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太極推手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發(fā)展太極推手旨在承載民族傳統(tǒng)文化、推動競技健身活動的開展,廣泛傳承太極拳文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從“推”的角度來講,有兩種比較明顯的風格:綿沉和輕靈。與此相同,走架的風格也主要分為綿沉和輕靈兩種。從理論上講,習練太極拳功夫者應(yīng)該是綿沉、輕靈兼而有之,沉時靜如山岳,輕時動若脫兔,但是具體到不同體質(zhì)、性情的人,就會是或偏重綿沉或偏重輕靈。一般情況下,體型碩大者偏重綿沉,小巧精瘦者偏重輕靈。拳家談練拳心得。常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經(jīng)意間或側(cè)重談如何綿沉,或側(cè)重談如何輕靈。作為習練者,應(yīng)該知道綿沉和輕靈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不同的用意不同的練法不同的階段會產(chǎn)生不同的風格與不同的作用。
太極推手中的綿沉
不管體型是碩大還是小巧,在有了初步的勁感后就要先追求綿沉,綿沉是基礎(chǔ)是根本。如何做到綿沉呢?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嘗試: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務(wù)令沉著,靜如山岳;兩脅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內(nèi)中感覺松快,謂之護肫;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體整如鑄,身如灌鉛;體會自身整、沉、穩(wěn)、實感覺與空氣的共振;體會空氣阻力,用與阻力相等的力量與之迎合;意念活動不加入適當?shù)牧α浚墙鯚o效的意念活動等等,
意念要有“力”:舉手投足要有與空氣阻力相等的力量與之相應(yīng)合,身體與空氣共振鼓蕩,推不動拉不回壓不癟。肢體要有“力”:身體各部位之間互爭互抗,挺拔,腰形上頂,手指舒展搠勁不失。開始用力,應(yīng)該從手上開始,而手指又是關(guān)鍵。走架時,留意手指有沒有保持舒展擁勁不失狀態(tài),如果丟了就要撿回來。手指舒展的時候,為不過于僵硬,要檢查有沒有同時做到掤勁不失。手指舒展是一個方面,手指掤勁不失是另外一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待手指能做到舒展棚勁不失,定型的時候,就要嘗試把這種力延伸到全身。初期嘗試延伸時,身手兩分家,手上有力身上無力,慢慢地身上也會來勁,最后實現(xiàn)不僅僅是用手打拳而且是用身體打拳的目的。手指舒展勁不失時,手指是多用了力,但卻換來了全身的更放松。走架要抓住這個竅要,以此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實現(xiàn)整體放松。
為使綿沉看起來更直觀,操作起來更容易,我們不妨假借蟒蛇攻擊獵物時的情景來說明一下。蟒蛇在攻擊獵物時,會動員全身力量纏裹收縮緊箍獵物,用的勁就是綿沉之勁。我們在推手的時候常會碰到這種勁,這種勁常來自于體型碩大者。他們身重力沉,本能的臂重體重軟綿綿地壓過來就像蟒蛇纏裹獵物。走架時要把這種綿沉的體驗帶進來,推手時把這種體驗加到對方身上。
太極推手中的輕靈
輕靈是從輕開始,先有輕然后才慢慢地有輕靈。斷線的風箏是輕,線頭拽住的風箏是輕靈。初學者練拳時給人的感覺是輕,輕飄飄:練拳數(shù)年者練拳時給人的感覺是輕靈。如何做到輕靈,方法也不少:立如平準,活似車輪:氣遍身軀不稍滯,滿身輕利頂頭懸:意氣須換得靈,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邁步如貓行等等。
練拳時加一個“輕”的意念,輕輕地走架,感覺與綿沉就會大不相同,兩臂如風吹楊柳,輕松飄逸。練拳時不能加“靈”的意念,一加上“靈”的意念就難免過靈,趨于滑浮不實。靈是從輕開始從綿沉而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勻緩的走架能使技擊時運動速度更快,練習時越是注意養(yǎng)生越能提高技擊能力。輕靈是從長期的綿沉而來。走架綿沉,節(jié)節(jié)貫穿了,挺拔力練出來,輕靈就來了。輕靈與綿沉、挺拔、貫穿緊密關(guān)聯(lián)。輕靈不是一點也不用力,而力度減少。為了表演為了拍照為了造型為了表現(xiàn)精氣神。走架時活靈活現(xiàn)神情外露,那不是輕靈。輕靈是神情安逸莊重不卑不亢。
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綿沉與輕靈是一個整體的兩個面,無法分開。不能做到輕靈,綿沉就會陷入滯僵:不能做到綿沉,輕靈就會是輕浮。初學者是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既輕靈又綿沉的,不妨一個時期專執(zhí)綿沉,另一個時期專執(zhí)輕靈,或這一趟拳專執(zhí)綿沉,下一趟拳專執(zhí)輕靈,或該次練習專執(zhí)綿沉,下一次練習專執(zhí)輕靈,一點一點地來,慢慢找到或輕靈或綿沉的感覺,最終達到綿沉與輕靈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