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的簡介
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保健、養(yǎng)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fā)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氣功的簡介。
氣功
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保健、養(yǎng)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fā)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主要講究調整自然之氣和先天之氣和諧的關系,中國氣功中先天之氣是稟賦于父母、循環(huán)在人體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中的元真氣。
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
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相間的。
我國古代氣功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在道家、佛醫(yī)、儒醫(yī)、醫(yī)家書記中有大量氣功文獻記載。挖掘整理工作,是一項既重要又艱巨的任務,它不僅要求研究者有較高的醫(yī)學、氣功學及古漢語、現(xiàn)代漢語等方面的知識,還須自身有較高的氣功功底。
均衡,存乎萬物之間。萬物皆有陰陽兩面。
氣功的基本簡介
氣功(炁功)是透過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鍛煉方法,務求達到強身健體、健康身心、抗病延年、開發(fā)潛能等目的。
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相間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導引、內丹術氣功,佛教里的禪定、靜坐也包含氣功。
氣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漢代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編了五禽戲功法流傳后世。
氣功的發(fā)展歷程
氣功發(fā)源地是中國。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分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yī)的養(yǎng)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氣功心法之太極氣功心法_
氣功心法之太極氣功心法_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于“導引按蹺”之中。中醫(y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独献印分刑岬?ldquo;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谷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秴s谷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秾б龍D》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寫照。
氣功的基本分類
硬氣功
多在中國武術中練習坐馬及站樁時同時進行,主要使全身肌肉緊繃,以意識控制各組隨意肌及半隨意肌,氣須要下沉到丹田部位(參見概念“穴位”),現(xiàn)代用語即是腹式呼吸,盡量拉下橫隔膜,將腹肌最下部份繃緊,自己覺得身中之氣沉到了丹田。
內氣功
佛教之坐禪冥想,道家之養(yǎng)生功(及現(xiàn)代之柔軟件操),皆屬此類。不需要緊繃肌肉。將心念注意在深長呼吸上,使之無旁念。慢式太極拳路及中國武術南拳門派詠春的入門拳小念頭,即屬此類。軟氣功不需要大量消耗體力便可以加強肺氣量,亦可運動各處肌肉,包括人體內部之半隨意肌,活動(被動)人體內部之臟腑器官。
氣功的基本要素
吐納
“吐納”一詞常出現(xiàn)于冥想和氣功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方法中對于呼吸的一種稱謂,是一種調整呼吸的方法,其中“吐”解釋為呼氣、釋放、同化;“納”解釋為吸氣、吸收、內斂;按各家流派不同細分為按照疾緩、深淺、次數(shù)、有意、無意等各種方式相結合的修煉方法,是氣功的入門必修課程,氣功中所指的吐納不僅是呼吸的意思,更深層次講是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的一種方式,可理解為生物磁場同宇宙磁場同步的一種方法。
存想
“存想”是調心的一種方式,意念想象一個場景畫面并意守這個畫面,在融入感受這種境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性,是強化精神力的一種方式,也是冥想、坐禪、練氣前平靜心情的一種方法。
調形
“調形”可理解為通過系統(tǒng)的方法對身體的一種良性調節(jié),通過一定的動作配合意識去引導體內肌肉、臟器、血脈、生物能量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要求運動,主要分為動靜二大類,是氣功入門必須課程之一。
氣功養(yǎng)生
氣功養(yǎng)生,就是通過有意識的自我身心調整,來達到養(yǎng)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鍛煉方法。在學習氣功養(yǎng)生前,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一下氣功養(yǎng)生有哪些禁忌,以便日后練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1.忌“假”
氣功講究練“真氣”,忌諱假的意念和行為。因此,學習氣功養(yǎng)生首先要學會做真人,說真話,只有真心、真誠的人才可能練出“真氣”。
2.忌貪念
貪,六根不凈之禍也。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忌貪,貪則心不凈,就會招來許多麻煩,無法進入練功的狀態(tài)。
3.忌心浮氣躁
人體很多病癥皆因情緒所致,原因在于人的情志可以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功能一旦失調紊亂,就會引發(fā)疾病。因此,練氣功者,應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不應動氣,不然會導致練習功虧一簣。
4.忌自吹自擂
練習者應禁忌自吹自擂,說話、辦事都應留有余地,切忌因此干擾了自身的修煉,引起不良后果。
5.忌房事過頻
人體精、氣、神旺盛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如果生活中不節(jié)欲,必然損精,引起腎氣不足,所以練習氣功應減少房事為宜。
氣功的練習方法
高血壓患者適合練氣功嗎?_
1、練功姿式: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于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并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于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后,則站、臥、坐、行皆可。
2、呼吸與意念: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3、收功: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shù)周,使精神恢復常態(tài)后,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氣功的入門功法
氣功者,自然也。以自身之靜,契合天地之靜。
人之所見,為陽也。
氣功,靜也,為陰之體現(xiàn)。
氣功修行,如同水之流行。高處不流,只隨低走。而靜,就是接通自然磁場的法寶。
修行氣功,修的只是一口氣。這口氣,也正是現(xiàn)代科學所探索的宇宙磁場。無論是電磁波、地球磁場、萬有引力還是金字塔能,都是陰之體現(xiàn)。以自身之自然放松,接通宇宙之磁場,這就是氣功的奧秘所在。
應用
療法
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qū)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y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tài)度等,對覺醒狀態(tài)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于睡眠的催眠狀態(tài),再對呈催眠狀態(tài)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fā)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y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與中醫(yī)關系
氣功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煉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梢?,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前,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y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yī)發(fā)展史上看,我國歷代醫(yī)家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y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家。如漢代名醫(y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里所說的“導引吐吶”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著名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yī)華佗所創(chuàng),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其后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yǎng)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臺秘要》、宋代《圣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在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近代名醫(yī)張錫純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jié),并指出學醫(yī)者應參以靜坐。從以上提及的名醫(y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系,即可知氣功養(yǎng)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yī)學中的重要地位。
氣功作為中醫(yī)學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主要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在創(chuàng)編功法和氣功鍛煉中也應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作指導;對氣功鍛煉產生的效應及氣功作用機制等認識,到目前為止,也主要以中醫(yī)理論來闡述。當然,由于自古以來,氣功實踐不只為醫(yī)家獨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分別對氣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也構成了氣功理論的一部分。
氣功實踐的結果也為中醫(yī)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如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張景岳等分別對奇經八脈和丹田命門理論的系統(tǒng)闡發(fā),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氣功實踐的基礎上的。氣功強調對意念的運用,是對中醫(yī)調神理論和情志學說的補充和發(fā)展。掌握了氣功心身同練的特點,有助于深入理解中醫(y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氣功作用機制的探討,亦有益于對中醫(yī)“氣化論”、“精氣神”理論和臟腑心理相關性等的深入認識。發(fā)掘整理氣功與藥物配合應用,氣功針灸、氣功按摩等傳統(tǒng)治療方法也可提高臨床療效、開拓新的治療途徑。
相同點
氣功和體育鍛煉都是人類自我心身鍛煉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氣功,尤其是動功,也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如果去掉對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則與體育鍛煉中的體操無異,只是動作柔和緩慢而已。體育鍛煉也包括了“調身”、“調息”、“調心”三方面相應的內容。如“調身”本來就是體育鍛煉的主要內容,而呼吸的調整對于體育鍛煉來說也很重要,就象長跑運動員必須使呼吸與步伐相協(xié)調一樣。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調身”達到完美狀態(tài)的保證。體育鍛煉也很重視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的競技成績都與運動員的心理穩(wěn)定性有關,只是影響的程度不同,象射擊、射箭,情緒的任何波動都可能大大影響成績。
傳統(tǒng)體育中的武術,與氣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就是指武術與氣功的結合。武術發(fā)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與氣功結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療作用。傳統(tǒng)氣功中的“五禽戲”、“八段錦”等許多功法,往往也同時被歸入體育鍛煉之列。
不同點
1、體育鍛煉著重“調身”,即形體的鍛煉,其“調息”的目的是為了在激烈的體育鍛煉過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氣供應,并不斷地從體內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證大腦、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時的補充,從而保證體育競技順利進行。也就是說其目的在于使形體的鍛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而“調心”也同樣是為了保證形體的完美發(fā)揮。氣功與此不同,氣功的三要素中,“調心”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調身”只是順利進行調心、調息的重要條件,“調息”則有助于體勢的放松和精神的寧靜。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達到氣功入靜狀態(tài),并在意識的主導下進行機體內部功能的自我調整和鍛煉,通過特殊的心理過程來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tài),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2.與體育鍛煉相比,氣功更強調人的心理狀態(tài)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強調通過主動的自我精神活動來調整自身的生理活動。在氣功入靜狀態(tài)下調動和培育人體的生理潛力,起到強身治病的作用。
3.氣功鍛煉是在氣功入靜狀態(tài)下進行的有呼吸要求的運動,它要求在保持松靜自然的基礎上,全身協(xié)調運動,呼吸柔和細緩,使耗氧量降低,心率減緩,血壓降低,在整體上提高身體素質;這與一般的體育鍛煉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加快身體某些部分的新陳代謝,使形體按特定的要求完美發(fā)展等,有著很大區(qū)別。它是我國獨有的一門傳統(tǒng)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