。角力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項表演,但是深受人們的喜愛。漢代的許多皇帝,包括漢武帝都是角抵戲的熱心愛好者和支持者,特別是漢哀帝對別的文娛活動都沒有興趣,唯獨喜歡看角力比賽(《漢書·哀帝紀》)。一些高官顯貴也精于摔跤,如漢武帝的重臣,金日磾〔di滴〕就善于摔胡,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莽何羅謀反時,采用摔胡手法,一下子就將莽何羅摔在殿下(《漢書·金日磾傳》)。三國時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公元242—283年),也喜歡觀看相撲。但是像許多昏庸的帝王一樣,孫皓也有著病態(tài)的觀賞心理,他命令宮女們頭戴飾有垂珠的金首飾進行相撲比賽,供他取樂,在相撲中這些貴重的首飾大量損壞,就讓工匠們不斷制作新的更換(《古今圖書集成》第四二二冊引《江表傳》)。
從出土文物來看,到漢代已經(jīng)有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摔跤,一種是上面提到的戰(zhàn)國摔跤透雕中的摔法,一手抱對方的腰,另一手扳對方的腿;另一種摔法是197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鳳凰山秦墓中木篦上的漆畫《摔跤圖》中的方式:無固定抱法,可使用擊、打、摔、拿等多種形式;還有一種是吉林集安洞溝出土的東漢高句麗角力圖中的固定摟抱對方腰部的摔法。這些出土文物中的角力者都是上體裸露,只穿長褲,或者短褲,孔武有力的壯漢。
摔跤是一種格斗技術(shù),它需要各種類型摔跤好手之間的較量、切磋,以便從不同流派,不同風(fēng)格的摔拿搏擊方式吸取營養(yǎng),發(fā)展起來。中國古代摔跤家們這種交流的機會是很多的,如與摔跤術(shù)頗為發(fā)達的西域的交流就頻頻出現(xiàn)于史書,上面提到的金日磾就來自匈奴。當(dāng)然,由于當(dāng)時人們狹隘的民族情緒,常使這種較藝交流成為生死之爭,有時會出現(xiàn)傷殘甚至摔跤手當(dāng)場殞命的嚴重后果。如晉武帝司馬炎時,從西域來了一個精于摔跤的胡人,所向披靡,晉人不敢與他交手,晉武帝感到面上實在無光,就到處招募勇士,最后征召到有一身勇力的庾東,與這個胡人進行了激烈爭斗,將其摔死(《晉書·庾闡傳》)。
由于摔跤逐漸成為酒宴慶典、招待來賓時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表演內(nèi)容,從南北朝開始在宮廷衛(wèi)隊中就逐漸出現(xiàn)了“角抵隊”,專門練習(xí)和表演角抵(《隋書·禮儀志七》)。到唐朝,這種專業(yè)的摔跤手有了更加正規(guī)的組織叫“相撲棚”,這種專門為宮廷進行表演的職業(yè)相撲隊中集中了摔跤的高手,例如,唐代后期一個名叫蒙萬贏的摔跤手,反應(yīng)靈敏,動作迅捷,十四五歲便被選進了相撲棚,長大后,與人相撲,所向無敵,不知贏了多少場比賽,因此,不僅得到豐厚的賞賜,還得到“萬贏”的美稱(《角力記·考古》)。唐代的皇帝,如穆宗、敬宗、文宗、僖宗都是摔跤的熱心觀眾。唐代的摔跤比賽往往是在各種節(jié)目都演完了之后,作為壓軸好戲最后上場,把整個表演推向高潮。摔跤是在十分濃烈的氣氛中進行的,先由左右兩隊雄壯的軍漢把大鼓敲得響徹云霄,在震得人心都要跳出來的鼓聲中,摔跤壯士們袒露上體,亮出肌肉發(fā)達的銅肩鐵臂,雄糾糾,氣昂昂地登場,然后,你來我去,摟腰勾腿,使出渾身解數(shù),不決出個高低雌雄,絕不罷休(《唐音癸簽》卷十四)。摔跤比賽往往進行得十分激烈,常常會發(fā)生“碎首折臂”的事故(《舊唐書·敬宗紀》)。比賽在一些技藝高超的力士們之間常常要持續(xù)很長時間,依然難分難解,就像當(dāng)時有人在墻壁上畫了一幅摔跤圖,其上有一黑、一白兩條壯漢扭在一起,各不相讓。并題詩道:“愚漢勾卻白漢項,白人捉卻愚人骹(即小腿);如人莫辨輸贏者,直待墻?始一交”(《角力記·雜說》)。這里作者非常幽默地說,只有等到墻倒了兩人才能摔倒在地。
摔跤在唐代軍隊中也開展得相當(dāng)普及,軍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善于相撲的摔跤高手,這些人粗獷勇武、氣勢豪邁?!短普Z林》卷四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zhèn)海守軍的四名摔跤好手,名叫富蒼龍、沈萬石、馮五千、錢子濤,在比賽前得到了一次特殊的“犒勞”,人們煮了一大鍋半生不熟、連筋帶皮的老牛肉,切成大塊,盛在大盤中請他們吃。其中三人看了心中發(fā)怵,不敢下口,只有馮五千,環(huán)眼圓睜,雙手拿過來,大嚼大吃。吃過后,進行摔跤比賽,馮五千大獲全勝。在唐代,普通老百姓也很喜愛摔跤,上面提到的宮廷相撲棚中的摔跤高手蒙萬贏成名后,經(jīng)常被請去在民間傳授技藝,跟他學(xué)藝的青年人先后有數(shù)百人之多(《角力記·考古》)。
有的人甚至因為徒手格斗技術(shù)高明而當(dāng)上了大官。如五代時,滅了后梁,建立后唐,稱帝的莊宗李存勖[xu旭]很喜歡角抵,與人比賽時經(jīng)常取勝。天祐[you佑]五年(公元908年)他對膂力出眾,善于角抵的李存賢開玩笑說,跟你摔一跤,如果你贏了,我賞你一個郡。當(dāng)下兩人就交起手來,結(jié)果李存賢贏了,莊宗就封他為蔚州刺史(《舊五代史·李存賢傳》)。
宋代的摔跤,《水滸傳》已經(jīng)給我們做了許多生動的描述。這一時期,摔跤在社會上更加普及,那種專為宮廷進行表演的職業(yè)摔跤手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這些人在宋代叫做“內(nèi)等子”,是一支有120個名額的隊伍。這些人不是從市井里找來的能打架的烏合之眾,而是從軍隊里精選出的摔跤好手,由“隸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管理,有了固定的選拔比賽制度,按照各人技藝水平的高低,領(lǐng)取不同薪餉。“內(nèi)等子”不僅在宮內(nèi)為皇帝摔跤,博得王公貴族的一笑,而且在皇帝出行時,握拳護衛(wèi)在御駕左右,充當(dāng)保鏢(《夢粱錄》卷二十)。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市民文化娛樂的需要,在民間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民間相撲藝人。這些走江湖的藝人,靠賣藝吃飯,往往身懷絕技,大大促進了摔跤技術(shù)的提高,從他們的江湖藝名或諢號中我們便可想象出他們高超的技藝:撞倒山、鐵板沓、宋金剛、倒提山、賽板沓、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武林舊事》,《夢粱錄》)。宋代還出現(xiàn)了女相撲藝人,據(jù)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臨安就有名叫賽關(guān)索、囂三娘、黑四姐、張椿等10人,她們常參加比賽,并得到獎品。史料中記載宋仁宗嘉祐間正月十八日,仁宗在宣德門觀賞各類藝人的表演,其中就有女相撲藝人裸露上身,進行的摔跤表演,并得到皇帝的賞賜(清俞曲園《茶香室叢鈔·續(xù)鈔》)。宋代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得知此事后,感到女藝人不著上衣,在大庭廣眾之前摔跤,大違禮法,專門上書仁宗,要求加以取締,使“今后婦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眾為戲”(《司馬溫公文集》卷三)。這些民間的相撲藝人還成立了自己的組織“角抵社”,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摔跤協(xié)會”了。由于摔跤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了一些文人的濃厚興趣,感到有必要認認真真對這個題目做一番研究了,于是,在這時出現(xiàn)了一部回顧摔跤發(fā)展演變過程的著作,這就是調(diào)露子的《角力記》,這本距今有1000多年的角力專著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史著作。
自秦漢以來,中國古代的摔跤主要是朝著表演化的方向發(fā)展,觀賞的價值越來越高,而原來的練武、健身的作用卻在逐漸降低。這個缺陷為后來入主中原的兩個來自大草原的少數(shù)民族所彌補,這就是統(tǒng)治元朝的蒙古族和統(tǒng)治清朝的滿族。蒙古族把射箭、騎馬和摔跤看作是“男子三項競技”,是每一個男子漢必須掌握的技能,將其列為“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nèi)容。“那達慕”在成吉思汗時期,只是一種祭天的活動,設(shè)有射箭、騎馬和摔跤三項活動。后來發(fā)展成一年一度的以這三項活動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統(tǒng)盛會。那達慕大會上的優(yōu)勝者往往贏得極崇高的榮譽,被認為是國家的勇士,因此,蒙古族的小伙子幾乎個個都是摔跤好手。這種摔跤不分體重等級,沒有時間限制,而且是一跤定勝負,因此進行得十分激烈,比賽時不許抱腿,除腳掌外,身體任何部分著地即失敗。比賽開始時,先由歌手唱一段鼓勵健兒們的歌,悠揚而豪邁,接著身穿“召德格”(摔跤服),足蹬蒙古靴的“布赫欽”(摔跤手)們,跳著蒙族特有的雄鷹步,躍然而出。大草原綠茵如毯,健兒們摔跤服上的銅釘金光閃閃,更加襯托出他們的英武雄健。那達慕大會的摔跤通常有三、四對選手同時進行,場面也因此更有氣勢。最后力勝群雄的冠軍,不僅獲得重獎,還被人們稱為“勇敢的摔跤手”。健兒們場上各不相讓,比賽大有你死我活的勁頭,但是場下的氣氛卻十分友好,充分體現(xiàn)了良好的體育道德。據(jù)清人記載,住在新疆的蒙人,在每年4月的祭祀活動的摔跤比賽中,摔跤手們分隊站成東西兩列,然后有二人躍出場,扭在一起摔跤,稱為“貫跤”,一旦勝負已定,摔跤結(jié)束,勝者便將負者扶起,兩人親切地抱在一起,互相以臉頰相蹭,以示友誼(《清稗類鈔·技勇》)。
摔跤不僅是蒙古族男子習(xí)武健身和娛樂的日常功課,一些蒙族婦女也掌握了令人驚奇的摔跤技藝。元朝時曾到過中國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海都王有個女兒叫明月公主,生得十分秀美,但是性格卻十分剛強,從小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摔跤功夫。到了擇偶選婿的時候,卻遇到很大的麻煩,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如意郎君,因為公主有言在先,她要嫁的人必須能在摔跤中贏了她,否則永不嫁人。海都的小伙子們是沒有指望了,因為都不是公主的對手,于是這件事就拖了下來。直到公元1280年從遠方來了一個英俊的王子,帶著一隊侍從和1000匹馬前來求婚,海都王高興極了,他和大臣們都勸公主千萬別錯過這天賜的良機,沒想到公主對自己的話十分認真,絕不肯手下留情,讓這位遠來的求婚者“蒙混過關(guān)”。在比賽中,雙方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鏖戰(zhàn)多時,最后還是明月公主將這位求婚的王子摔倒在地。這個故事是不是有些夸張,且不必深究,它說明蒙族婦女練習(xí)摔跤卻是事實。
清朝統(tǒng)治者保持了女真人(后改稱為滿人)愛好摔跤的傳統(tǒng)習(xí)俗,滿人把摔跤稱為“布庫”。清王室入關(guān)后大力提倡摔跤運動,一是用摔跤練兵,二是把摔跤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清王室的嫡系部隊八旗軍中經(jīng)常進行摔跤比賽,對比賽中的失敗者罰以牛羊,因此八旗軍有許多摔跤好手。朝廷又從八旗子弟中選出摔跤技藝出類拔萃的青年成立了善撲營,每逢國宴慶典就出來表演,來外賓時也出來比賽較量高低(《嘯亭雜錄·相撲營》)。這個善撲營說來還有一段不尋常的與康熙皇帝有關(guān)的來歷??滴醭醍?dāng)皇帝的時候只有八歲,朝中一切大權(quán)都由議政大臣鰲拜操縱,鰲拜飛揚跋扈,一點兒也不把這個小皇帝放在眼里??滴蹰L到15歲時感到忍無可忍,決定除掉鰲拜,奪回權(quán)力。但是,這時鰲拜已經(jīng)在朝廷內(nèi)外安插了許多親信,不好下手。于是康熙就想出一個妙計,選了十幾個身體強健的小內(nèi)監(jiān)成天練習(xí)摔跤作為游戲,一天鰲拜到皇宮中來,康熙一聲令下,這些平日訓(xùn)練有素的摔跤手們立時把鰲拜拿下,隨即處死(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由于小摔跤手立下了這一大功,康熙奪回權(quán)力后就成立了善撲營,集中了天下的摔跤能手,這些人既作為皇帝的侍從,保衛(wèi)皇帝的安全,又以精湛的技藝為皇帝表演,所以深得皇帝的信賴和喜愛。
清朝的摔跤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蒙族和滿族的傳統(tǒng)摔法,叫作“布庫”,也叫撩腳。這種摔法,只要將對手摔倒在地便可獲勝。摔跤時要穿一種白布制成的叫做“裲〔liang兩〕襠”的摔跤衣,短衫窄袖,衣領(lǐng)和前襟都用七八層布千針萬線縫得結(jié)結(jié)實實,又堅又韌,經(jīng)得住那些大力士的生拉硬扯,腳下穿一雙短靴。這種摔跤主要是靠腳下的功夫,使用各種絆法使對手失去身體平衡(《檐曝雜記·跳駝撩腳雜戲》)。另一種則是厄魯特式摔跤,這種摔法不穿摔跤衣,上體赤裸,只將對手摔倒在地還不能決定勝負,還得把對手的兩肩壓觸地面才定輸贏(《御制詩三集·相撲》)。
這樣,摔跤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演變,從最初那種內(nèi)容非常廣泛的角抵、角力發(fā)展到了清代的布庫和厄魯特,越來越接近現(xiàn)代摔跤運動了。
摔跤在中國其他民族里也都有悠久的傳統(tǒng)。如朝鮮族的摔跤,要求摔跤手在腰部纏一腰帶,并將一條三米長的麻布或白布的兩端分別系在腰帶和右腿上,這叫“腿帶”。比賽開始前的準備姿勢也獨具特色:兩個摔跤手右膝跪地,左腿彎曲,右手扣住對方的腰帶,左手挽住對方的腿帶,然后裁判一聲令下,開始激烈的比賽??聽柨俗巫迩嗄甑?ldquo;馬上角力”,摔跤手騎馬,兩馬交錯時,互相扭拉胳膊,將對方拉下馬,規(guī)則是不準抓衣服,只能抓對方肘關(guān)節(jié)以下的手臂。彝族在舉行婚禮時,為祝福新婚夫婦幸福美滿,有在婚禮上男家和女家的代表摔跤的習(xí)俗,主要動作是抓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只能用肩、臂、腰做動作,不能用腳絆。雙肩著地為輸。雙方約定摔跤人數(shù),每對只摔一次,不用裁判,為了表示友誼,誰也不肯全勝。
哈薩克族獨特的騎馬摔跤和雙腿套進口袋的摔跤法;維吾爾族的“喀什噶爾式”和“吐魯番式”摔跤;還有侗族、黎族等民族的摔跤都各具特色,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摔跤的內(nèi)容。
看了“中國古代摔跤”文章的人還看了:
3.摔跤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