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
中學的歷史也是一種文化,著重重視中學的歷史,以讓我們中學生以及更多的中國人銘記歷史,所以中學歷史的教學方法也尤為重要,那么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guī)淼闹袑W歷史教學方法吧!
初中常用的歷史教學方法
一、運用精讀素材找出疑問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借鑒精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素材中查找有效信息,便于他們產生疑問。比如在人教版
初二歷史上冊第1課《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中,筆者就要求學生圍繞“鴉片戰(zhàn)爭產生的原因及國際背景”閱讀課本,帶著問題查找其中有價值的信息。筆者利用導學案,給學生提供了鴉片戰(zhàn)爭前清朝和英國的綜合國力對比材料,讓學生知道尤其是清朝的外貿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地位。于是英國開始向中國鴉片,獲取暴利。通過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事件來幫助學生了解中國軍民的反抗情況。學生帶著“處于貿易順差地位的中國為什么卻被打敗?”“《南京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從歷史教材中探尋答案。初中歷史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要求,設計一定的導學方案,圍繞課程知識要點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等來設計導學案,讓學生有整體理解。選擇富有情趣的歷史小故事,讓學生從趣聞軼事的閱讀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學習樂趣。多鼓勵學生朗讀、默讀、角色扮演等,引導他們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鼓勵學生運用筆記形式找出學習難點,引導他們有效探討這些難點并加以理解消化。
二、任務協(xié)作難題法,增強互動與豐富體驗
為學生組建探索歷史知識的興趣小組,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單一講解模式,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有效難題,將識記轉化為主動探索。創(chuàng)設可探究任務,幫助學生在群體合作過程中相互討論學習,能有效激活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讓歷史課堂更加富有情境與趣味。
三、任務協(xié)作以學生自我探究為主線,突出合作探討
比如在《洋務運動》一課的教學中,筆者以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口號為切入點,要求學生與同桌從“洋務運動的概述”中找出運動實施的時間、做法、目的等,讓他們能夠認識到洋務運動是中國19世紀60~90年代,以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和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以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自救運動。同時,筆者要求學生圍繞“怎樣評價洋務運動的改革思想?”“透過‘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八個字你能讀出什么?”“洋務運動在軍事、經濟、文化和政治上有哪些發(fā)展的標志性事件?”“洋務運動雖然沒有擺脫失敗的厄運,但其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很大,為什么?”等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在探討洋務運動發(fā)生的時間、過程、結局及其影響的過程中全面深化理解掌握知識。筆者還要求學生以穿越時空的辦法采訪曾國藩、李鴻章、奕䜣等人,活化歷史。任務協(xié)作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明確學習思考的方向和目標,幫助學在彼此交流中有效深化感知。教師設計的歷史導學任務應該突出多樣性和層次性,幫助學生有更多自由的選擇機會。多鼓勵學生進行組內討論、組間辯論等,讓他們在交流中產生學習動力,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三、總結追問反思法,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溫故而知新。運用總結反思法引導學生回顧歷史學習過程,使得他們的認知思維更加豐富,認知視野更加寬闊??偨Y能培養(yǎng)學生有效的歸納概括能力,反思使得學生有不斷修正的時間和空間。
四、總結反思能使學生的認知更加多彩
比如在《難忘九一八》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在了解歷史事件真相的基礎上,總
結日本的蓄意用心以及對中國的侵略,認識到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析
其必然性。學生在總結中能夠結合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國際影響,得出九一八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東方戰(zhàn)場的序曲”的結論。通過總結使學生在歷史事件由表及里的分析中洞察出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幫助他們在反復研讀中掌握歷史思維方法。引導總結反思應結合課程教學重點,有針對性地拓展。關注學生的不同表達,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表述學習理解過程,讓過程更加具體、認知更加全面。如前所言,歷史不僅需要讀,更需要學生帶著激情和疑問去深思感悟。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在主動探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歷史的精彩,更能夠拓寬他們的認知思維,促進其知識技能生成。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總結,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使歷史教學更有吸引力和良好效果。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
1、"連綴成篇"法
就是把時空跨越大, 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知識點歸納聯(lián)結成篇進行記憶。
如中國古代歷史中所出現(xiàn)的所有朝代, 按先后順序進行排列, 單純記憶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們編成順口溜的形式連綴成篇, 既朗朗上口, 又增加知識點趣味性。既容易背誦又容易掌握, 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進合擊"法
此法如同作戰(zhàn)采用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將每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化整為零, 分頭進行學習記憶, 然后再進行整合記憶。
如復習"陳勝、吳廣起義"這一歷史事件時, 可實行記憶三步走: 第一步, 掌握起義的背景; 第二步, 掌握起義的經過; 第三步, 掌握事件的歷史意義。
在分別掌握的基礎上, 再根據(jù)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 進行整體把握, 綜合記憶, 切忌瞞天過海。
3、"聯(lián)想拓展"法
即在復習掌握有關知識時, 進行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擴充, 將同類問題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做的好處, 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如在復習中國近代史上的《辛丑條約》這個內容時, 你可聯(lián)想到《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這三個條約的共性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其影響一個比一個嚴重。
第一個是使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個是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 第三個是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家國家。
這種聯(lián)想拓展, 復習掌握這三個條約時, 既生動又省力, 更不至于將三個條約中的有關問題張冠李戴, 混為一談。
4、"異同比較"法
就是將兩個歷史問題進行比較, 找出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然后進行復習掌握。
如在復習"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兩部分內容時, 在比較的基礎上,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 其相同點是:
原因相同, 都是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背景下爆發(fā)的。領導階級基本相同, 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動力相同, 人民群眾在革命中起了推動作用。影響相同, 革命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對其他國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響。
其不同點是: 領導階級不完全相同, 英國新貴族也起了領導的作用。特點不同。英國革命經歷了反復、曲折的過程, 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法國革命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最典型的革命。
意義不同。英國革命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開辟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法國革命掃蕩了國內外的封建勢力, 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
5、結構梳理法
此法如同用梳子梳理散亂的頭發(fā)一般, 就是將看似散亂的知識進行梳理, 使其有一定的頭緒。
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 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tǒng)學習掌握之前, 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 給人一種一目了然之感。
這樣以來, 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 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fā)愁的心理。然后只要本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 八年級上冊《世界歷史》中的第20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知識結構可以這樣梳理:俄國廢除農奴制:俄國盛行農奴制, 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 農奴暴動頻繁, 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農奴在獲得"解放"時, 可以得到一塊份地, 但必須出錠贖買。
是一次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成為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6、集中歸類法
此種方法就是將性質類型相同或相近的有關歷史知識, 按照一定的順序、規(guī)律進行有機的分門別類的集中歸納后, 進行各個擊破式的分類學習記憶。
如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變法時, 可把所有改革變法方面的歷史知識, 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歷史發(fā)展順序, 列成表格形式進行集中歸類。
此表的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朝代、時間、人物、改革或變法內容、影響及意義等。