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高錳酸鉀知識點
高錳酸鉀(Potassium permanganate)是一種強氧化劑,為黑紫色、細長的棱形結晶或顆粒,帶藍色的金屬光澤,無臭,與某些有機物或易氧化物接觸,易發(fā)生爆炸,溶于水、堿液,微溶于甲醇、丙酮、硫酸,分子式為KMnO4,分子量為158.034。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加熱高錳酸鉀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熱高錳酸鉀知識
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步驟
1、裝配實驗裝置(試管內的導管稍伸出膠塞即可,便于bai氣體導出),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將藥品平鋪在試管底部,管口放一小團棉花(防止熱的氧氣流把高錳酸鉀粉末吹入導管),用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試管口。
3、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4、點燃酒精燈,加熱試管。
(加熱時先使試管均勻受熱,然后酒精燈外焰要對準藥品所在部位加熱。)
5、當導管口有連續(xù)均勻的氣泡放出時開始收集。
(①在加熱前就應把集氣瓶充滿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等待收集;②開始有氣泡不要就收集,否則收集的氣體中混有空氣;③當集氣瓶口有大量氣泡溢出時,證明已滿。)
6、收集完畢,將導管移出水面。
7、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注意事項
1、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試管底部炸裂試管;
2、藥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先預熱,之后可以將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裝有藥品部位定向加熱
3、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
4、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氣體排出(大約0.5cm);
5、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并堵塞導管,使所制得氣體無法較好排出;
6、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xù)冒出時再收集(剛開始排出的是試管中的空氣,此時收集氣體不純);
7、實驗結束時,先移走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進熱的試管引起試管炸裂;
8、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以便把空氣排盡。
高錳酸鉀性質
高錳酸鉀具有強氧化性,在實驗室中和工業(yè)上常用作氧化劑,遇乙醇即分解。在酸性介質中會緩慢分解成二氧化錳、鉀鹽和氧氣。光對這種分解有催化作用,故在實驗室里常存放在棕色瓶中。從元素電勢圖和自由能的氧化態(tài)圖可看出,它具有極強的氧化性。在堿性溶液中,其氧化性不如在酸性中的強。作氧化劑時其還原產物因介質的酸堿性而不同。
該品遇有機物時即釋放出初生態(tài)氧和二氧化錳,而無游離狀氧分子放出,故不出現氣泡。初生態(tài)氧有殺菌、除臭、解毒作用,高錳酸鉀抗菌除臭作用比過氧化氫溶液強而持久。
二氧化錳能與蛋白質結合成灰黑色絡合物(“掌錳”),在低濃度時呈收斂作用,高濃度時有刺激和腐蝕作用。其殺菌力隨濃度升高而增強,0.1%時可殺死多數細菌的繁殖體,2%~5%溶液能在24小時內可殺死細菌。在酸性條件下可明顯提高殺菌作用,如在1%溶液中加入1.1%鹽酸,能在30秒鐘內殺死炭疽芽孢。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物質
(一)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有機物質
1.不飽和烴(烯烴、炔烴、二烯烴、苯乙烯等);
2.苯的同系物;
3.不飽和烴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鹵代烴、油酸、油酸鹽、油酸酯等);
4.含醛基的有機物(醛、甲酸、甲酸鹽、甲酸某酯等);
5.石油產品(裂解氣、裂化氣、裂化汽油等);
6.煤產品(煤焦油);
7.天然橡膠(聚異戊二烯)。
(二)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無機物質
1.-2價硫的化合物(H2S、氫硫酸、硫化物);
2.+4價硫的化合物(SO2、H2SO3及亞硫酸鹽);
3.雙氧水(H2O2,其中氧為-1價)
9、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
1.CH:C2H2和C6H6
2.CH2:烯烴和環(huán)烷烴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飽和一元醛(或飽和一元酮)與二倍于其碳原子數和飽和一元羧酸或酯;舉一例:乙醛(C2H4O)與丁酸及其異構體(C4H8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