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萬歷皇陵
探秘萬歷皇陵
萬歷皇帝即神宗皇帝朱翊鈞,是明朝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他的陵墓是什么樣的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帶大家一起去探秘萬歷皇陵。
明朝的皇家陵園共有四處: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實際上在湖北省鐘祥市還有一處,即明顯陵,只不過陵主朱祐杬生前沒有做過皇帝,死后當上了。景帝朱祁鈺的陵墓獨座北京海淀的西山,“土木之變”中皇兄、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蒙古人擄去后,朱祁鈺因禍得繼大位,后被廢。北京的“十三陵”最有規(guī)模,分別是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其中,有三座陵墓規(guī)制比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熜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1956年5月19日,定陵最終被確定發(fā)掘。
萬歷皇陵發(fā)掘原因
這么多皇陵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由北京最高層批準同意發(fā)掘的是定陵。為什么定陵會被選擇?根據(jù)目前已解密的相關文件,當年發(fā)掘明皇陵的“請示報告”,根本就不是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這里面有不少歷史謎團,似乎是一種報應,又好似一種巧合,因為定陵開始建筑的時候,就傳出“風水不吉利”的聲音。
發(fā)掘定陵當初其實并沒有專門的文件,而是一份《關于發(fā)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從已公開的文件來看,這份報告最早出現(xiàn)在國務院官員的手里是發(fā)掘前一年的1955年10月4日,是送給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的。報告下面的簽名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zhí)K等,都是當時中國大陸身份最高的文化官員,由于事關重大和簽名者身份的特殊,報告被及時轉至主管文化工作的陳毅副,并呈報周恩來。時文化部文物局長鄭振鐸、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聞訊后認為條件不成熟,表示強烈反對貿(mào)然發(fā)掘,高層形成一場爭論(后挖掘事實證明,鄭、夏的觀點是有道理)。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向當時的“中國一號”毛澤東主席作了匯報,毛點頭后,周才批下了“原則同意”四個字。
長陵是朱棣與仁孝文皇后徐氏(開國功臣徐達之女,原燕王妃)的合葬墓。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徐皇后在南京病逝后,朱棣命禮部尚書趙x(“羽”字旁,加一個“工”)、知縣王侃、給事中馬文素、江西術士廖均卿、僧人吳永和欽天監(jiān)的陰陽生等,在北京擇地建陵,最后選定了昌平縣的黃土山,依朱元璋南京孝陵規(guī)制建陵,明朝最大的皇家陵園就這樣規(guī)劃了出來。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破土動工。據(jù)《明太宗實錄》記載,當時朱棣“車駕臨視,遂封其山為天壽山”,而為什么封名天壽山也有來歷。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即1360年5月2日,“臨視”這一天,恰好是他的生日。四年后即1413年,長陵地宮基本完成,徐皇后櫬宮從南京千里迢迢移葬長陵。其后,外部配套工程享殿仍在繼續(xù),三年后才算結束。整個營建時間前后共用了7年,永樂二十二年(1422年),朱棣病死于內(nèi)蒙古北征回師途中,當年十二月葬于長陵,地宮遂永久封死。到1956年,在地宮里面靜靜躺了534年的朱棣,似乎在劫難逃了,被紅頭文件確定發(fā)掘。
然而,事情偏偏就發(fā)生了變化。
當時,身為“長陵發(fā)掘委員會”委員的夏鼐負責發(fā)掘的具體技術指導,便讓其學生、后任首都博物館館長的趙其昌作前期調(diào)研。當時去長陵時正好下大雪,趙其昌帶著探工趙同海,在長陵轉了兩三天,也沒有找到可供發(fā)掘線索。在向夏鼐和最先提出發(fā)掘長陵的時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等人匯報后,幾經(jīng)商討,決定先試掘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的獻陵,積累經(jīng)驗再發(fā)掘長陵。朱高熾是大器晚成,與他的后輩朱翊鈞等小皇帝不同,他一直到47歲才繼承大位,年號洪熙。大概是沒有帝王命,僅當了10個月皇帝就死了,謚廟號仁宗,寶地名獻陵。由于在位時間太短,其陵也不可能太大,由長陵的規(guī)制簡化而來,僅有基本的建筑,可以說是長陵的“精減版”。由于寶城前地勢逼仄,當時為保證不破龍脈不傷風水,將祾恩殿縮小,陵宮因小山間隔分前后兩院。所以,現(xiàn)在大家到十三陵旅游會發(fā)現(xiàn),與他老子的長陵相比,真的太寒酸了,過去《昌平山水記》上僅稱獻陵所在的玉案山為“土岡”,可見當年獻陵選址的倉促或說不嚴謹。
就在考古人員一心準備試掘獻陵的時候,吳晗和夏鼐又改了主意。認為,獻陵意思不大,即使開啟了獻陵,也不可能給長陵的發(fā)掘帶來多少有價值的參考,吳先是提議試掘嘉靖皇帝的永阮,遭夏鼎強烈反對,理由是這與挖長陵無異;試掘末帝朱由檢的思陵,吳晗覺得沒有意思,太小了,是妃子墓改建的。后來吳、夏才把目光移到了定陵上。楊仕、岳南合著的《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認為,吳、夏打定定陵主意的原因有二個,“第一,定陵是十三陵中營建年代較晚的一個,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復起來也容易些。第二,萬歷是明朝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這樣的分析依據(jù)是,定陵與長陵在營造規(guī)制上不會有太大變化,確實可為以后發(fā)掘長陵積累經(jīng)驗。而作為明史專家的吳晗,當時力主發(fā)掘長陵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目的,就是希望掌握第一手史料(這在“請求報告”上也提到了),后來發(fā)掘的事實證明,定陵得到的考古資料確實豐富。
但在這兩個原因之外,定陵首遭開掘,是否還有其它原因?實際上,定陵與永陵是十三陵中的“變種”,規(guī)制與長陵變化較大,景、裕、茂、泰、康、昭、德的規(guī)制與長陵相同,地宮設計與地面建筑齊全,只是規(guī)模、比例變小,是長陵的“簡化版”。如果從積累長陵的發(fā)掘經(jīng)驗來看,從上面七陵中選擇最為合適??勺詈箨庩柌铄e,也可以說神差鬼使,朱翊鈞的陵寑“中標”了。如果從1956年算起,把時空推到336年前,即公元1620年之前,看看朱翊鈞在世時的情況,唯心者們或許會看到某種“報應”。
皇陵修繕
據(jù)了解,十三陵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在清乾隆年間,當時對十三座陵寢都進行了修繕。民國二十四年時,國民政府只對長陵進行了修繕。新中國成立后,十三陵啟動了第二次大規(guī)模修繕,截至2012年底,陸續(xù)對十三座陵寢進行了修繕。其中,比較集中時期在2002年到2012年,十年間修繕了6座未開放陵寢。
2013年,十三陵又啟動了新一輪修繕,不過,據(jù)了解,此次修繕主要針對遺址保護,以及一些附屬設施的修繕。“主要是針對文物本體的局部修繕,包括正在修的大紅門、神功圣德碑亭碑樓等。”十三陵特區(qū)辦事處副主任王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