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式養(yǎng)生太極拳口令
18式養(yǎng)生太極拳口令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形成于客觀社會中的文化現(xiàn)象,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武術寶庫中的一支奇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18式養(yǎng)生太極拳口令。歡迎閱讀!
18式養(yǎng)生太極拳口令介紹
1、太極起勢
2、金剛搗碓
3、懶扎衣
4、六封四閉
5、單鞭
6、白鵝亮翅
7、斜行
8、摟膝
9、拗步
10、掩手肱拳
11、高探馬
12、左蹬一跟
13、玉女穿梭
14、云手
15、轉身雙擺蓮
16、當頭炮
17、金剛搗碓
18、收勢
練習太極拳的好處
1.鍛煉神經系統(tǒng)提高感官功能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用意。練拳時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處于高度的興奮集中狀態(tài),而皮質的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則處于抑制狀態(tài),這對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者十分有益。
因為打破了病理的興奮灶,修復和改善了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某些局部的病灶也就逐漸減輕或消失了。
練習時的“眼隨手轉”和推手中的“推蕩往來”,有助于視神經和皮膚反應能力得到提高。
2.有助于心血管系統(tǒng)健康
練習太極拳要氣沉丹田,腹式呼吸時膈肌和腹肌收縮與舒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
同時,肌肉活動時毛細血管充分開放,加速靜脈和淋巴的回流速度,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減輕心臟負擔,有助于保持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tǒng)的健康。
3.增強呼吸機能
深長細緩的呼吸特點,對提高肺部的通氣和換氣功能有良好作用。長期練習者,呼吸頻率會減少,肺活量和呼吸差會增大。
4.促進物質代謝
神經系統(tǒng)對內臟器官調節(jié)過程的改善,對腸胃也起到按摩作用,促進肝內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腎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體內的物質代謝。
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以增進食欲,促進消化,降低膽固醇含量和軟化動脈。
各式太極拳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要求身體和心靈要一致。
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曲伸人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運用:“棚、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舍己從人,聽勁懂勁,發(fā)勁制敵。
楊式太極拳
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松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
楊式太極拳的姿勢比較簡單,很好學。
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裏藏針的藝術”。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松自然,連續(xù)不斷,循規(guī)蹈矩,松靜自然,獨具靜態(tài)之妙。
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
兩個一起打的時候,姿勢要擺好,不可以隨便的亂晃亂動。
武式太極拳
既不同于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
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wěn),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
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
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遂,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孫式太極拳
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園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云流水,綿綿不斷。
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8式養(yǎng)生太極拳口令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