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
陳式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
陳式太極拳功夫體系可以概括為兩大部分——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陳式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
陳式太極拳盤架
前輩太極拳家常以“走(盤)架即是打手(推手和散手),打手即是走架”及“無人(盤架時)當有人,有人(推手較技時)當無人”等一元論觀點,非常精確地闡明了盤架功夫和推手較技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指出了陳式太極拳的精湛技藝,是通過長期艱苦“盤架”與“推手較技”相結合的磨煉才能獲得的,單求其一,太極拳功夫總難問津。
太極拳盤架修煉時,講究皮毛要攻(豎),筋骨要松(對拉拔長,接骨斗榫),節(jié)節(jié)貫串,虛靈在中,練得內勁充沛,一身虛靈,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知己功夫),這是太極拳推手較技的前提和基礎,同樣,在盤架熟練懂勁的基礎上,加強推手較技練習,只要方法得當,不僅可以加深對拳架體用內涵的理解,做到學以致用,在敵對雙方互聽消息盈虛陰陽轉換的同時,善于利用自身勁路優(yōu)勢,引誘敵方失機欠勢(知彼功夫);只外,推手較技練習還可以起到活動筋骨、互相按摩等強身健體、娛樂交流和益壽延年的效果。經(jīng)過練習,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神,漸悟懂勁而階及神明。由此可見,一個太極拳家盤架水平與其推手較技功夫在層次上基本是一致的,歷史上沒有不精于盤架的太極拳推子較技大師,也沒有不善于太極拳推手較技的太極拳家。歷代太極拳名(明)家都既有精妙入微的太極拳架演練功夫,更有著高深莫測、出神入化的太極學推手較技技巧,他們通過深厚功力所表現(xiàn)的神韻氣質和剛柔相濟的效果,不僅是雄厚功力的發(fā)揮和體現(xiàn),同時也是高度藝術境界的升華。
陳式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
太極拳盤架訓練過程中,始終要求保持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含胸塌腰、束肋合腹、雙胯掙衡、前卷里合松胯圓襠、雙腿里纏、十趾抓地(單腳踏地除外)、雙腳旋轉開膝合髕、心氣與橫脯膜同步沉降、氣沉丹田等。在腰勁旋轉的主導下,應從松開關節(jié)為著眼點,使其骨和關節(jié)在旋轉運動中做到開合生變,運聚成圓,圓則松活,活方氣斂(收斂入骨)。松活而沉穩(wěn),是太極拳內氣潛轉與肢體外形纏繞的有機結合,也是有心練柔、無心成剛的最有效方法,功積力久,松活彈抖,化發(fā)隨意,剛柔適中,威力無窮。
陳式太極拳推手較技
陳式太極拳推于較技,是太極拳套路中所匯聚的擊、打、摔、拿、彈、抖、化、跌諸法的綜合運用,是種激烈而放松的對抗件運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就是太被拳術中“八門”“五步”的隨勢運用,臨場發(fā)揮。
“八門”是指大極拳中“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門勁別麗言,主要講的是身法與手法。“五步”是指太極拳術中“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等五種動步換位方法。班法KJ以彌補身體長度之不足,身法可以補救手出(界)方圓圈之危。拳諺有云:“手不夠(長度),身來湊,身不夠(長度),步來就。”即是此意。言身法、步法自在其中,步法千變萬化,“中定”原則不丟,有人將“中定”理解為心法,意即心定意安,從容應敵,也是很有見解的。
陳式太極學推手較技分為“四正手法”和“四隅手法”之別,其中“掤、捋、擠、按”四正勁稱之“四正手法”,是太極拳推手較技中的基本手法,也是主攻手法。它的運動軌跡為:逢掤必捋,遇捋必擠,遇擠必按,遇按即掤。反復往來,循環(huán)無端,功無間斷,圈自轉圓。此外,“采、挒、肘、靠”四斜勁稱之“四隅手法”,雖是四正于法的輔助于段,往往可以出奇制勝。
在太極拳“八門”勁別里,“掤”勁是第一位的,它是長期盤架磨煉中生變出來的,是一種具有剛柔相濟的纏絲勁,此勁在于氣由精生,勁內氣化,勁與神合,潛藏于丹田深處,變化于瞬息無形之間,不使用時,浩然長存,靜若處于,一旦運用,抖然勃發(fā),神形并茂,隨心所欲。為此,捌勁用于進攻時,有揮之使去,其不得不去之威勢;用于防守時,有引之沾起,其不得不起之妙用。推手較技中做到粘黏連隨,也就是“掤勁”不丟,所以說“掤勁”質量是衡量太極拳習練者功力的砝碼。
太極拳推手較技戰(zhàn)略上主張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也善于利用自身優(yōu)勢,在得機得勢之際毫不遲疑地以動制功,根據(jù)對方來勁,急來則急形,緩來則緩隨。戰(zhàn)術上更是講究太極拳架中擊、拿、化、發(fā)、跌等諸法的綜合運用。多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為主要方法,以采、挒、肘、靠為出奇制勝之法則,結合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等靈活動步換位,應用沾(粘)、游(斗)、連(續(xù))、隨(不丟)、騰(挪)、閃(展)、折(疊)、空(虛)、活(順),促使引進落空合即出,無不出于自然。其中講究:逆來順受,隨人所動,合己從人,不欠不貪,我守我疆,隨機應變,力點變化,觸處成圓,以柔克剛,以剛克剛,逢頂抖引,遇懈即發(fā),以及要求意自心生,招隨意發(fā).隨曲就仲,靜中猶動,動中猶靜,以不變應萬變等。
太極拳推手較技的問世,解決了技擊實習的場地和護具問題,隨時隨地都可以雙人搭手練習,為中國武術技擊運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如今,社會上還保留的推手較技練習方法有:單推手、雙手立圓推手、挽花、合步四正手、順步四正手(進一退—)、大捋大靠、單人活步、雙進鴛鴦步、進三退三、進五退五、亂采花、花腳班等。
太極拳練得周身一家,節(jié)節(jié)貫串,松靜自然,再經(jīng)過推手較技方法的放松而嚴格訓練,方能求得推手較技中的粘黏連隨、逆來順受、隨人所動、觸處成圓,“化”勁巧妙,引勁不被人知。運化中有“主在肩、次在胸、主宰于腰”之說。腰是人身運動之主宰,又是上下體之樞紐所在,不僅是自身化勁的主宰,而且破壞敵方腰勁轉換不靈,使之身法與步法渙散,亦是較技中的上策。所以,推手較技中串死敵人的肩和腰脊,使其勁不能變化或轉換不靈,則是“拿”與“發(fā)”的著眼點。
推手較技技巧用于實戰(zhàn)的目的無非是以弱勝強,慢能勝快,克敵制勝,人們常用“四兩撥干斤”來形容太極拳的技擊精妙,然而能真正做到“四兩撥千斤”絕非易事,前提條件是力點變化得當,隨人所動,舍己從人,沒有上乘的功夫怎能“舍己”,又怎能“從人”。
功夫深厚者一旦與人搭手,視打手如走架子,有人當無人,首先立身中正沉穩(wěn),但意在敵先,“彼挨我皮毛,吾之意也人彼骨里”。這樣,自身穩(wěn)固,得機得勢,任敵變化神奇,皆能隨其所動,觸處成圓,節(jié)節(jié)貫串,粘黏不丟,始終在輕靈、敏感的狀態(tài)下,權衡被來勁之長短、方向,無毫發(fā)分厘之美,并且總能掌握微妙的時機和極細微的分寸,取敵背勢,順勢借力,引進落空合即出,從而達到隨手奏效之境界,說是從人,仍是由己。
太極拳功夫,需要長久的時間磨煉,有忠于太極學者,只要能允分領悟拳理,再結合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精心苦修苦練,功大指日可待。
看了“陳式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文章的人還看了:
5.太極拳意與氣
8.陳式太極拳的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