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經絡的聯(lián)系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yǎng)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與經絡。
太極拳與經絡
經絡論是傳統(tǒng)中醫(yī)診斷、施治疾病的理論基礎,也是道家養(yǎng)生術大小周天功的循行路徑,還是太極拳的理論支柱之一。正是因為傳統(tǒng)中醫(yī)、道家養(yǎng)生術和太極拳在經絡論層面同源相求,才有了太極拳融合了傳統(tǒng)中醫(yī)和道家養(yǎng)生術理論的定論。因而,從經絡論的層面講,太極拳習練者無論是從技擊角度探求其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奧秘,或追求其益壽延年的養(yǎng)生目的,或達到其行云流水的競技效果,都應對經絡論有所認知、理解和運用。
一、經絡系統(tǒng)簡說
經絡,是人體自身內氣有秩運行的通道?!鹅`樞•本臟篇》對經絡的功能和作用概括為:“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又云:“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即經絡有維持人體正?;盍Φ墓δ芎妥饔?。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合稱。經脈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部分,左右對稱地分布循行于人體頭部、軀干以及四肢,縱貫全身,與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相屬。絡脈是經絡系統(tǒng)中的分支部分,它比經脈細微,縱橫交錯、網布于互為表里的臟腑與皮毛筋骨之間。
人之身有陰陽,經脈也有陰陽之分: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胞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共計十二經,亦稱十二正經。十二正經依手足陰陽經互為表里,有序聯(lián)接,構成一個循環(huán)網絡。
人體除了有五臟和六腑外,還有腦、髓、骨、脈、膽、胞,統(tǒng)稱奇恒之腑。與奇恒之腑有密切關系的經脈稱為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陽二蹺脈和陰陽二維脈。督脈行于脊柱,總督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任脈行于胸腹總任一身之陰脈,為陰脈之海;沖脈其內上行脊柱,其外者與足少陰腎經并行腹部兩側,為十二經之海帶脈在季肋之下,繞身一周,狀如束帶;此四脈與太極拳內功修煉關系甚密。此外還有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大陽膀胱經上行的陽蹺脈,陽蹺脈營養(yǎng)六腑;起于足跟內側,伴足少陰腎經上行,共司下肢運動并主寤寐,營養(yǎng)五臟的陰蹺脈;起于足跟,出外踝并足少陽膽經上行,維系諸陽經的陽維脈;起于小腿內側,并足太陰脾經上行,維系諸陰經的陰脈。此四經與太極拳下肢生發(fā)內勁、傳輸內勁關系甚密。
以上所言是經絡體系的主體部分,此外尚有屬于經絡體系的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筋經、十二皮部以及難以計數的經絡等,因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須通過分布在經絡上的孔穴(即穴位)才得以實現。所以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開發(fā)、運用相關穴位的作用和功能至關重要。在太極拳修煉中,通過激發(fā)相關穴位的作用與功能,來實現經絡平秘陰陽、調和氣血、發(fā)生內勁的功效。
二、經絡與太極拳的修煉
我們從《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心為令”;“以氣運身”,“氣為旂”;“形為軀使”,“腰為纛”的闡述中以可領悟到,太極拳的修煉與養(yǎng)生術“三調”(調心、調息、調形)并舉的修煉同源同理。二者都是通過心意主宰下的腹式逆呼吸來培補內氣運行、駕馭形體運動,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秘陰陽、挖掘和激發(fā)自身潛能的目的。
在清中晚期問世的太極拳經典中,多有闡發(fā)走架打手理法,而很少論述周天養(yǎng)生,沒有周天養(yǎng)生、經絡論、氣化論在太極拳修煉中具體運用的闡述,但卷中“氣沉丹田”,“動牽往來氣貼脊”,“氣遍周身 不稍滯”等文字,無不意涵了把周天養(yǎng)生、經絡論、 氣化論理念運用于武學。為了認知和理解先賢在這方面的論述,有必要先就何謂周天功有個淺近的了解。養(yǎng)生術把真氣沿經絡循行一周,稱為周天。但就周天循行的路徑,因功法有別,修煉目的有異,其說法也不盡相同。主要有意念周天、經脈周天、丹道周天和卯酉周天之說,還都把周天分為大、小周天。
其中,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所運行之氣為受心意支配的混元氣。這也就造成這類周天的循行路線取決于意念的導引,往往與經絡走向不相合,卻與太極拳的修煉密切相關。意念周天亦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一內氣出會陰,過長強,沿督脈上升于頂,爾后沿頭面部中線下行,交任脈下降,合于督脈運行一周;大周天一小周天運行的同時,再加上四肢經絡的循行。而卯酉周天的混元氣起于下丹田,沿體左(右)側上升至頂,再循體右(左)側下降,歸于下丹田。這種混元氣的運行過程正符合了太極拳“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的運作規(guī)律。有了以上對周天功的淺近認識,就有理由說太極拳融合了意念周天和卯酉周天循行經絡運行氣血的機制,因為太極拳論中“以意領氣”、“氣到力到”等論述中所講之氣,就是指既受心意支配又能生發(fā)內勁的混元氣。
從經絡論與周天養(yǎng)生的角度講,太極拳論中“動牽往來氣貼脊”、“力由脊發(fā)”,即指內氣沿督脈上升;“氣沉丹田”即指內氣循任脈下沉于丹田,并由此激發(fā)丹田為內氣運行開源導流的功能,達到丹田有氣則開、無氣則合地運行內氣的目的,這個過程就相當于意念周天的小周天。而“氣向下沉,由兩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即是論述在任督二脈貫通的同時,四肢的內氣循行的過程是:吸氣,丹田合,則腰以上內氣沿手三陰經歸于丹田,腰以下內氣沿足三陰經歸于丹田;呼氣,丹田開,則腰以上內氣貼脊而上升,經勁源點向兩肩散去,并把背部產生的內氣與循足三陰經下沉于足底,再沿足三陽經上升,與流行于背的內氣匯集起來,沿手三陽經施于手指。只是這段文字只講了腰以上內氣的運行,而沒講腰以下內氣的運行而已。
但這一內氣隨腹式逆呼吸,在貫通任督二脈的同時還把內氣施于手指、足趾的過程,也就是拳論中“力(氣)貫四梢”的過程(筆者注:經絡論依經絡中脈氣由微至盛的流勢,把分布于肘膝以下的穴位分別命名為井、滎、腧、經、合五個特別的輸穴。其中的井穴都分布在手指與腳趾的末端,是脈氣初出的源頭,所以筆者以為,太極拳論中的“力貫四梢”,是指勁力貫注于四肢的末端,并非指貫注于“發(fā)為血梢,齒為骨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的四梢)。這個過程不僅與盂子所講的內氣“現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一脈相承,也是太極拳運用了意念周天的佐證。講到這里,或許有拳友會問,意念周天內氣的循行有悖經絡的走向,說得通嗎?就這一問題,筆者曾于1983年夏,專門請教過時任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研究員、姜容樵的學生焦國瑞先生和著名武術家、武術養(yǎng)生家馬禮堂先生。兩位老先生分別有以下回答:“手足三陰的募穴分布于人體的胸腹部,而手足三陽經的俞穴分布于人體的背部。所以太極拳的蓄勁應意在手足三陰經趨于胸腹,發(fā)勁應意在手足三陽經的外開舒展,這叫做陰收陽發(fā)”。“經絡雖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但以意領氣是主觀意識作用于客觀規(guī)律,可順行,也可逆行”。兩位老先生的回答告訴我們,在太極拳的修煉中須把握呼氣時丹田開,氣貫四梢;吸氣時丹田合,氣歸于丹田,其內氣循經運行規(guī)律,自會有所體悟。
太極拳是意、氣、形內外完整合一的圓運動,并講求“進退須有轉換,往復須有折迭”的虛實變化。其形體在運轉中所呈現的態(tài)勢有前進與后退之分,有獨立與下勢之別,有側行與中定之異,可謂林林總總,難繪其形。因而要想圓滿地完成太極拳復雜的圓運動,除運用好意念周天的機制、理念外,還要運用好卯酉周天的理法。具體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無論是前進、后退、側行等虛實變換時,支撐體重實腿一側的內氣在腰腎下抽的同時,沿同側諸經絡下沉于足底;而腿欲運動一側的內氣在腰腎上托的同時隨胯、膝、踝的提起,沿同側諸經絡上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心意通過內氣駕馭形體運動的過程中,萬不可拘泥于如何讓經絡暢通,而是要“意在自然,貴在和諧”地充分發(fā)揮腹肌帶動下的腰胯聯(lián)合運動、引動形體的運動,拳論中叫做“腰為主宰”。
腰為主宰的左旋右轉不僅可促進腰肌充實,還激發(fā)了束腰一周的帶脈以束陰陽諸經的功能。在太極拳套路中,盡管弓步有順步(單鞭、野馬分鬃等)與拗步(摟膝拗步、搬攔捶等)之分,但成弓步姿勢時,弓腿在前,發(fā)揮了二蹺脈之力,蹬腿在后,發(fā)揮二維脈之能;同時手三陰、手三陽回循徐行,極盡柔筋活肌,調和氣血,達濡養(yǎng)筋骨之目的。由于太極拳運動形體變化千姿百態(tài),其內氣沿經絡運行雖千言萬語,難窮其妙,但主要規(guī)律如上所言,不再贅述。
練太極拳做到全身放松的方法
1、要思想人靜。心靜才能體松,體松也才便于心靜。兩者互為其根,互相作用,相輔相成,是辯證關系。如果練拳時邊練邊說話,不僅會使動作紊亂,內氣外散(“內練一口氣”),而且身體也很難放松,既達不到養(yǎng)生目的,也不利于技擊。因此,練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項準備,從預備式開始,就要屏棄一切雜念,物我兩忘,將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練的套路上,鎮(zhèn)定、沉著,專心致志,靜心演練。
2、要用意識引導行動,這是太極拳的運行法則。拳論說:“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統(tǒng)綱。前輩講:“沒有意,只有形,就是體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動作都應由意念支配,以意領先,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韌帶才可得到徹底放松和舒展。
3、要順應陰陽,順應自然規(guī)律,陰陽相和。一切動作都應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動”,而非故意做作。動靜相兼,虛實結合,曲直互用,蓄發(fā)互孕,剛柔相濟。每個動作都應在規(guī)律的架構內活動,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能隨心所欲或反序亂序,務使動作平常自然,輕松愉快,圓潤和諧。
4、要動作輕靈。“聽之至細,動之至微”。輕起輕落,慢起慢落,點起點落。真正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身體不能“硬邦邦的”。落腳不“撲騰撲騰”的響。
5、要“慢中求功”,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演練時一定要以緩慢的速度進行,不急不躁,沒有對快速、猛烈的追求,不僅不以"速度取勝",而且還應"以慢制快",只有這樣,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沒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才能不用僵力、拙勁、犟勁,使肢體像春風楊柳一樣,綿綿不斷地向前行進。
6、要適量運動,做到科學合理,安全實效,不要負重鍛煉。如果運動過量,身體不僅不會感到輕松,反而容易造成不應有的損傷。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運動量。初學者要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體質較差的對高難度動作不要強求,不要與年輕人攀比,這樣,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壽。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煉5~30分鐘后,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癥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tǒng)機能的變化和協(xié)調動作,使神經系統(tǒng)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于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起著間接訓練作用,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jié)目的。
3、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復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并增加收縮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tài)結構和性能都發(fā)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fā)生變形和畸形。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tǒng)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fā)。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發(fā)。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發(fā)箭。勁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勁在于整,發(fā)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于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