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式陳式太極拳
108式陳式太極拳
108式陳式太極拳此拳為陳王廷原編,傳至十一世陳正如后漸失傳。陳氏太極拳是陳王廷在陳氏108式長拳的基礎(chǔ)上,吸取各派武術(shù)精華后所創(chuàng)編的。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108式陳式太極拳。歡迎閱讀!
108式陳式太極拳簡介
此拳為陳王廷原編,傳至十一世陳正如后漸失傳。陳氏太極拳是陳王廷在陳氏108式長拳的基礎(chǔ)上,吸取各派武術(shù)精華后所創(chuàng)編的。到陳氏12世時,習(xí)練108式拳的陳氏門徒郭永福(有說是陳氏12世陳不浮,后隨其母姓郭,改名永福)因見義勇為誤傷人命,逃亡山西省洪洞縣一帶,將長拳傳到那里,(即現(xiàn)在山西省流傳的通背拳,太原地區(qū)稱“無極纏拳”)從此,陳氏108式長拳在陳氏家族中就漸漸失傳了。1975年,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陳立清大師為將其失傳已久的陳氏108式長拳找回,不辭艱辛,走訪山西許方慶老師,除交流之外,向許學(xué)回了陳氏108式長拳。
108式陳式太極拳
108式陳式太極拳發(fā)展
陳家溝長(纏)拳一百單八勢,已于清朝乾隆年間由陳家第十四代的陳有孚傳于山西洪洞縣。此后陳家溝便沒有人再會練此拳了。后由陳家第十九代的陳立清于1975年的春節(jié)去太原,以交流的方式學(xué)回了陳家溝遺失已久的長(纏)拳。次年陳立清又邀請洪洞縣的通背纏拳名師許方慶先師到西安授拳。但我再次見到她所練的通背纏拳時,已是大有不同了。通背纏拳的一百單八勢,共分為九個排子,每個排子相當(dāng)于其它拳種中的一個套路。因此,所謂的長拳并非是一路。而長拳與纏拳是否音誤?或是字誤?尚需待考證。而列為通背纏拳譜首項的則是陳王廷的《拳經(jīng)總歌》,其次是二十四勢,又稱大四套捶。亦即陳家十三式五套中的第三套。再其次是一百單八勢;之后是行拳,行拳實際上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拳法;之后是一百單八勢短打;六六三十六滾跌;三十七滾跌;散打三十六著以及各類不同的器械等。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完善的武術(shù)體系。因為就一百單八勢九排子中的技術(shù)招勢,如果連過渡性的小勢子加在一起的話,就有近500個技術(shù)招勢了。無怪乎有人見此拳后,驚呼此拳為萬拳之母呢。這當(dāng)然是因為技術(shù)招勢多所招致的美譽了。
108式陳式太極拳套路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該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肩,有飄然騰云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太極拳很重視練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nèi)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nèi)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nèi)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時要 含胸 轉(zhuǎn)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于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 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fā)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lián)蹰_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十三式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rèn)真,上下相隨人難近,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跟隨沾粘不丟頂。
看了“108式陳式太極拳”文章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